【机器学习】K-means聚类算法与EM算法
初始目的
将样本分成K个类,其实说白了就是求一个样本例的隐含类别y,然后利用隐含类别将x归类。由于我们事先不知道类别y,那么我们首先可以对每个样例假定一个y吧,但是怎么知道假定的对不对呢?怎样评价假定的好不好呢?
我们使用样本的极大似然估计来度量,这里就是x和y的联合分布P(x,y)了。如果找到的y能够使P(x,y)最大,那么我们找到的y就是样例x的最佳类别了,x顺手就聚类了。但是我们第一次指定的y不一定会让P(x,y)最大,而且P(x,y)还依赖于其他未知参数,当然在给定y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调整其他参数让P(x,y)最大。但是调整完参数后,我们发现有更好的y可以指定,那么我们重新指定y,然后再计算P(x,y)最大时的参数,反复迭代直至没有更好的y可以指定。
这个过程有几个难点:
第一怎么假定y?是每个样例硬指派一个y还是不同的y有不同的概率,概率如何度量。
第二如何估计P(x,y),P(x,y)还可能依赖很多其他参数,如何调整里面的参数让P(x,y)最大。
EM算法的思想:
E步就是估计隐含类别y的期望值,M步调整其他参数使得在给定类别y的情况下,极大似然估计P(x,y)能够达到极大值。然后在其他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重新估计y,周而复始,直至收敛。
从K-means里我们可以看出它其实就是EM的体现,E步是确定隐含类别变量,M步更新其他参数来使J最小化。这里的隐含类别变量指定方法比较特殊,属于硬指定,从k个类别中硬选出一个给样例,而不是对每个类别赋予不同的概率。总体思想还是一个迭代优化过程,有目标函数,也有参数变量,只是多了个隐含变量,确定其他参数估计隐含变量,再确定隐含变量估计其他参数,直至目标函数最优。
EM算法就是这样,假设我们想估计知道A和B两个参数,在开始状态下二者都是未知的,但如果知道了A的信息就可以得到B的信息,反过来知道了B也就得到了A。可以考虑首先赋予A某种初值,以此得到B的估计值,然后从B的当前值出发,重新估计A的取值,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收敛为止。
EM的意思是“Expectation Maximization”在我们上面这个问题里面,我们是先随便猜一下男生(身高)的正态分布的参数:如均值和方差是多少。例如男生的均值是1米7,方差是0.1米(当然了,刚开始肯定没那么准),然后计算出每个人更可能属于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正态分布中的(例如,这个人的身高是1米8,那很明显,他最大可能属于男生的那个分布),这个是属于Expectation一步。有了每个人的归属,或者说我们已经大概地按上面的方法将这200个人分为男生和女生两部分,我们就可以根据之前说的最大似然那样,通过这些被大概分为男生的n个人来重新估计第一个分布的参数,女生的那个分布同样方法重新估计。这个是Maximization。然后,当我们更新了这两个分布的时候,每一个属于这两个分布的概率又变了,那么我们就再需要调整E步……如此往复,直到参数基本不再发生变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