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杜书伍: 从“大酱”到“大将”--台湾联强国际总裁兼CEO

我出身于教师家庭,我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校长,父母分别是中学及幼儿园教员。也许是家庭关系,我一直被教育要踏实,这才帮助我在台湾飞速成长的膨胀年代里既保持着企图心,又还没有躁进、遇到诱惑摇来摆去。

我觉得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关键选择有两次,一次发生在我出来工作大概快四年时,有人用double(双倍)的薪水来挖我。我那时负责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推 广,薪水2 万出头一点。对方做电子打卡钟,用5 万挖我。因为对方的产品要外销,还对我说:“我就给你50 万,你跟我去国外跑。”那时候,这笔钱很大很大。我想,天底下从来不会有好事掉下来。这个人出手这么阔绰,代表他的行事作风不踏实。这笔钱我能拿六个月还 是一年?所以最后我就没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时在外校教高三数学,服完兵役回来后,校长来找我要我去教书。我约略算一下,去教书,至少一个月有4500块,我当时薪水差不多是 7000 块,等于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老师领的是钟点费,薪水不错,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业。我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会增长很 快,所以我决定专注做我的本业。

我一直相信,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内涵和速度要能拿捏得宜。一旦感觉事物的发展出现豆芽现象时,可将之视为一个警讯,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将能在高度竞争下兼顾成长与内涵。

职涯的成长过程,并非反映在有形的头衔,而是实质的能力,唯有实力够扎实,才能针对工作上被赋予的新功能进行有效学习。没有实力,机会都不是你的。而 只要实力够了,机会其实随时都有。我用公交车来譬喻,尽早让自己站上公交车站台,机会来时你才上得去。但有时候你站在那里,机会还没来,你也要耐心等。

自我认识:你的能力等级是多少?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能力也大概能分五个等级:不会、会、熟、精、通

人总是从“不会”的阶段开始的,知道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等于“会”。学会了一件事情,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能够把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这叫“熟”。到了这个等级时,我们大抵可以说这个人能表现得中规中矩,还算称职了。

不过,很多人到了“熟”之后,会陷入一个盲点,认为“够了”。殊不知,“熟”充其量也只是依样画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稍有变化,很可能 就无从下手。一个人的能力若一直停留于此,往往成为所谓的“万年科员”,也可能因为客观环境改变,被甩在身后,只能从头学起。

熟”往上是“精”。达到这个等级才有资格在公司担任基层主管到中级主管。“精”的条件是要对工作有“深度”了解。这就要求这个人有“独立思考”,不仅知道如何做,还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能找出当中不够完善之处,加以改善;遇到变化,也知如何应对。

从“精”到“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中,“精”于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事物,比较差异、去异求同后才能够通。所以,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停下来,匆匆跳槽,这是最可怕的现象。

学习:小流氓打架,还是张无忌练剑?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小流氓打架,乍看之下神勇无比,但仔细观察,实际是胡乱挥舞一通,不一会儿就筋疲力竭,几乎没有任何一招能痛击对手要害。

受过武术训练的人则不同。它依照一套前人整理得出的最有效的打架方法,每个招式都是最精省有力的打法,而且招式与招式之间彼此连贯。

然而,最上乘的武功还不仅止于此。因为如果只按照招式打,敌人稍有变化,就难以招架。真正的武林高手是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一样,先强记所有招式,反复演练,直到“全忘光了”才出手。因此不仅招式无比精准,还不会拘于“有形”的招式,反而无穷变化,抵御强敌。

这三个打架层次,也说明了我们进入一家制度规范的大企业后学习的三种层次。为什么同样进入了大企业,有的却无法出师,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架势都学不会?论其缘由,实与其学习的心态与悟性有关。

有一类人是叛逆性格,看到要学习的是制度、流程或运作模式,就刻板地认为是过时、陈腐的“公司规定”,因而“自作聪明”地采用“自以为创新”的做法;即便被要求要先依样画葫芦,也因为并不真心接受,不愿用心学习,不知不觉便陷入“小流氓式”见招拆招的工作方式。

