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Unity3D 骨骼动画
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zblade/
最近研究了一下游戏中模型的骨骼动画的原理,做一个学习笔记,便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ps:最近改bug改的要死要活,博客写的吭哧吭哧的~
首先列出学习参考的前人的文章,本文较多的参考了其中的表述:
1、骨骼动画详解 :http://blog.csdn.net/ccx1234/article/details/6641944,不过这篇文章的原文已经被csdn封了:D,可以看看对应的转载的文章也行
2、OpenGL10-骨骼动画原理篇:http://www.cnblogs.com/zhanglitong/p/3196752.html
一、骨骼动画、关节动画、关键帧动画
在实际的游戏中,用的最多的是这三种基本的动画。
在关键帧动画中,模型在每个关键帧中都是一个固定的姿势,相当于一个“快照”,通过在不同的关键帧中进行插值平滑计算,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流畅的动画表现。关键帧动画的一个优势是只需要做插值计算,相对于其他的动画计算量很小,但是劣势也比较明显,基于固定的“快照”进行插值计算,表现大大被限制,同时插值如果不够平滑容易出现尖刺等现象, 同时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就是,对于每帧动画都需要进行内存占用,在帧数较多和顶点数较多的时候,这会带来极大的内存占用。当然帧动画也有其实际的应用场景,目前在一些模型的表情动画中会较多的应用到帧动画,因为其动画较少,同时可以用插值实现较为平滑的效果,不需要骨骼动画。
关节动画是早期出现的一种动画,在这种动画中,模型整体不是一个Mesh, 而是分为多个Mesh,通过父子的关系进行组织,这样父节点的Mesh就会带动子节点的Mesh进行变换,这样层层的变换关系,就可以得到各个子Mesh在不同关键帧中的位置。关节动画相比于关键帧动画,依赖于各个关键帧的动画数据,可以实时的计算出各个Mesh的位置,不再受限于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是分散的各个Mesh,这样在不同Mesh的结合处容易出现裂缝。
骨骼动画是进一步的动画类型,原理构成极其简单,但是解决问题极其有优势。将模型分为骨骼Bone和蒙皮Mesh两个部分,其基本的原理可以阐述为:模型的骨骼可分为基本多层父子骨骼,在动画关键帧数据的驱动下,计算出各个父子骨骼的位置,基于骨骼的控制通过顶点混合动态计算出蒙皮网格的顶点。在骨骼动画中,通常包含的是骨骼层次数据,网格Mesh数据, 网格蒙皮数据Skin Info和骨骼的动画关键帧数据。本文重点讲解一下骨骼动画。
二、骨骼动画原理分析
对于Skinned Mesh的理解关键是蒙皮的计算过程,这里的皮,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在shader中用到的贴图texture,而是模型的mesh, 所以蒙皮其实就是计算mesh相对于骨骼的位置变换过程。如果我们的骨骼没有变化,那么我们的mesh就没有变化,此时的mesh就相当于一个静态的mesh。所以对于skinned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蒙皮数据skin info的mesh :D。 在实际的实例中,skin info主要包含当前mesh上的顶点受到哪些骨骼影响,各个骨骼的影响权重。借用文章1中的表述,整个mesh顶点的变换过程可以用矩阵的方式表述:
Vworld = Vmesh * BoneOffsetMatrix1 * CombineMatrix1 * W1 +Vmesh * BoneOffsetMatrix2 * CombineMatrix2 * W2 +...+ Vmesh * BoneOffsetMatrixn * CombineMatrixn * Wn
其中BoneOffsetMatrix 和 CombineMatrix在下面的讲解中会详细讲解求解过程。
1、骨骼动画中的骨骼
在我们常见的模型建模中,美术通常将模型设置成双手水平,双腿分立的类“大”字型。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 这与我们的模型的骨骼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模型骨骼数量都有一个限制(通常为30,下面会解释为什么受到限制),模型不可能为一根骨骼,如果为一根骨骼,那么模型的表现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想要表现出类似于人体的动画,一般都会有多个骨骼。对于每个骨骼,如何建立其组织关系,在建模的时候就进行了基本的设定。在完成建模后,在进行骨骼绑定的时候,通常美术会选择模型的盆骨做为模型的根骨骼。那么基于根骨骼,可以递推出各个骨骼相对于根骨的父子关系。通过骨骼所在的空间,其原点我们会选择两个脚之间的中点作为原点,这时候就会发现根骨骼并没有和原点重合,这时美术会构建一个Scene_Root做为额外的骨骼,其位置就为世界原点,而真正的根骨骼Bip01会作为Scene_Root的唯一子骨骼。
