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

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它是有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 个体神行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 ,也体现在身体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3.简述学校教育在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 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 的教育思想;、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实现体育教育的途径

  1. 体育课。这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2. 早操、课间操
  3. 课外体育锻炼
  4. 运动队训练;

6.实现美育教育的途径

  1. 通过各科教育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 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 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7.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

  1. 通过校办工厂和农场的劳动进行;
  2. 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
  3. 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

8.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观点主要包括:

  1.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 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9.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1.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3.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5.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6.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10.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13.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4.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

15.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好、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5.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课程性质和特点;
  2.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 学生的年龄特征;
  4.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5.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1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5.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6.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7.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8.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9.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0. 不利于因材施教;
    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17.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 要深入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8.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1. 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 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 方法得当。老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 结构合理。要有严密 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课堂秩序良好;
  5. 语言艺术。讲普通话,发音清楚,注意抑扬顿挫;
  6. 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 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调理清晰。
  8. 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19.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0.简述遗忘的原因

  1.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认为遗忘使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衰退,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3. 动机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有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 提取失败说: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
    5.同化说:认为遗忘 其实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2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因素;
  6. 情绪和动机

2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酝酿效应;
  4.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5. 原型启发;
  6. 情绪与动机

2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5.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6.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7.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 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
  2. 安全需要:寻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
  4. 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
  5. 求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 审美需要: 对美、秩序和平衡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实现自我理想的心理需要

29.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2.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3.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4.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5.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0.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6.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7.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8.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1.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2.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1.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 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3.简述意志的品质

  1. 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行动目的的品质。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2. 意志的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 意志的坚持性: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4. 意志的自制性: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人性和怯懦。

34.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

  1. 针对胆汁质的 学生: 老师应该直接了当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说服力,同事要培养学生坚持、自制等品质,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 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为他们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 针对黏液质的学生: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 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对其要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共场合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35.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1.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36.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1.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5. 社会实践活动时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7;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里健康教育;
  5. 个别心里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38.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家庭教育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4. 认知失调;
  5. 态度定势;
  6. 道德认知;

39.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 价值辨析;
  6. 角色扮演;
  7. 小组道德讨论;

40.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1. 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 简述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要求

  1.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2.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3。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4. 简述贯彻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 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 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4. 以诚待人;

45.简述贯彻榜样示范的要求;

  1. 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46.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活动;
  4.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 班主任工作;

47. 简述班集体形成标志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8.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

  1. 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自评-小组-班主任-反馈;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1)对优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能力;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4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1)波斯纳提出了 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2)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教学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50.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的不错”。
  2.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当老师顺利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擦会议,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posted @ 2024-09-10 21:58  Yuxy_main  阅读(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