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备忘
自从有了小孩,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和小孩一起成长,也就有了本篇博文,虽然《非暴力沟通》是在准备与小孩相处的时候买的书,但是更多的想法是,也许“非暴力沟通”应该贯穿我们人生,我们需要和别人有一个恰当而有效的沟通,而《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以下为书中的经典语句,也许比读过整本书更值得高兴的,是有哪些话留在了你的脑袋里,并在某些时刻指导着你的前行。
1. 所有愤怒的核心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2.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3.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4.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期待】;4、请求。
5.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6.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们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7.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催生活,就去与他们作比较。
8.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9.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10.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有尊重与倾听他人。
11. 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
12. 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13.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14. 沟通有四步:第一,客观表述事实;第二,说出你的感受;第三,说明原因;第四,提出请求。
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装没事,更不要等着对方来猜你为什么生气,等他来道歉。
直接告诉他,今天这件事,你这么处理,让我很伤心,以后你不要这样了,好吗?
不要害怕发脾气。
真正高情商的人,会认为,发脾气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我以前说过,所谓高情商,就是心中有他人;
所谓高情商,不是虚伪,而是温暖。
但这不是说,我们心中要没有自己,真正的高情商,是把自己当朋友,与自己和解,对自己也要温暖啊。
15.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16.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
17. 当我们要惩罚别人的时候,不妨问问“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会发现惩罚其实是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的。
18. 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忌你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19. 一个过渡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20.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想起那4中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21. 生而为人,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22. 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23. 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24.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
25. 不会表达感受——觉得人们冷漠——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觉得人们越来越冷漠。
26. 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我相信,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27. 希望他人因为内疚而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28. 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29.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30. 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很多事情,我不停的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和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他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31. 与别人比较,是悲催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
32. 自责是一种自己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时的悲观表达,过渡自责只会让我们陷入惩罚,而不能找到解决事情的办法。
33.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
34.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35.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36.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37.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
38. 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39.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40. 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我想活出,对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