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概述

刚转金融行业,对支付、清算、结算等概念和内涵比较迷惑,即使网上看了不少资料也一知半解。直到看到了这文章才解惑,推荐阅读!

 

以下为正文

=======================================================

(上篇)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86509

从事或者对支付市场感兴趣的朋友应该经常会接触到支付、清算、结算,以及收单、第三方支付、聚合支付等概念,以及近期推出的网联平台、第三方支付断“直连”并接入网联平台,还有最新推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可能大家有对这些有个模糊的认识,但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看到相关新闻资讯的时候总感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笔者因为日常工作或多或少的需要接触到相关概念及系统,总会因为概念不明而造成诸多困惑并影响工作效率,之前也尝试过查询相关知识,但越看越感觉网上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达成统一,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想对以上知识有个系统性的梳理,并将相关概念澄清,希望能帮助相关的朋友,如有错误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系统性的查阅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中观现代化支付系统相关资料,还有网上其他朋友总结的文章,只保留相对比较权威的知识,并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把这些知识系统性的梳理了下,由于知识点过多,故想用系列文章进行阐述。

这系列文章会涉及到中国支付清算系统(重点讲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银联CUPS系统、网联及银联关系、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收单市场及聚合支付市场等概念和问题,并希望从本质上系统的介绍经济和金融生活中的支付活动,以作为对以上内容的抽象总结和贯穿,如果精力允许,也会对企业支付系统设计原则进行系统性的介绍。

首先对支付清结算较为底层的系统即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进行介绍,并以此延伸出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极其架构组成,本篇文章首先会讲解下支付清算活动的起源,然后逐步展开CNAPS发展历程、系统软硬件、网络架构及功能现状,并对中国支付清算体系(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第三方服务组织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进行框架性的讲解,在此过程中,会明晰相关概念,并帮助读者对中国整个支付清算体系有个系统性认知。

  • 支付清算活动起源:

支付需求本身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经济活动的交易后才产生的,并且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而建立和完善。在以物易物的社会中,交换双方是以物品的相互转移实现物品所有权性质的交换,其间并不存在任何支付行为和需求,只有当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易媒介出现时,才有了支付的需求和活动。

在此,首先对支付活动做如下定义(引自《网上支付与结算》--张宽海著):

参与支付活动的各方采用某种方式清偿交易时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过程称为支付活动。要完成支付活动需至少有以下要素:债权债务关系、参与主体、市场行为、支付方式、债务清偿。也即参与主体间由于其各自的市场行为而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而支付活动即指在市场环境下采用支付活动对这种关系进行清偿和完结。

而债权债务关系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间形成的能用货币价值进行度量的一方具有索偿权、另一方具有偿还义务的法定(需要法律支撑)经济关系。在商品交易活动中,该债权债务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交易活动中,商品所属权发生转移后,持有所买商品的消费者存在向商家偿还等值货币价值的义务,即债务,而商家则具有了获得等值价值货币的权利,即债权。

随着商品交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赊销的交易形式,此交易形式对交易双方均有利,对商家来说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这就产生了商业信用,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借贷这种对资金需求的债权债务关系,解决了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资金的需求,这种衍生关系有利益商品交易的发展,同时商品交易的发展又促进了信用的发展。最终,一些有资金实力的经营者通过自身信用专门从事借贷活动,并逐渐形成专营借贷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随着银行的出现,金融这个概念正式进入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衍生出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专门负责价值流通,自此价值流通可以独立于商品流通而存在,而货币仍然作为价值衡量和价值流通的媒介和载体。

此时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需以资金价值的等值性去衡量及量化为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以货币资金的方式完成最终的清偿,二是经济活动是以资金需求而产生并直接构成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两种债权债务关系最终均需要用资金支付的方式进行最终清偿。

以上大体说明了支付的概念及其渊源,并简略介绍了货币与银行的起源(详细了解建议阅读《货币银行学》--黄达),从以上可知,因银行本身便是提供资金服务的机构,故其理所当然演变为提供资金债权债务关系清算结算的中心。由于各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均会在银行开设账户,除了现金支付以外,目前社会大量采用非现金的银行账户划转的支付方式,于是以银行间账户资金划转的方式便成为当前社会支付方式的主流。而如果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账户开设在不同银行,则在支付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各银行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关系,比如消费者银行账户开设在工行,而商家银行账户开设在招行,则在完成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支付的时候,便会伴随产生招行和工行之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

