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RDD(转):一种基于内存的集群计算的容错性抽象方法(二)

2013-01-29 11:40  Polarisary  阅读(6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一种基于内存的集群计算的容(一):摘要,引言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一种基于内存的集群计算的容(二):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一种基于内存的集群计算的容(三):Spark API,应用程序示例

2.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

本部分描述RDD和编程模型。首先讨论设计目标(2.1),然后定义RDD(2.2),接着讨论Spark的编程模型(2.3),并给出一个示例(2.4),最后将RDD与分布式共享内存进行比较(2.5)。

2.1 目标和概述

我们的目标是为基于工作集(working set)的应用(即多个并行操作重用中间结果的这类应用)提供抽象,同时保持MapReduce及其相关模型的优势特性:即自动容错、位置感知性调度和可 伸缩性。RDD比数据流模型更易于编程,同时基于工作集的计算也具有良好的描述能力。

在这些特性中,最难实现的是容错性。一般来说,分布式数据集的容错性有两种方式:即数据检查点和记录数据的更新。我们面向的是大规模数据分析,数据 检查点操作成本很高:需要通过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在机器之间复制庞大的数据集,而网络带宽往往比内存带宽低得多,同时还需要消耗更多的存储资源(在RAM 中复制数据可以减少需要缓存的数据量,而存储到磁盘则会拖慢应用程序)。所以,我们选择记录更新的方式。但是,如果更新太多,那么记录更新成本也不低。因 此,RDD只支持粗粒度转换(coarse-grained transformation),即在大量记录上执行的单个操作。将创建RDD的一系列转换记录下来(即lineage),以便恢复丢失的分区。

虽然只支持粗粒度转换限制了编程模型,但我们发现RDD仍然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很多应用,特别是支持数据并行的批量分析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 习,图算法等,因为这些程序通常都会在很多记录上执行相同的操作。RDD不太适合那些异步更新共享状态的应用,例如并行web爬行器。因此,我们的目标是 为大多数分析型应用提供有效的编程模型,而其他类型的应用交给专门的系统。

2.2 RDD抽象方法

RDD是只读的记录分区的集合。RDD只能通过在——(1)稳定物理存储中的数据集;(2)其他已有的RDD——上执行确定性 (deterministic)操作来创建。这些操作称之为转换(transformation),如map, filter, groupBy, join。(转换不是程序员在RDD上执行的操作。)

RDD不需要物化。RDD含有如何从其他RDD衍生(即计算)出本RDD的相关信息(即lineage),据此可以从物理存储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RDD分区(partition)。

2.3 编程模型

在Spark中,RDD被表示为对象,通过这些对象上的方法(或函数)调用转换(transformation)。

定义RDD之后,程序员就可以在Action中使用RDD了。行为Action是向应用程序返回值,或向存储系统导出数据的那些操作,例 如,count(返回RDD中的元素个数),collect(返回元素本身),save(将RDD输出到存储系统)。在Spark中,只有在action 第一次使用RDD时,才会计算RDD(即懒计算,lazily evaluated)。这样在构建RDD的时候,运行时以流水线的方式执行(pipeline)多个转换。

程序员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控制RDD,即缓存(caching)和分区(partitioning)。用户可以请求将RDD缓存,这样运行时将已经计 算好的RDD分区存储起来,以加速后期的重用。缓存的RDD一般存储在内存中,但如果内存不够,可以溢出(spill)到磁盘。

另一方面,RDD还允许用户根据关键字(key)指定分区顺序,这是一个可选的功能。目前支持哈希分区(hash partition)和范围分区(range partition)。例如,应用程序请求将两个RDD按照同样的哈希分区方式进行分区(将同一机器上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放在一个分区),以加速它们之 间的join操作。在Pregel和HaLoop中,多次迭代之间采用一致性的分区放置策略(Consistent partition placement)进行优化,我们同样也允许用户指定这种优化。