请忽略我的灵魂画法:D
基于根骨骼,我们可以递推出各个骨骼相对于根骨骼的父子转换矩阵,通常这样的矩阵转换为旋转矩阵,不存在平移和缩放,当然比如你的一个模型动画是拉长模型的身体(比如海贼王这种动画:D),那么你可以添加平移和缩放到变换矩阵中。此时对于整个模型就有了一个基本的直观的感受了,模型的具体动画,取决于模型的根骨骼,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儿的牵一发是指模型的动画数据驱动),整个模型的运动会带动外面的mesh一起运动,就可以表现出整个模型的骨骼动画,这样,我们对于骨骼动画就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借用参考文1的说话,骨骼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坐标空间,我们在做骨骼动画的时候,关键帧中包含的对骨骼的变换主要为旋转矩阵,所以对骨骼的变换就是对骨骼空间的旋转变换。说简单点,一个骨骼动画,带来的变换,首先作用在根骨骼上,影响根骨骼的坐标空间,然后递归的影响根骨的子骨骼,这样层层的递归影响,最后带来的就是整体骨骼变换。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关节的作用,关节就是骨骼自身空间的原点。而关节的位置由当前骨骼在其父节点骨骼空间中的位置来描述,围绕关节的旋转就是骨骼空间自身的旋转,这样变换就通过关节层层递归传递。用c++的表述,可以定义一个基本的骨骼类,主要包含自己的世界坐标中的位置,在父节点中的位置,其第一个子节点,其兄弟骨骼的指针,代码依据于文章1:
class Bone { Bone* m_pFirstChild; Bone* m_pSibling; float m_x, m_y, m_z; // pos in parents' space float m_wx, m_wy, m_wz; // pos in world space // public: Bone(float x, float y, float z): m_pSibling(NULL),m_pFirstChild(NULL),m_pFather(NULL),m_x(x), m_y(y), m_z(z){} // void SetFirstChild(Bone* pChild) { m_pFirstChild = pChild; m_pFirstChild->m_pFather = this; } // void SetSibling(Bone* pSibling) { m_pSibling = pSibling; m_pSibling->m_pFather = m_pFather; } }
这样,当父节点骨骼发生变换的时候,子节点的骨骼就会做相应的变换,这样的操作可以称为 UpdateBoneMatrix(更新骨骼矩阵),这样的操作可以用一个方法ComputeWorldPos来表示,这样可以用递归的方式在Bone中实现,代码依据于文章1:
class Bone { void ComputeWorldPos(float fatherX, float fatherY, float fatherZ) { m_wx = fatherX + m_x; m_wy = fatherY + m_y; m_wz = fatherZ + m_z; // 兄弟节点用父节点传递的参数 if(m_pSibling !=NULL) m_pSibling ->ComputeWorldPos(fatherX, fatherY, fatherZ)
// 递归到子节点计算其位置 if(m_pFirstChild!=NULL) m_pFirstChild ->ComputeWorldPos(m_wx, m_wy, m_wz) } }
这样,当父节点骨骼发生变换的时候,子节点的骨骼都会做出相应的变换,从而得到最新的位置、朝向等信息,骨骼发生变化,从而会带动外在的mesh发生变化,所以整体的模型就表现出运动起来。基于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骨骼是骨骼动画的核心。
2、骨骼动画中的蒙皮
1)关于蒙皮的一种理解
在说完骨骼后,对于整体模型在动画中骨骼的变换,可以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当然模型只是内在的,动画的外在表现就是模型的蒙皮变化,所以骨骼动画中的第二部分就是蒙皮的计算。这里的皮,就是前面说过的Mesh。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Mesh所在的空间。在建模的时候,模型的Mesh是和骨骼一样处于同样的空间中的,Mesh中的各个顶点是基于Mesh的原点来进行定位的。但是模型在运动表现的时候,是根据骨骼的变换来做相应的动作的,对应的Mesh上的顶点就需要做出对应的转换,所以Mesh的顶点需要转换到对应的骨骼所在的坐标空间中,进行相应的位置变换,因此对应的需要添加蒙皮信息,也就是skin info,主要是当前顶点受到哪些骨骼的影响,影响的权重等,借用文章1的表述,可以用C++表示一个顶点类,代码依据于文章1:
#define MAX_BONE_VERTEX 4 class Vertex { float m_x, m_y, m_z; // local pos in mesh space float m_wx, m_wy, m_wz; // pos in world space //skin info int m_boneNum; Bone* m_bones[MAX_BONE_VERTEX]; float m_boneWeights[MAX_BONE_VERTEX]; }
当然,这儿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具体的在引擎中会有规范的设计。那么我们的顶点在跟随骨骼做运动的时候,是如何计算自己的位置的?我们就需要引入BoneOffsetMatrix 和 Transform Matrix的概念。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顶点需要依附于骨骼进行位置计算,但是建模的时候,顶点的位置是基于Mesh原点进行建模的,通常情况下,Mesh的原点是和模型的骨骼的根骨骼处于同一个坐标空间中,那么 BoneOffsetMatrix就是用来将Mesh中顶点从Mesh空间转换到骨骼所在空间中。这就是很多文章中提及的Binding Pos的设置。
在建模的时候,对于每个骨骼,我们是可以得到其对应的Transform Matrix(用来层层计算到父节点所在空间中),其中根骨骼的Transform Matrix是基于世界空间的转换,所以对于每一个下面的子骨骼,要计算其Transform Matrix,需要进行一个矩阵的连乘操作。最后得到的最终矩阵连乘结果矩阵就是Combined Transform Matrix,基于这个矩阵,就可以将顶点从骨骼所在的空间转换到世界空间中。反过来,这个矩阵的逆矩阵(一般只考虑可以取逆的操作),就是从世界空间中转换到该骨骼的空间中,由于Mesh的定义基于Mesh原点,Mesh原点就在世界空间中,所以这个逆矩阵就是需要计算的的 Offset Matrix,也被称为Inverse Matrix,这个逆矩阵一般实在初始位置中求得,通过取逆即可获得。
在实际的计算中,每个骨骼可能会对应多个顶点,如果每个顶点都保存其对应的骨骼的变换矩阵,那么大量的顶点就会包含非常多的变换矩阵,带来内存数据的扩大。所以我们只需要保存当前该骨骼在初始位置,对应的从世界空间到其骨骼空间的变换矩阵,那么其对应的每个顶点在每次变换操作的时候,只需要对应的用offset Matrix来操作即可。
对于上面的Transform Matrix和offset Matrix,是纳入了旋转、平移和缩放的。其实offset Matrix取决于骨骼的初始位置,此时一般只包含了平移(此时还没有动画,所以没有旋转和缩放),在动画中,一般也以旋转为主(所以大部分的动画的关键帧用四元数表示)。在矩阵中都包含三种矩阵,是处于兼容性考虑。
这儿就基于平移,做一个基本的蒙皮的计算过程,代码主要依据于文章1:
class BoneOffset { public: float m_offx, m_offy, m_offz; //暂时只考虑平移 } class Bone { public : BoneOffset* m_boneOffset; // void ComputeBoneOffset() { m_boneOffset.m_offx -= m_wx; m_boneOffset.m_offy -= m_wy; m_boneOffset.m_offz -= m_wz; if(m_pSibling != NULL) m_pSibling->ComputeBoneOffset(); if(m_pFirstChild !=NULL) m_pFirstChild->ComputeBoneOffset(); } } //顶点类的计算 class Vertex { public: void ComputeWorldPosByBone(Bone* pBone, float &outX, float& outy, float& outz) { //从mesh空间转换到bone空间 outx = m_x + pBone->m_boneOffset.m_offx; outy = m_y + pBone->m_boneOffset.m_offy; outz = m_z + pBone->m_boneOffset.m_offz; //从bone空间转换到世界空间 outx += pBone->m_wx; outy += pBone->m_wy; outz += pBone->m_wz; } //GPU中计算顶点的位置 void BlendVertex() { float m_wx = 0; float m_wy = 0; float m_wz = 0; for(int i=0; i < m_boneNum; i++) { float tx, ty,tz; ComputeWorldPosByBone(m_bones[i], tx, ty,tz); tx *= m_boneWeights[i]; ty *= m_boneWeights[i]; tz *= m_boneWeights[i]; m_wx += tx; m_wy += ty; m_wz += tz; } } }