中国是由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社会资金支付清算活动,目前基本维持“清算-结算”二级制的体系(具体如何形成下文会介绍),银行与银行之间构成清算关系,银行内部以及银行与商户、消费者之间构成结算关系,清算完成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清偿,结算完成银行、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清偿。清算更为底层,是支付体系的基础,个人等经济主体不会参与其中,一般由央行主导并提供服务。结算则由银行、非金融支付公司向客户提供服务,也即暴露在外的支付业务。在整个支付清结算过程均以账户间资金划拨方式完成债权债务关系清偿,不同的是,清算过程是以各银行在央行开设的备付金账户为基础(提供流动性),而结算过程则是以消费者、商户在银行开设的结算账户为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一直维持“清算-结算”二级制体系,是从安全、稳定、便捷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央行清算系统相对来说更为底层,主要用于维持中国整体支付清结算安全、稳定,故其本身建设和迭代时要求稳健,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个人、企业)基本不会碰触。而结算体系则直接面对社会需求,允许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以更好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为其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整体示意图如下:(其中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商业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专门用于管理商户备付金,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的账户叫支付账户,支付账户目前来看也具有支付功能,但是完成商户收款结算的环节还是需要经由商业银行或央行清算系统完成,也即原则性第三方支付公司只负责支付信息收集、转发,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产品,但并不具体负责资金清结算业务过程)

中国清结算分级体系

  •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发展历程

从以上示意图中可知,参与支付清结算的市场主体有消费者、商户、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收单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上面介绍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我们先用现实生活中一个消费场景来分析下支付活动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消费者A在沃尔玛买了300元的东西,A持招商银行借记卡在建设银行铺设的线下POS机上进行付款,则整个过程分为支付、清算、结算三步骤。

  1. A在建行POS机上刷卡时,建行POS会判断下发卡行(为招行),并询问招行A所持卡内余额是否大于300元,如果大于,则招行会告诉建行可以消费,此时A需要输入支付密码,建行将支付信息传送至招行,招行会实时借记A300元,并告知建行POS扣款成功,此时支付完成,消费者得到商品,债权债务关系变更为招行与建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2. 此时招行欠建行300元,建行会向招行索要300元,一般此过程通过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这个过程叫清算,其中招行与建行债权债务关系清偿完毕,变更为建行与商户之间的债券债务关系
  3. 最后,建行扣除相关手续费并将款项结算给沃尔玛。这个过程叫做结算,建行与商户间债权债务关系清偿完毕。

以上三步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如何将消费款给到商户,因为消费者和商户均在银行开设资金账户,且是跨行交易,所以中间牵涉到了银行间清算及银行与商户结算的过程,较好的说明了清算-结算二级体系的运作大概过程,以及债权债务关系是如何转移的。

我们会发现,其实该交易过程商品和资金转移并不是同步完成的,也即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且资金的转移也并不是立即完成的,中间首先经由支付信息传递、招行与建行之间、建行与沃尔玛之间债务记账及清分,然后才有资金的清算和结算。其中支付信息传递、记账清分即为信息流,资金清算和结算是现金流,信息流解决了各银行支付通讯、记账清分的问题,现金流才是最终的资金转移。

中国目前有诸多银行、商户、消费者,商户和消费者可能是不同银行的客户,解决经济生活中消费支付需求,即需要解决各银行如何互联通讯、如何记账清分并最终完成各方资金清结算的问题。

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其中的问题,我们先回忆下中国古代钱庄、票号的工作机制,以清道光年间晋商创立的“日升昌”票号为例,其支持异地汇款业务。比如客户A在北京日升昌进行汇款,客户交银子(存款)后,日升昌会给客户等面额的汇票,客户凭此汇票在上海日升昌分号兑换一部分银子,分号会在内部账本记录此笔交易(此时仅仅是记账),日后按照约定周期与北京日升昌进行结算(北京日升昌委托镖局将等额的银子押送至上海日升昌分号)并最终清偿相互间债权债务关系。这个只是某一个票号内部跨地业务。