2.4 示例:控制台日志挖掘

本部分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示例来阐述RDD。假定有一个大型网站出错,操作员想要检查Hadoop文件系统(HDFS)中的日志文件(TB级大小)来 找出原因。通过使用Spark,操作员只需将日志中的错误信息装载到一组节点的RAM中,然后执行交互式查询。首先她需要在Spark解释器中敲入以下 Scala命令:

lines = spark.textFile("hdfs://...")
errors = lines.filter(_.startsWith("ERROR"))
errors.cache()

第1行从HDFS文件定义了一个RDD(即一个文本行集合),第2行获得一个过滤后的RDD,第3行请求将errors缓存起来。注意在Scala语法中filter的参数是一个闭集(closure)。

这时集群还没有开始执行任何任务。但是,用户已经可以在这个RDD上执行action操作了,例如统计错误消息的数目:

errors.count()

用户还可以在RDD上执行更多的转换(transformation)操作,并使用转换结果,如:

//Count errors mentioning MySQL:
errors.filter(_.contains("MySQL")).count()
// Return the time fields of errors mentioning
// HDFS as an array (assuming time is field
// number 3 in a tab-separated format):
errors.filter(_.contains("HDFS"))
.map(_.split('\t')(3)).collect()

使用errors的第一个action运行以后,Spark会把errors的分区缓存在内存中,极大地加速了后续计算。注意,最初的RDD lines不会被缓存。因为错误信息可能只占原数据集的很小一部分(小到足以放入内存)。

最后,为了说明模型的容错性,图1给出了第3个查询的血统(lineage)关系图。在lines RDD上执行filter操作,得到errors,然后再filter、map后得到新的RDD,在这个RDD上执行collect行为。Spark调度 器以流水线的方式执行后两个转换,向拥有errors分区缓存的节点发送一组任务。此外,如果某个errors分区丢失,Spark只在相应的lines 分区上执行filter操作来重建该errors分区。

1

图1 示例中第三个查询的血统关系图。(方框表示RDD,箭头表示转换)

2.5 RDD与分布式共享内存

为了进一步理解RDD是一种分布式的内存抽象,表1列出了RDD与分布式共享内存(DSM,distributed shared memory)的对比。在DSM系统中,应用可以向全局地址空间的任意位置进行读写操作。(注意这里的DSM,不仅指传统的共享内存系统,还包括那些通过 分布式哈希表或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数据共享的系统,比如Piccolo。)DSM是一种通用的抽象,但这种通用性同时也使得在商用集群上实现有效的容错性 更加困难。

RDD与DSM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可以通过批量转换创建(即“写”)RDD,还可以对任意内存位置读写。也就是说,RDD限制应用执行批量写操作, 这样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容错。特别地,RDD没有检查点开销,因为可以使用lineage来恢复RDD。而且,失效时只需要重新计算丢失的那些RDD分区, 可以在不同节点上并行执行,而不需要回滚(roll back)整个程序。

对比项目 RDD 分布式共享内存
批量或细粒度操作 细粒度操作
批量转换操作 细粒度操作
一致性 不重要(RDD是不可更改的) 取决于应用程序或运行时
容错性 细粒度,低开销使用血统(lineage) 需要检查点操作和程序回滚
落后任务的处理 任务备份 很难处理
任务安排 基于数据存放的位置自动实现 取决于应用程序(通过运行时实现透明性)
如果内存不够 与已有的数据流系统类似 性能较差(交换?)

表1 RDD与分布式共享内存的对比

注意,通过备份任务的拷贝,RDD还可以处理落后任务(即运行很慢的节点),这点与MapReduce类似。而DSM则难以实现备份任务,因为任务及其副本都需要读写同一个内存位置。

与DSM相比,RDD模型有两个好处。第一,对于RDD中的批量操作,运行时将根据数据存放的位置来调度任务,从而提高性能。第二,对于基于扫描的操作,如果内存不足以缓存整个RDD,就进行部分缓存。把内存放不下的分区存储到磁盘上,此时性能与现有的数据流系统差不多。

最后看一下读操作的粒度。RDD上的很多行为(action,如count和collect)都是批量读操作,即扫描整个数据集,可以将任务分配到距离数据最近的节点上。同时,RDD也支持细粒度操作,即在哈希或范围分区的RDD上执行关键字查找。

引自:http://www.ninqing.net/?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