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交友到社交的个人成长

好吧,文章就从这个引子开始。让我正好借此文章梳理一下自己在“社交”成长方面的进步,也欢迎碰撞出更多不同的观念和思想,让我在此方面更加成熟起来,也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幸福玛丽娅微博:我觉得自己也是到了奔四的今天才真正开始由“交友”进步到“社交”。社交也是一种态度,中国人社交的观念、态度、心态、技巧都需要学习!我为自己终于开开心心迈上社交的路而高兴!
 
@麻辣情医吴迪 新浪个人认证 :教会马丽童鞋社交那个累啊。6年来我把朋友资源向她开放,她就忙着自卑熟视无睹

 

本来打算自己的感悟私藏点偷着乐呢,没想就被你点名要求回答了,那好吧,为了感谢6年来你孜孜不倦、不放弃不抛弃地拖着我“社交”,我写篇博文,分享社交的成长。[鼓掌]//@麻辣情医吴迪: 马丽老师请说说看,你体会到的“交友”和“社交”有何区别?为什么你可以放开自己社交了?”

 

  

    回顾自己的一路交友经历,其实中间隐藏着很多给自己设的界限,这些界限,这些固执的认知,影响了我向外以更开放、更坦荡的心去交友的兴趣和信心。列举一下:

  

     1)“我觉得我更喜欢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因为我喜欢深度和厚度。”

     这似乎是我最初提炼出来的个人关于交友的特点和信念。所以,从中学以来我和好朋友之间交流都是1对1,哪怕是1对2,我都会明显话少,默默在一边,促成她们彼此的交流。从中学那一次次的“联欢会”来看,我更是在喧嚣的人群中反而越发感到孤独,我会在同学们最热闹的时候,独自离开。  这个交友的态度和习惯,几乎一直维系到了前两年,维系到了认识一个超级热爱社交、擅于社交、有一群喜好社交的朋友的朋友——@麻辣情医吴迪。

    

      她按照她对好朋友的习惯,在最初认识的那半年到一年,每次和她的朋友聚会聚餐都把我带着,把我介绍给她不同圈子里的好朋友。然后,她很无奈地发现并怒气不争地说我“你这个人,私下交流的时候屁话那么多,怎么人一多就什么话都没有了呢?”我表示了压力,表示了自卑,被她犀利麻辣一顿后,就渐渐减少带我参加她们的群体活动了。为了不这样就直接放弃我,还给我留了条后路说:反正,我的朋友你觉得有意思交往的,你都可以跟我要他们的电话号码,也都可以单独和她们联系,和她们做朋友,我都帮你认识了她们,手机号码也都给了你,你还想我怎样?!”于是,被动的我,将我有兴趣的她的几个闺蜜的电话存在手机里,一存就是几年,从来没有单独联系过。这就涉及第二个错误的交友顾虑——

 

    2)“朋友的好朋友,我如果私下交往,并且交往到关系更好,会不会让朋友失望和觉得被背叛?”  

        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小心眼的朋友会有些不爽,但是,对于吴迪这样的朋友,她早在最初就这样大度得表达过:“我的任何朋友,只要你觉得有意思,不管男的女的,你都可以自己联系去做朋友!”我被自己的顾虑限制住了。其实现在想来,人交往的朋友,有很大一部分是朋友的朋友,如果仅考虑以自己的常规渠道:同学、同事、网友去做朋友,淘汰掉一些不喜欢、不认同、没兴趣的人,那实在就太被限制了。何况朋友的朋友还有它的优势就是:信任感。

 

3)“我们要交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这个问题简直包含着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很多心理问题。比自己优秀的?(为了学习),比自己强大的?(为了依靠),比自己弱小的?(为了保护和显示强大)社会关系广、路子粗的?(为了得到帮助)富有的?(需要时得到帮助、分享富有的机会资源)知识丰富的?(为了学习)位高权重的?(得到帮助)医生老师(得到帮助)?佛家大师?(得到帮助)……,看看,你有目的的去交往的各类不同朋友,透露了你内心的心理需求和缺失、甚至缺乏安全感的地方。缺什么,你就下意识的会去补什么。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所以也不会有与人交往的兴趣和动力;有的人是清高的,甚至是假清高的,他们从内心不接纳这些为了学习、成长、寻求帮助和保护的真实需求,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这些类的人,会只和于自己水平相当,或者略低于自己水平的人交往。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很平实,很有被需要的满足感。

 

4)“完全不同的人、不同圈子的人可以做朋友吗?”