如果全国有很多票号,则社会希望进行票号间通存通兑(即不同票号的客户可以在其他票号办理存、兑相关业务),比如票号A的客户凭票号A提供的汇票在票号B兑换银子,此时票号B需要先在其账簿的票号A会计账户(需要前期和票号A达成一致并开户,甚至为了预防票号A清算时拒付,票号B希望票号A先在此账户上预存一定量银子)上记录此笔账目(信息流)并截留客户汇票,并将银子给到客户,日后票号A需委托镖局将等额的银子押送至票号B(资金流)并将汇票给到票号A,最终完成债务清偿。

以上过程其实与现代社会面临的支付问题大体相同。假设现在社会上有300个银行,如果要实现银行间通存通兑,按照以上过程,各银行需要在其他银行都开户(开户主要为了记账,为避免在清算过程中银行拒付,一般都要求其他银行在该账户预存一定量的资金,这也即存款备付金,该账户也叫清算同业头寸户),采用这种方式,相当于每个银行都承担着对其他银行的清分、清算职责,各银行即一个小的清算机构,如果社会交易量较大,会造成银行间清分、对账、资金清算效率极低。而中国刚开始采用的便是以上清结算方式来满足社会支付需求,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计划经济时代,市场活动并不频繁。

如果各银行能在某个银行统一开户并缴纳备付金,并由该银行完成其他各银行间由于支付产生的记账清分过程(信息流),最后对各银行备付金账户进行借&贷记操作,并承诺各银行随时可凭借相关凭证(比如该银行发行的存款凭证)兑换为货币(黄金,后演变为信用货币),则效率会大大提升,此时该银行变为所有银行和全社会的清算中心。

当然,如果能实现P2P的支付交易模式,则效率理论上是最高的,类似于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等),虽然理论上其可以去掉银行中介,但由于种种原因(技术、货币发行权的维护),短期内是不可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故此处不展开讨论。

  • 中国手工联行时代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国家层面的银行,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为社会支付清结算活动负责,并确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此时中国“清算-结算”体系尚未形成,央行只是在行使监管相关业务,因为当时中国各银行内部仍然处于数据分散、手工记账的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难建立央行清算中心体系。

为了满足跨行清算需求,当时央行提出商业银行要“自成联行系统,跨行直接通汇,相互发报移卡,及时清算资金”,也即同一家银行总行及各分支机构建立“联行系统”,同一联行内资金结算由联行总行完成。跨行业务可由央行清算,也可由商业银行间自行解决,由于由央行清算效率并没太大提升,故大部分还是由商业银行间自行解决,于是每家银行均办理跨行汇款业务,银行每天自行轧差清分,并将交易信息写成一张张特定公文,加印签后由邮电局在银行间送来送去,这种公文叫做联行信件。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全国手工联行”时代,可想而知,当时社会支付体验会非常差,资金在途时间很长,往往在一周以上,非常不利于资金在全社会的流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全国收工联行方案越来越不适应于经济的发展,此时急需央行专职承担起全国清算中心的责任,并改变手工记账、邮电传递的信息流传递方式。

  • 中国电子联行时代

于是,1989年12月6日,央行发布了《关于改革联行清算制度的通知》,并在1990年建成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专门为社会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该清算中心包括NPC(国家清算总中心)和CPC(城市清算处理中心),1991年4月1日,基于金融微信通讯网的应用系统--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开始试运行,EIS是人民银行专门用于处理异地(跨行和行内)资金清算和资金划拨的系统,它连接了商业银行、央行、NPC、CPC,是支撑EIS运行的通讯网络。

假设此时有客户通过上海招行汇款给北京建行,此时跨行汇款业务的流程变更为:

EIS跨行汇款业务流程示意

  1. 商业银行(招行)接受客户汇款请求后,向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发报行)提交支付指令(转汇清单),支付指令目前可以是纸质凭证、磁介质信息、联机电子报文(此时电子通讯尚未大面积普及)。(信息流)
  2. 上海人行(发报行)借记汇出行账户后(可见此时商业银行各地分行仍分散接入央行清算系统),按手报行将支付信息分类、打包,通过CPC经卫星地面小站即时发送至NPC。如果汇出行在上海人行账户余额不足,则该支付指令需排队等待汇出行余额充足再发往NPC。(信息流&资金流)
  3. NPC收到转汇电文后,经记账并按人民银行收报支行将支付指令清分后,通过卫星即时发送至北京人行(手报行)。(信息流)
  4. 手报行对汇入行账户贷记后,以生成的纸质凭证或电子报文方式通知汇入行。(资金流&信息流)
  5. 汇入行做财务处理后(汇入行做结算处理),以来账反方向,向汇出行发送确认的答复信息,此时汇款过程完结。(资金流&信息流)
  6. NPC和CPC每日核对无误后,扎平当日电子联行财务,并以存、借反应资金关系。

