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后感
学习过了软件工程这门课,阅读了《人,绩效和职业道德》还看了老师给的程序员的博客园的博客,看完了之后从中收获很大。读完这个《人,绩效和职业道德》再去看了看那个所谓的什么高级程序员的博客,看了之后瞬间舒服的就像六月里喝了雪水。但是他的经历跟我的经历差太多,最起码我还是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些东西必须是亲身经历过后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对于他的博客,我认同的只有1,2其他的我都没有经历过,我总不能拿着别人的事情,来感慨,去感受,那样就显得有点做作了,还只是个苦逼大学生,怎么能体会到走上社会的艰辛?“谈谈如果自己处于那样的位置,会怎么办?”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臆想是对于别人的伤害。
读了《人,绩效和职业道德》,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引用了一个猪、鸡和鹦鹉的小故事,非常有趣自然地把人们带入了其中,让读者能够有兴趣了解文章。确实正如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身边的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有些人是猪,但他却能够对事情全身心的投入;有些人是鸡,他们仅仅是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还有一些人是鹦鹉他们虽然身着漂亮的外表,但在生活中仅仅是担任着围观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工作时,无论我们到底是想成为一个什么角色还是真真正正的再担负着一个什么角色,只要我们每个人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本分内的工作,那就是对这个团队最大的贡献。在一个团队中不是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做领头者,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荣耀其实是大家的。一个团队没了谁都是不可以的。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分工的重要性,说道分工那就不得不提组长这个职位,一个团队中必须选出一个决策者,这样在遇到大的事情时才会有人做决定,组长在团队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组长必须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对其进行分工,只有一个好的分工才能保证项目又快又好的完成。分工完成后就到了团队成员的磨合期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主见和思想,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可能会争执起来,这时候该组长出面了,组长既要做一个正确的决定还得安抚好每个成员的情绪,让每个人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作为这个组的一个成员,我觉着每个人也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小情绪,在一个团队中,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包容一点,那么无论大事小事都不会产生伤和气这种事。
就像某某老师,谈论鲁迅的“晚安!”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这只是个段子,但是这何止不是对于文学作品的伤害?你知道别人怎么想的?你确定你想的是对的?
对于别人的经历你觉得,好,你可以去借鉴,不好,你可以妄加评论,但是你不要把你的感受或者是别的一些**的思维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对思想的一种绑架,这是犯罪!与其谈谈处于那样的位置怎么办,还不如说是根据他的经历,结合自己自身在团队项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我觉得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别人,还可以对自己有个新的认识。
在我们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都是明确的,自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不会“越界”去干涉别人的工作,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样对于团队的工作有些影响,但我不这样认为。这样做会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明确自己团队的运行规则。每个理论,每个实践,每个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不是说缺了哪一个都能运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项目,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只选择自己合适的团队运行策略和管理方式,不是随便谁谁谁都可以这样做的,你可以借鉴也可以批评,借鉴是好的,批评我们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并改正,但不要给我们说:“这样做怎么怎么样,还不如那样吧啦吧啦。。”说一些脑残白痴的火星话。我这人说话就是实在,每个团队中不就应该有这么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么?这样对于项目的问题,可以直戳痛处,从而提高效率,不对么?
我认为一般有过面向对象编程的人,认为最难也最头疼的就是设计了。一个好的项目,设计至少可以占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我认为设计主要有两个思想,一个是高内聚低耦合,一个是设计应当以行为为中心而非数据为中心,业界的话就是应当以需求为中心。关于设计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我看来,这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软件行业毕竟是为其他行业服务的,因此分门别类,随着经验的增长业务能力逐渐要大过编程的能力,因此,程序决定业务还是业务决定程序就成了唯物和唯心的交火点,虽然近年来业务决定项目的争论已经拔得头筹,但是旧恶难消,仍有不少人坚决维护先决定项目框架,再分析业务配套相关技术的思路,这部分人,如果不是面向过程的年代发展过来的,一定是书呆子。业务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框架,框架决定编程语言,话说到底,根本原因是软件行业是服务行业。这是根本,不要迷惑。
如果说在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是道理性的启迪,那么在读完一个程序员的博客后,我得到的是心灵上的启发。博客中程序员介绍了他从毕业到工作到成功的历程,从他的刚开始的状况来说,可以说是起点比我们低了很多,那是的教育水平也许比现在低了很多,但是作者从来没有放弃过梦想,他知道在学校由于时间的问题,必然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他知道自己必须在课余时间再自学一点才能比其他的同学多点就业机会。就这样他毕业后可以说是找到了工作,但是找到工作不一定适合自己,刚开始作者在一家公司可以说只是作者打杂的工作,那微薄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家用,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自暴自弃,相反他找机会努力的让别人发现他的价值。作者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现在的我们在一个位置上呆习惯了,就不想发生改变总觉着现在的自己可以了,从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我觉着现在的我们应该想这个作者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不要安于现状,应该积极进取,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看了博客园里面的博客我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1、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经历高中巨大压力摧残后,以为在大学就可以放松一下,殊不知大学正是我们真正应该刻苦学习的地方。这也许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的某些弊病有关,但是面对这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想想改变自己呢?一些出色的软件工程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更是因为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钻研。
2、软件工程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时间的学科。大学期间应该多敲代码,锻炼动手能力。反观我们当前的一些本科生,只是上课听一听,跟着老师,课本敲一下代码而已,课下完全没有自己练习。这样无疑是学不好软件的。
3、.能够保持守拙求知的良好品质。在当今复杂的学术界,要保持一颗孩童般的心,努力成为一个真实,正直,优秀的科技人员,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反观我们当代的一些大学生,学商者则想发大财,学管理者则想做大官,做高管,个个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那种革命的豪情壮志和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怀。
看完《人,绩效和职业道德》然后看了博客,我受到的启发很多,然后看了博客,我唯一受到的启发就是,永远不要像阿Q那样臆想,永远!我认为别人一些好的经历,你可以去借鉴,别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你更应该重视,这样可以警醒自己。但是不要对别人的人生妄加评论,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或者是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不好的!我觉得可以根据别人的经历,结合自己自身在团队项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去完善自己,还可以对自己有个新的认识。我觉得永远不要让自己停留在想的程度上,想了一百次,不如自己脚踏实去认真地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