     这是我以前的又一个自我限制,而且,尤其是当这个观念的限制和自卑夹杂在一起作祟时,社交就是一个很有压力的事情了。比如在几年前和吴迪朋友们一起交往时,我就会在心中给她们画一个个相同的圈子,而我是属于另一个圈里的:她们都是名牌大学的、都是海龟、英语都很好、都伶牙俐齿的、都超级自信的、都上海人、都是媒体人、都有一份鲜亮的工作、光彩的抬头、都是富有的……,所以,正式因为这样画圈,这样单纯的以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外在条件画圈,那肯定越画越自己感觉不好了,也就是吴迪私下麻辣我的话“一到人群中就TMD玩自卑和玩沉默”。现在我是这样画圈的:我们都是女人,都是有追求的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特观念的人,都是活得明白、关注精神、活得自我人......圈子这样一画,既画出了问题的实质,也将自己和大家画到了一起去,画出“同类人”的好感觉来了。

 

二、转变开始的地方

1、要对目前交友状态有不满足感

      我以前的圈子多集中在:职场同事圈、心理咨询老师圈、中学大学同学圈,和自己的工作、生活完全吻合,话题日趋单一,和任何朋友一对一的深入谈话到最最后都是咨询的感觉,所有的生活到最后全部浓缩为:看书写作、上班工作、下班“咨询”。让我自己也越发对这样的单调、沉闷的生活感到不耐烦,不愿意。我能感觉到突破自我禁锢的这些圈,外面有更广阔的、更精彩的生活在等我已久,在向我召唤。

 

2、自我价值感提升

     我是一个不断关注自己个人成长的人,不时地以旁观咨询师的身份观察和分析自己,探索自己言行背后的心理和动机,这也给我很大收益。这几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真的自信了,这自信建立在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上,我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并且接纳它,我也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外界好和不好的评价不太会影响我对自己的认识。我也不再会用财富、权位等世俗的物质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因为我不会用“成功”与“失败”这样词去衡量别人。当我自己心里没有这些“外在衡量标准”,当我更用心去感受别人物质之外的内容时,我才真正地看到了被吴迪一直用“有意思”描述的那部分宝贵的东西。

 

3、我们爱和“有意思”的人做朋友

     这个“有意思”,是可以穿越一切物质的外在的条件的,它包括:思想和言语有趣的、经历和精神是丰富的,可以彼此激发出创意、对美好的追求和共同快乐成长的人。这个“有意思”和你有多少钱,你做什么工作,你曾经达到什么高度,没有任何关系。

 

4、我们自己要先做高水平有意思的人

    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你必须自己先修炼成那样的人,你到达怎样的高度,你才能遇到那个高度的人。这不是坐在家里幻想就能实现的。很多人说交友也要看价值,要交往有价值的人,其实,如果这样说,那别人也不是傻子,你得自己也先成为有交往价值的人,你得同时拥有可交换价值。哪怕这个可交换的同样是你的“有意思”。

 

5、对社交这件事要有兴趣,有兴趣你才能给它以时间和精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愿意将它投给自己觉得重要的和有兴趣的事情上,投入多少时间精力你才能从中收获多少,这也是一种收付平衡。

 

       冲破边界,打开自己,开放自己,去拥有更广阔的社交活动,去拥抱更多更有意思的新朋友,给自己这个机会。当然,有一个先交一个像@麻辣情医吴迪那样热爱社交、乐于坚持不屑地将你往社交活动中带的好朋友也很重要!

posted @ 2012-04-12 17:01  zdndd  阅读(2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