在以上过程中,金融卫星通讯网和EIS系统解决支付信息流的问题,而CPC和NPC解决的是资金流的问题,此时央行才算真正成为全国清算中心的角色。而资金在途时间缩短至1-2天。

EIS上线之后,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建设内部联网系统,银行内部资金划转(同行异地转账)都可以通过各自的行内系统完成,不再需要依赖于EIS,中央银行银行间清算职责更加明晰。

  •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时代

随后,在1991年10月,央行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讯网(CNFN)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自此,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开始逐步向CNAPS系统过渡,CNFN和CNAPS的建成意味着中国支付清算步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 CNFN(China National Financial Network)

中国国家金融通讯网(CNFN)是把中国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机连接在一起的全国性与专业性的金融计算机网络系统,CNFN的目标是向金融系统用户提供专用的共用数据通信网络,通过文件和报文传输向应用系统提供服务,成为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可靠网络支撑。

1、CFNF的网络结构

CNFN分为两极网络和三层节点。一级节点为国家处理中心(NPC),二级为城市处理中心(CPC),三级是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处理节点(CLB)。CNFN在北京和无锡分设两个国家处理中心(NPC),这两个NPC互为备份,由SCPC(单路单载波)高速卫星线路和地面高速E1线路相连,正常情况下,由主用NPC(北京主站)控制、管理全网,一旦发生灾难,备用NPC(无锡主站)就接管瘫痪的主用NPC的所有业务。

由NPC与600个CPC构成国家级主干网,CPC与CLB构成区域网,国家级主干网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卫星通信网为主体,以中国金融数据地面通信骨干网和邮电部门的公用数据通信网DDN为辅助信道,各商业银行总行要采用DDN线路与NPC连接。

2、物理通信线路

(1)卫星通信线路

CNFN采用卫星通信网为国家级主干网络。用于两个主站之间、主站和小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卫星网络将利用卫星的Ku波段信道,采用单路单载波技术,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和高速率的通信线路。卫星网络采用集中控制、集中管理的星型结构。

(2)CNFN的地面通信线路

它主要由中国金融数据地面通信骨干网和邮电部门的公用数据通信网(X.25和DDN)组成。CNFN的地面通信线路,一方面作为卫星通信线路备用信道,另一方面主要是构成CNFN的区域网。区域网的物理线路,根据当地通信状况可选用中国金融数据地面通信骨干网、DDN、X.25或PSTN。邮电部门的数字数据网China DDN,正向光纤网发展,可为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通道。

CNFN建成后,我国的金融通信体系结构如下:

金融通信体系架构

它主要由CNFN(包括中国金融卫星通信网和中国金融数据地面通信骨干网)、各商业银行的全国数据通信网(我们常说的支付网关,也即银行金融网络与Internet公共网络之间的网关)、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全国数据通信网等系统组成。 在这些金融数据通信网络系统里,运行着各种电子汇兑作业系统和其他金融应用系统,它们是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和生命线。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各自形成了与我国行政区划基本相一致的从全国总行(总公司)到地方基层,按地区级别、分层次的垂直通信网络结构。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基层单位,直接对各类客户账户办理金融业务,他们分专业全面覆盖了社会经济领域各部门的经济业务。

以上讲解了支付活动的定义及内涵,支付系统的演变,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演进过程以及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络(CNFN)及其网络及物理链路架构。由于信息较多,此篇文章先到此结束,在下一篇文章中会着重展开讲解CNAPS系统(第一代、第二代)以及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组成部分、架构)。

 

(下篇)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37087564

 

在上篇文章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概述(上)中讲到CNFN,本篇文章会在上篇文章基础上,着重对CNAPS展开讲解,并以CNAPS为核心和基础,框架性的介绍下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还是按照上篇的套路,先讲定义和抽象理论,然后再落实到具体系统进行详细展开。