也有一些人,因为较顺从,一开始确实按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的程序、步骤一步步学起,却因一味地重视学得像、学得快,未用心体悟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 背后的精神,只学到其表象而不自知。回过头来,执行时便显得僵化、不知变通,更不可能进一步改善之。不知不觉,这类人便沦为同仁眼中“僵化”、“官僚”之 人,最终就是经常拿“公司规定”作为无法应变的挡箭牌。

为了避免上述两种状况,进入企业学习的个人,必须拥有两个正确的认知:先要认知到“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的价值,了解其为企业专业模式之所在; 其次,则要注意是否确实抓准每个制度、流程与运作模式背后的精神。一旦拥有正确的认知,只要具备足够的企图心,用心演练、体悟,相信很快能具备基本的专业 架势,扎实而稳健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最终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

聪明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他们逻辑性强、思路灵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经常很有创意。然而这种优势有时候却往往成了阻挡他们前进的障碍。因为聪明人的优 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逻辑推理是“静态的”,是假设外在环境不变;但真正的实务会牵涉到环 境与人的因素,两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动态的”。

  而且,人性的因素又远较环境复杂。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绪、行为都千差万别;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经常前后有别;更何况,人 还会有非理性的时候,这就更难预测、掌握了。因而,逻辑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与环境的变动因素,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难度大为增加。

  然而,动态的实务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实上,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经验积累而成的;体验的时间不够久、经历的案例不够多,深度与火候就不够。也就是说,实务必须要靠“务实地”去亲身体验、观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聪明人虽然有时候也认知到自己亟欲加强实务世界的磨炼。然而,却因为“容易”的习惯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习惯,以至于“实务世界”的积累还不足,一旦觉得学会了,不自觉又缩回擅长、习惯的“逻辑推理的世界”,能力的火候总是难以坚实。

  那些想要务实的聪明人,不妨尝试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该没有那么容易”、 “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去体会真正长期涉猎实务后的扎实感,改善不自觉偏重逻辑推理的习惯。

将才是反复淬炼出的

大将之才具有几项基本条件。首先,要能客观地看待所有事物,唯有客观,才能够做到无私。若把私人利益掺杂在其中,判断的方向势必朝私人利益偏斜。主观、存有私心就会有所局限,格局便无法扩大。

  其次,则是思考、判断事物时的平衡感。主管在作决策的时候,必须要能综观全局,全盘考量各个牵涉到的层面,而非单点思考。除了看的面要广之外,还要看得远,如此一来,决策的品质才能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公司福利政策的制定必须全盘考量所有员工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分配与运用,而不是将所有资源全部投注在少数人身上。要对众人付出“大爱”,而非对个人施以“妇人之仁”,其差别在于前者能够平衡地考量,后者则是单点思考。

  再就公司的经营来看,经营者必须均衡且长远地考量员工、公司与股东三方面,不能偏厚任何一方。例如,不能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给员工过低的薪资,但 也不能为了满足员工高收入的期望而给予过高的薪资,虽然员工短期内很高兴,但是公司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长久下来,可能无法持续经营,连员工的工作都不 保。

  同样地,股东投资公司自然希望有好的投资回报率,但公司除了将获利分配给股东之外,抽出一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让员工更努力地投入工作,无疑会使公司的获利更佳,股东与员工均得到更大的利益。

  然而,这样的观念与养成过程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不见得可以轻易地做到。例如,公司为了长远发展的考量而扩大投资规模,但是员工的短期福利势必受到 影响,可能会导致员工的抱怨、疑虑,甚至因心情不佳而士气低落。面对这种情形,如果碍于眼前一时的影响而退缩,则长远考量下的目标便无法达成。所以,主管 要有为了坚持长远正确的目标而承受眼前困难的毅力,并且耐心、妥善地处理,而非退缩。

  要培养自己成为大将之才,必须要面对问题,不畏困难的存在,进而苦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由于问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全面解决,每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只是减 少一部分阻碍,因此,面对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忍受解决问题时的艰辛,持之以恒地克服一关又一关的挑战。能够如此,不仅能够真正把问题解决,更能在此过 程中练就一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毅力。

  要培养出大格局,必须要有去克服、去执行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逃避,或便宜行事、得过且过。

  如此复以持之以恒地不断自我淬炼,则成为大将之才指日可待。

posted @ 2011-08-01 16:44  zdndd  阅读(23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