仔细捋一捋上面的代码,就可以理解整体的蒙皮变换的过程,当然,这儿只用了矩阵变换中的平移变换,如果考虑加上旋转和缩放,则回到最初的计算公式中了。至此,对于基本的骨骼动画中的骨骼变换和蒙皮变换,有了一个详细的解释。下面说说Unity中是如何处理骨骼变换的。
2)关于蒙皮的新的理解
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后,给同事查看,同事觉得较为绕,有点迷糊,后来我想了一下,可以采用一种较为清晰的方式重新讲解一下蒙皮的过程:
首先给出蒙皮计算的过程: 顶点在模型坐标系中位置 -> 骨骼空间中位置 -> 变换后的骨骼空间中的位置->模型坐标系中的位置 -> 世界空间中的位置
关于蒙皮的定义,其实质就是骨骼在动画数据的驱动下,变换位置,依附于该骨骼的mesh顶点会对应的变换到新的位置(在世界空间中)的整个过程。
确定最终结果: mesh上的顶点在世界空间中的位置变换到最新位置
那么怎么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在前文中,我们已经知道,骨骼是和mesh分离的,骨骼依赖于根骨骼,层层递进得到各自的转换矩阵。而mesh是在模型建模中,基于模型空间得到的位置设定。在这儿,根骨骼的空间原点和mesh的空间原点重合,也就是mesh的坐标系和根骨骼的坐标系为同一个坐标系,也就是模型坐标系。
我们已经知道,骨骼本身就是一个坐标系空间,其原点就是关节点。那么在建模的时候,建模软件就会有一步计算操作,称为BindingPos操作。这步操作可以这样理解,mesh上分布了众多的顶点,对应于单独的一个骨骼,我们可以得到其骨骼空间的转换矩阵,以及那些顶点依附于其上。对于依附其上的顶点,建模的时候,以及基于模型空间给出了一个模型空间中的位置,那么其相对于当前该骨骼空间的位置,可以基于模型空间位置与骨骼的转换矩阵得到,这个位置就是其BindingPos, 这个变换矩阵,就是BindingPosMatrix,基于这个矩阵,可以将顶点位置从模型空间转换到骨骼空间。
到这儿,我们完成了: 顶点在模型坐标系中位置 -> 骨骼空间中位置
接下来我们继续下面的计算,在骨骼动画中,每个动画数据中,会带来当前骨骼的新的变化(旋转为主),那么在当前动画数据的驱动下,当前骨骼变换到新的位置,得到新的骨骼矩阵,那么依附其上的顶点的位置也会变换,首先是将顶点位置从模型空间中转换到当前该骨骼的空间中,然后基于骨骼的当前这次变换矩阵(比如旋转90度对应的矩阵),得到其在该骨骼空间中的新位置,这个新的位置再和当前骨骼在和根骨骼的变换矩阵相作用,变换回模型空间中。
到这儿,我们完成了: 骨骼空间中位置 -> 变换后的骨骼空间中的位置->模型坐标系中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模型坐标系到世界坐标系的变换,这个就不多说,就是一个MVP的转换矩阵。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次骨骼变换,依附其上的顶点的位置变换的整个过程,由点及面,整个蒙皮的过程就是一个大量该类变换的过程。当然,这儿还没有说一个顶点受多个骨骼影响的情况,其实质也很简单,就是一个顶点受到多个骨骼的影响,那么就各自分配一个对应的权重,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各自单独计算,然后乘上权重系数,进行累加,就可以得到mesh上各个顶点的最新位置信息。
三、Unity3D骨骼动画处理
前面讲解的对于骨骼动画中的骨骼变换,蒙皮的计算,都是在CPU中进行的。在实际的游戏引擎中,这些都是分开处理的,较为通用的处理是将骨骼的动画数据驱动放在CPU中,计算出骨骼的变换矩阵,然后传递给GPU中进行蒙皮计算。在DX10的时候,一般的shader给出的寄存器的大小在128的大小,一个变换矩阵为4x4,如果去除最后一行(0,0,0,1)就可以用3个float表示,那么最多可以表示,嗯,42个左右,如果考虑进行性能优化,不完全占用寄存器的大小,那么一般会限制在30根骨骼的大小上。将这些骨骼的变换矩阵在CPU进行计算后,就可以封装成skin info传递到GPU中。
在GPU的计算中,就会取出这些mesh上的顶点进行对应的位置计算,基于骨骼的转换矩阵和骨骼的权重,得到最新的位置,从而进行一次顶点计算和描绘。之所以将骨骼动画的两个部分分开处理,一个原因就是CPU的处理能力相对而言没有GPU快捷,一般一个模型的骨骼数量是较小的,但是mesh上的顶点数量较大,利用GPU的并行处理能力优势,可以分担CPU的计算压力。
在DX11还是DX12之后(记不太清楚),骨骼变换矩阵的计算结果不再存储在寄存器中,而是存储在一个buffer中,这样的buffer大小基于骨骼数量的大小在第一次计算的时候设定,之后每次骨骼动画数据驱动得到新的变换矩阵,就依次更改对应的buffer中存储的变换矩阵,这样就不再受到寄存器的大小而限制骨骼的根数的大小。但是实际的优化中,都会尽量优化模型的骨骼的数量,毕竟数量越多,特别是影响顶点的骨骼数量越多,那么计算量就会越大,正常的思维是优化骨骼数量而不是去扩展buffer的大小:D