基础定义及理论: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CNAPS ) :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运营,是世界银行技术援助贷款项目,主要提供商业银行之间跨行的支付清算服务,是为商业银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支付业务提供最终资金清算的系统,是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资金清算的枢纽系统,是连接国内外银行重要的桥梁,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支持系统。 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

我在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概述(上)中有讲到,EIS上线之后,各商业银行也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行内系统,然后结合上面CNAPS的定义可以看出,到CNAPS时代,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真正意义上开始承担中国结算总中心的职责,为银行、金融市场提供基础性的资金清算服务。

在详细讲解CNAPS和中国支付清算体系之前,我们先对支付系统的定义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以下定义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资料《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体系结构和特点功能》)。

支付系统(也叫清算系统):是支付清算服务组织为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结算的一个系统,它由设施、技术和手段共同构成,以实现经济活动中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业务安排。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和完成资金转移的通道。是由于社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的市场需求而出现、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是由一系列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设备等硬、软件构成的设施基础,并与制度安排和人员管理配套整合成的一个复杂集合体,来实现和完成整个支付的业务和过程。

以上概念指出支付系统由支付清算服务组织、支付工具、债权债务、资金转移、网络通信及电子设备、软件、制度和人员等关键要素组成,具体到CNAPS,其中债权债务、资金转移、网络通讯及电子设备已经在上篇文章有讲解,支付清算服务组织(对CNAPS来说便是央行,对其他支付系统则会有所不同)会在本篇中讲解系统架构时连带讲解,而支付系统本身定位便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而产生的,而不同的支付清算服务组织和支撑的支付工具又一起形成了支付清算体系。故为了便于下文的具体展开,我们再对支付工具、支付清算体系做一个定义。

支付工具:是用于资金清算和结算过程中的一种载体,可以是授权传递支付指令并能进入金融机构(银行等)账户执行资金划转的证件,也可以是支付发起者合法签署的可用于清算和结算的金融机构认可的资金凭证。它是加快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体为何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家可以了解下市场经济和金融运作的机制)的保障。其应具有方便、快捷和安全的特点,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支付体验,新的支付工具也会不断出现、发展和演变(比如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钱包、预付卡等,便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演变出来的)。

目前中国主要支付工具清单如下:

支付结算工具分类表

而为支撑以上支付工具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支付系统,不同支付系统间则会逐渐组成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体系:是实现和完成社会支付活动,由系列法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技术设施支持及相关组织监督管理保障的、并实现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债权债务清偿、资金转移的一个有机整体,支付体系构成如下图所示:

支付体系构成图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及支付清算体系(第一代)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历程如下:

2000年10月,人民银行党委适时作出“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重大决定。2002年10月8日,作为CNAPS的核心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即中国的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率先在北京、武汉两地投产试运行;2003年底推广到所有省会(首府)城市和深圳市,形成了32个城市处理中心和1064个电子联行小站融合运行的局面,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几秒。2005年6月24日,伴随着参与机构清算账户合并上收到省级,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生产序列。2006~2009年,随着经济金融活动对支付清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CNAPS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多个清算业务系统先后上线运行,满足了不同时间、金额、币种的跨行清算和使用多类支付工具进行资金结算的需求。

此处笔者事先声明下,CNAPS系统只包含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根据央行相关资料),而其他系统则与这几个系统相连,实现资金的最后清结算,而网上有些地方则把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也纳入到CNAPS之中,笔者在此统一规定下,如有读者有异议,欢迎留言指正,笔者对此问题目前也是有些不确认,只是做暂时假设处理。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及中国支付体系(第一代)框架图如下:

全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

上图即目前在网上广泛流传并作为经典素材的全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图,目前,我国已建成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体系,各支付清算系统间有机连接、功能互补,对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提高支付清算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各主要系统功能如下:

大额支付系统(HVP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底在全国建成。系统在国家法定工作日运行,系统运行时间是每日的8:30到17:00,主要用于处理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上跨行普通汇兑或5万元以下的跨行紧急汇兑业务,同时还负责处理国库资金汇划,资金拆借市场、证券买卖、外汇交易等业务的资金清算,现金存取、缴存款、再贷款等中央银行业务的资金清算以及同城票据交换净额清算等等,是大额资金汇划清算的主渠道。大额系统实行对支付指令逐笔发起、全额清算的方式,加快了大额资金汇划到账的速度及社会资金的周转。

