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真正的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2014年计算机视觉创业潮》。王乃岩大神说,现在是一个深度学习引发深刻变革的时代。不仅创业公司借上了这股东风,人工智能研究似乎也有了突破的希望。真正的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远?答主给了个比较谨慎的估计:至少还需要两三个这样的变革。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更悲观一些。就目前来说,我怀疑沿着机器学习这条路走下去,可能连人工智能的边儿都摸不着。(当然,这是一个无知者的见解)
要理解机器学习能做什么,请首先理解什么是学习。从人类的角度看,学习的目的是帮我们建立已存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物理学,我知道了苹果的掉落轨迹和星星的运行轨迹间的联系;通过学习几何学,我知道了点、线、平面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英语,我知道了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联系。或许我们最早的学习经历是学说话,它帮助婴儿建立起眼睛看到的物体和语言之间的联系。人类的语言是比喻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请看汉语词典对以下几个词的释义:
红色:红的颜色
平面: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镜面等形象的数学抽象
物质:对一切可感知物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由此可见,自然语言依赖于抽象概念和人类所感知的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语言的灵活性来自人类所感知的概念的丰富性。那么,人类所感知的概念又从何而来?人类是如何把光和空气波动转换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的?
婴儿不需接受任何教育即能建立起关于现实世界的基本概念,这是令人敬畏的能力。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实世界是某个更高层次的理想世界的投影。例如: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想形式的投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的投影。柏拉图甚至认为抽象知识也并非通过教育获得,而是来自与生俱来的理性。例如,通过一系列提问,他引导奴隶的儿子发现了一个正确的几何学结论,从而论证教育的作用只是帮助人发现已存在于脑海中的知识。换句话说,学习只是产生智力的微不足道的最后一步。
计算机智力的诞生至少应包含两个步骤。首先创造一系列机器可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幸的是,人类拥有的一切语言形式都只能描述第二步的知识。而对信息的获取是基于语言的。不论互联网上有多少大数据,它们对第一步无能为力。
把人脑中的概念转移给电脑的途径之一是概念的形式化。这需要创造一种严格的解释性语言来描述现实世界的一切。它的特点是,即使把词汇表中的一切词汇替换为毫无意义的A、B、C、D,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也并无损失。形式语言的范本是几何学公理体系。在几何学中,把点、线、面称为萝卜、白菜、西瓜对推演没有任何影响,即理论本身不依赖于对现实世界中几何物体的理解。继几何学之后,整个数学的形式化是19世纪和20世纪数学研究的趋势。但哥德尔在著名的不完备性定理中证明了形式语言的局限性,即形式语言不可能推演一切真命题。而这仅仅是数学研究的范畴。将其推广到描述现实世界几乎是神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低估了生命的复杂性。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朊病毒由3万个蛋白质颗粒组成并能进行自我复制。如果宇宙中所有蛋白质去做随机试验,试到宇宙末日也不可能把它试出来。我们不知道生命诞生的瞬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物种演化的突变是怎样发生的,但几乎可以肯定不是靠随机组合试出来的。在自然科学搞清楚生命的本质之前,计算机算法能成功吗?

posted @ 2015-06-21 11:30  菜鸡一枚  阅读(33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