在文章2中,对于GPU的蒙皮计算做了较大的性能优化,主要的思维也是这样,在CPU中进行骨骼变换,将变换的结果传递到GPU中,从而进行蒙皮计算。基本的思维和前面说的变换思维一致,其基本的优化重点也是想利用一个buffer来缓存变换矩阵,从而优化性能。这儿我就重点分析一下shader部分的代码,其在cpu部分的代码处理基本和前面的代码思想一致:
如果采用CPU的计算骨骼变换,那么GPU的shader:
uniform float4x4 _Matrices[24]; //设置的骨骼数量最大为24 struct appdata { float4 vertex:POSITION; float2 uv:TEXCOORD0; //存储的就是骨骼的变换矩阵,x/y为第一个骨骼的索引和权重,z/w为第二个的索引和权重 float4 tangent:TANGENT; }; v2f vert(appdata v) { v2f o; //蒙皮计算位置,注意看,其实就是矩阵变化加权重的表示 float4 pos = mul(_Matrices[v.tangent.x], v.vertex)* v.tangent.y + mul(_Matrices[v.tangent.z], v.vertex)* v.tangent.w //通用的mvp计算 o.vertex = mul(UNITY_MATRIX_MVP, pos); o.uv = TRANSFORM_TEX(v.uv, _MainTex); return o; } //怎么计算index和权重,此处一个蒙皮顶点受到2根骨骼的影响 Vector4[] tangents = new Vector4[mesh.vertexCount]; for(int i=0; i < mesh.vertexCount;++i) { BoneWeight boneWeight = mesh.boneWeights[i]; tangents[i].x = boneWeight.boneIndex0; tangents[i].y = boneWeight.weight0; tangents[i].z = boneWeight.boneIndex1; tangents[i].w = boneWeight.weight1; } newMesh.tangents = tangents;
其优化的策略,就是用贴图的方式来存储这个变换矩阵,参看一下代码吧:
inline float4 indexToUV(int index) { int row = (int) (index /_MatricesTexSize.x); int col = (index - row * _MatricesTexsize.x; return float4(col/_MatricesTexSize.x, row/_MatricesTexSize.y, 0 , 0); } //算出当前的变换矩阵 inline float4x4 getMatrix(int frameStartIndex, float boneIndex) { int matStartIndex = frameStartIndex + boneIndex*3; float4 row0 = tex2Dlod(_MatricesTex, indexToUV(matStartIndx)); float4 row1 = tex2Dlod(_MatricesTex, indexToUV(matStartIndx + 1)); float4 row2 = tex2Dlod(_MatricesTex, indexToUV(matStartIndx + 2)); float4 row3 = float4(0,0,0,0); float4x4 mat = float4x4(row0, row1, row2, row3); return mat; } v2f vert(appdata v) { v2f o; float time = _Time.y; //算出当前时间对应的index int framIndex = (int)(((_Time.y + v.uv2.x)*_AnimFPS)%(_AnimLength * _AnimFPS)); int frameStartIndex = frameIndex * _MatricesTexFrameTexls; //去除对应的变换矩阵 float4 mat0 = getMatrix(frameStartIndex, v.tangent.x); float4 mat1 = getMatrix(frameStartIndex, v.tangent.z); float4 pos = mul(mat0, v.vertex) * v.tangent,y + mul(mat1, v.vertex) * v.tangent.w; o.vertex = mul(UNITY_MATRIX_MVP, pos); o.uv = TRANSFOR_TEX(v.uv, _MainTex); return o;
总结:综合整篇文章,对于骨骼动画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讲解,主要是参考两篇文章,我只是做了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今儿就写到这儿,后面有更多的更新,会继续回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