小额支付系统(BEP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6月底在全国建成。系统实行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模式,主要用于处理单笔5万元以下的普通贷记业务和定期扣划业务。与大额支付系统相比,小额支付系统采取了批量发送业务、定时清算轧差的业务处理方式,故其资金划拨的实时性没有大额支付系统高。小额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支持的支付业务种类繁多,可以处理以下几类与单位和个人相关的业务,且划款费用低廉:

  1. 普通贷记业务:如普通汇兑、委托收款(划回)、托收承付等。
  2. 定期贷记业务:如代付工资、代付保险金、养老金、定期缴纳社保、信用卡还款等。
  3. 定期借记业务:如代收水、电、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收费和国库批量扣税等。

小额系统的上线运行使得“一卡在手、收付无忧、足不出户、享受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任何个人只要在银行开立一个银行账户(银行卡或存折),与有关银行签订相关协议后,即可实现所有收款行为,如收取工资、保险金及养老金等,及所有的付款业务,如支付水、电、煤气、电话等公共事业收费而无需在多家银行开设不同账户。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是央行开发运行的、运营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接收到的同城及异地支票影像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上线运行突破了支票只能同城使用的界限,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CIS于2007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运行。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CFXPS):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建设运行的支持多币种运行的全国性银行间外币实时全额结算系统,为我国境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外币清算机构提供外币支付服务,可以支持美元、港币、日元、欧元、澳大利亚元、加元、英镑和瑞士法郎 8 个币种的支付与结算,资金结算通过代理结算银行处理。代理结算银行由指定或授权的商业银行担任,资格实行期限管理,3年一届。该系统于2008年4月28日投产,已成为境内商业银行间外币支付的主要渠道。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是人民银行建设运行的、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机、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机、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该系统2009你那11月试点运行,2010你那全国推广运行。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可以办理商业汇票的出票、承兑、背书、贴现、质押、付款及追索,同时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大小额支付系统连接,可实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贴现等融资交易和提示付款的即时转账结算,同步完成票据融资交易的交割。

与纸质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从出票到追索的各项票据行为均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数据电文的形式处理,电子商业汇票在系统中集中登记处理,一张票只会存在一份,且当事人的签章为其电子签名,杜绝了直指商业汇票存在的伪造、变造、克隆、遗失、被盗等风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电子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延长至一年,大大提高了电子商业汇票的流通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中电子商业汇票当事人进行票据业务处理的需要,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按照7×12小时模式运行,每周运行7天,每天8:00至20:00位系统运行时间。

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组织运行,主要处理以支票为主的支付工具的交换、清分和轧差清算,同城清算系统主要处理同城贷记支付业务和定期借记支付业务的清分和轧差。全国县以上城市建立了同城票据交换所,许多城市还建立了同城清算系统。

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是其办理内部资金汇划的渠道,是其拓展支付服务市场、直接面向广大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设施,也是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CUPS):是专门处理银行卡跨行交易信息转接和交易清算业
务,具有借记卡和信用卡、密码方式和签名方式共享系统资源等特点,为境内外人民币银联卡跨行业务的集中、高效处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其资金结算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处理。2005年11月8日中国银联完成了各分公司交换系统的过渡切换工作,实现 了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的集中处理。

中央债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CBGS):其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证券的登记、托管、交易结算等服务,通过与大额支
付系统连接,实现债券交易的 DVP 结算。

中央政权登记结算公司业务系统(CSDC):其负责交易所(上交和深交)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的证券结算,证券交易对应的资金结算则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完成。

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业务处理系统:处理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汇票资金清算业务,依托大额支付系统实现银行汇票业务的实时清算,面向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专业化的支付清算服务。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业务系统:面向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实时电子汇兑业务、银行汇票业务的异地资金清算和个人存款账户通存通兑业务的资金清算等业务。

集中代收付中心业务系统:集中代收付中心业务系统是集中办理代收水电煤气费、代发工资、代付养老金、保险等代收代付业务信息的收集、转发等信息处理的业务系统, 集中代收付中心以特许参与者的身份接入小额支付系统,各收付款单位可以通过与代收付中心连接,将其发
生的代收付业务经小额支付系统转发给商业银行办理跨行代收代付业务。 第一家集中代收付中心于 2006 年 12 月在西安成立,目前全国已有 15 个省(市)依托当地电子结算中心或票据交换所开展集中代收付业务。我们平时工作时企业缴纳五险一金及工资代发等即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业务流程。

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袁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实现从消费者、金融机构到商家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功能的业务系统。从图中可看出,在第一代支付系统的时候,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采用的是银行直连的方式实现资金跨行清结算的业务。

而CNAPS(特指大、小额,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本身的功能定位包括支持跨行支付清算、支持央行货币政策实时、货币市场资金清算、适度集中管理清算账户、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支付风险防范和控制等,由于篇幅有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研究下以上几个功能定位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机制。

CNAPS的参与者主要分为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

  1. 直接参与者:中国人民银行的各级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资金清算账户的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联即以特约身份参与CNAPS)的各级分支机构。
  2. 间接参与者:未在人民银行开设资金清算账户,而委托直接参与者代理其进行支付清算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简介参与者可以是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账户的广发银行客户,包括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和个人。

也即在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内,CNAPS扮演着全国各支付活动参与者资金最终清算的核心、底层系统,其他支付系统通过CNAPS完成跨行的资金清算业务,然后再交由银行行内系统或其他支付系统内部完成相关结算或记账账户的资金结算。可以说CNAPS是支付清算体系的心脏,其他支付清算系统则为毛细血管,最终一起互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及支付清算体系(第二代)

随着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第一代)的运行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继续深入、金融市场日益完善、支付方式不断创新,对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情况来看,CNAPS一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支付活动发展的需求,原因如下:

1、不能较好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灵活接入的需求

为实现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了行内系统数据“大集中”的步伐,提出了多种接入支付系统的新需求。例如有的银行希望通过法人机构一点接入,并通过一个账户进行资金清算;有的银行希望一点接入支付系统,但仍保留多个清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而CNAPS第一代是基于分散接入方式进行设计建设的,故以上需求不能较好满足。

2、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CNAPS直接参与者分别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开立清算账户,由于目前ABS(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尚未实现数据集中,同一银行机构的多个账户数据分散在人民银行341个ABS系统中,这就造成商业银行和央行不能实时监控其自身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对商业银行来说,其难以统一安排所有清算账户的流动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上情况急需改善。

3、业务功能及服务对象需进一步拓展

CNAPS第一代设计时是基于传统支付业务的处理流程。随着中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在支付活动中占比越来越大。同时非金融支付服务组织已逐步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些组织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央行支付系统的支持,故后续需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社会支付活动的发展。

4、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需要加强

CNAPS第一代在NPC和CCPC采用了双机热备份和设备冗余的备份策略,但应急备案系统级别较低,系统恢复能力有限,为维护CNAPS这个经济金融活动基础系统的稳定性,急需切实提高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009年底,央行要求清算总中心启动第二代CNAPS的建设工作。

第二代CNAPS的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第一代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的支付清算管理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系统功能,提高清算效率,拓宽服务范围,加强运行监控,完善灾备系统,建设适应新兴电子支付发展的、面向参与者管理需要的、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简便,以上海中心建设为起点,以北京中心投产为建成的新一代支付系统。

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作为第二代CNAPS首先投产的业务系统,于2010年8月上线运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于2013年10月升级为第二代。银行以法人为单位以“一点接入、一点清算”模式接入第二代CNAPS,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均可使用本行统一的清算账户实现资金结算,支付清算效率和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得以大幅提高,银行流动性状况普遍得到大幅改善,风险控制更加有效。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第二代)框架图如下:

二代支付系统架构图

相较于第一代而言,增加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以下同时将前面未提到的SAPS、PMIS、CCMS做说明。

  • 清算账户管理系统(SAPS):是支付系统的核心系统,集中管理清算账户,处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提交的全额或净额清算业务,并支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提交的单边业务的资金清算。
  • 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支持规定金额起点以下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跨行(同行)处理,业务逐笔发送、实时轧差、定时清算,采用实时应答机制,客户进行支付操作时,可实时获知业务最终处理结果。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支付服务组织接入,为其业务发展和创新提供公共清算平台。
  • 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是支付系统重要的辅助支持系统,是一个多功能模块、统一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行名行号管理、支付业务统计分析、业务监控、业务计费和数据存储等。通过建立面向客户和管理决策层的应用数据仓库及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支付业
    务数据共享,并充分运用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和报表工具,对系统中蕴藏的大量支付清算交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为货币政策、反洗钱、金融稳定等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 公共控制系统(CCMS):旨在对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以及清算账户管理系统等提供统一服务,提高系统整体业务处理效率。

此时,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及体系(第二代)框架图变更为如下: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第二代)框架图

上图是笔者基于第二代支付系统的变化,并在第一代支付体系框架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系统的细化和合并,并希望尽力用一张图向读者展示清楚其他各支付系统与CNAPS(第二代)内部各系统是如何连接的,其中CNAPS(第二代)省略了PMIS和CCMS系统非业务部分。

其中最大的变化如下:

  1. “超级网银”成为CNAPS新的组成部分。
  2.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与CNAPS(第二代)的大额支付系统相连,实现外汇市场人民币与外币交易的PVP结算以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之间汇票业务资金清算。
  3.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和中央银行国库核算数据集中系统(TCBS)建成并与CNAPS(第二代)相连,实现央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需求以及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4. 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与CNAPS(第二代)一点接入,处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债券市场交易、发行、兑付资金清算业务,债券质押融资业务,为央行行使货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5. 增加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与CNAPS(第二代)的连接,也即俗称的“网联平台”对于CNAPS的接入,此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由网联平台统一与银行实现连接,并通过CNAPS大额支付系统完成跨行清算业务。大家可以看到从CNAPS角度来看,银联和网联平台属性和功能基本一致,只是按照目前的情况,网联平台负责线上支付收单业务,银联则负责线下支付收单业务。

下图是笔者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资料中找到的关于以上支付系统2013年支付交易笔数和交易额相关数据,帮助读者有个大致的业务数据认知。

2013年全年中国支付体系交易数据

而从接入方式来看,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后,其他支付系统即可选择单点接入集中清算,也可选择分散接入集中清算,也可继续维持第一代时的多点接入分散清算的模式,故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对应的系统接入关系变为如下图所示: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第二代)系统拓扑结构图

其中黑底的为CNAPS网络,棕色部分为第二代CNAPS新的接入模式。

另外,第二代CNAPS比较大的改进是提出了“报文传输与业务处理分离”的理念,通过构建一个高可用的支付报文传输平台(PMTS)实现参与者与支付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支付业务报文传递,报文设计时参照国际标准,大大提升了其自身的接入可拓展性。而第一代CNAPS设计建设时并没有考虑报文和业务分离的需求,当时大小额支付系统等每一个业务系统都建设了一套相对独立的从参与者到CCPC再到NPC的应用逻辑,相对来说系统耦合较强,且重复建设高,不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

有了PMTS之后,其他各支付系统均统一通过PMTS前置机及PMTS与CNAPS(第二代)相连,不仅大大降低了参与者对接CNAPS的难度及后续维护成本,同时使得CNAPS满足未来其他需求有更好的适应性。此时,CNAPS(第二代)和其他支付系统通过PMTS互联互通示意图如下:

其他支付系统通过PMTS与CNAPS(第二代)接入示意

图中有些眼尖的同学会看到有个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如上图所示,CIPS与CNAPS之间未来会是平行&互联的关系,并且两者分工明确,CNAPS负责境内人民币支付业务,CIPS则负责跨境人民币支付。

在此对CIPS做简单介绍,笔者对跨境业务及SWIFT不太熟悉,如有读者对相关业务熟悉,欢迎留言讨论。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2012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决定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2015年10月8日CIPS第一期正式启用,2018年5月2日,CIPS二期全面投产。

该系统的建立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贸易规模的增大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增长,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为满足市场相关支付需求,同时配合中国丝绸之路战略,并实践人民币国际化而提出并建立的,至于网上有些朋友说CIPS是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国之重器,后面可以直接与SWIFT对抗,不亚于中国在导航领域的北斗、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等说辞,如有同学感兴趣,可浏览相关知识做拓展了解,笔者在此不展开说明。

到此,通过两篇文章共两万多字,框架性的梳理和讲解了支付活动、支付清结算概念、中国支付系统和体系演变过程(全国手工联行、全国电子联行、CNAPS第一代、CNAPS第二代、CIPS等),并将17年出的网联平台纳入中国支付体系整体给读者较为直观和系统性的认识。

 

 

 

posted @ 2023-04-13 21:22  March On  阅读(12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top last
Welcome user from
(since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