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起点 追随自由 我想故我所有

我看不见,我的明天,但今天,绝不重复昨天;顺风是滑翔,逆风才是飞翔,火烧过才能化凤凰!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我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可是一直没法下笔。今天张鹰写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83251/,把我给挑逗了。

我大概有两年没温习过这片子了,前段时间去BetaCafe,居然放出了《琵琶语》,当时我并不知道曲调的名字,只是非常熟,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被我看了十几二十遍。回来Google并下载,这段时间根据iTunes的记录,我已经放了此曲150遍以上。So,想起这部我看得最多的电影,凭着回忆写下我最想写的影评。

我第一遍是05年4月初,来杭州前,和妹妹一起在我叔那破烂的平房里一起看的,看完觉得莫名其妙,感叹天下无奇不有,居然有这样的电影,讲述这样的女人,傻到家了,特别杯具,惨剧的一生,那个男人真潇洒。大概我和妹妹用三个字评价那个女人:瓜娃子。然后,这部电影就被搁置在了遗忘的角落一年多。

我很喜欢徐MM,06年的某段时间,我开始翻出她的各种电影温习,当再次看这部电影时,态度来了一次180度的转变。转变后的结果就是一遍一遍的反复看,无聊了就翻出来看看,甚至07年买了iPhone后还自己把它做成了iPhone格式,有次户外的时候接上音箱坐在帐篷边和一群人夜幕下一起看,哈哈哈。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女人爱了一个男人一生,且为他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他经历了她的少年、青年、成年,而每一次,他都忘记了。直到最后,当她的孩子死去,她彻底的崩溃,自杀前给他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她的一生,告诉这个男人,他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的走进她的生命,而他又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的忘记,所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来信》改编于奥地利的原名短篇小说,徐mm对原著在宏观情节上进行的遵循,但是在细节上作了大量的改动,我认为改动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很欣赏这些改动,尤其在一些关键情节上的变动,使得虽然宏观走向和原著保持一致,但是整体风格却大相径庭。因为当后来我翻原著来看时,我发现我根本看不下去。

徐mm把时代背景锁定在了北平时代,这个选择不仅能够合理的处理女主角的三次离开,并且充满了怀旧味道,无论是四合院、糖葫芦、风筝,等等,这些怀旧元素配合着剧情,缓缓的,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伤感。一种很有感染性但不沉重的伤感,而原著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故事。我蜻蜓点水般晃了一下原著的几个情节,原著中的女性非常歇斯里底,矛盾非常尖锐。

回到电影《来信》,徐mm的中心指导思想是:我爱你,和你没关系。其实在我看来,我爱你,和你有关系还是没有关系,都无关紧要。我从这部电影中读出来的信息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平静而从容的面对自己的选择,为之付出,无论是感情还是其他。并且我觉得需要守住一些不变的东西,不一定一生不变,但是如果一生千变万化的话,那么当你老去,你不会有太多可回忆的,可定义你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我觉得人生短暂,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只需要说我这一生就很认真的爱了那么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很认真的做了那么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我就可以瞑目了。当然这是一种价值观,如果你觉得你这一生要爱1万个人做1万件事,我也觉得很好啊,只要你平静从容的面对自己的选择,另外一种人生价值观而已。

电影最后,当男人读完信,寒颤的在黑暗里打开门,恐惧的望向门外,《琵琶语》的节奏里,昏黄的灯光,摇晃而缓慢的长镜头,穿越时空一直抵达18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守在窗口。毛骨悚然,只觉得女人有意义的走完了她的一生,而这封信让这个男人从此生不如死的活在了地狱之中。无论餐具还是杯具,都不是女人,是男人。

那么如果换个结局呢,男人读完信,骂了一句:“哪儿来的疯婆子,你爱我,关我屁事。”然后把信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该干嘛干嘛,翻过身搂住床上另外一个熟睡的陌生女人,最后死前很欣慰的说:“本人这一生,圆满完成干满一万个女人的目标。”那么你觉得谁是杯具?其实都不是,在他们各自内心,生命都有意义,只是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如果我是导演,说不定会选择这样更加开放的结局,只是恐怕会疯狂的冲击那些哀怨的女人们,也不利于扬善惩恶和正面教育。

所以,我欣赏徐mm改编演绎下从容淡定面对自己选择的女人,而对原著中歇斯理地的女人嗤之以鼻,四个字:活该背时。

一个好的剧情还需要好的演绎才能出彩。整部电影,出彩的演绎太多了。

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最闪亮的一段,甚至超过徐静蕾的演绎,她的本色演出无可挑剔,完美的演绎了那段暗恋独白:“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趋意奉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

第二个闪亮是那个老管家,一个非常著名的演员,出场镜头不多,但是作为一个穿越时空的见证者,衔接时空的关键人物,每一个镜头都很专业,哪怕那个扫地的背影都TMD的专业和敬业,而且他贡献了最出彩,最感人,最让人鼻子一酸的片段:跨越18年的“早啊,小姐”。

相比而言,徐静蕾的演出并非完美,当年接近30岁的徐mm要演出18岁小姑娘,还是有些勉为其难,只能说勉强完成了任务。她努力的去找那种少女情窦初开的心态,但是还是能感觉到很多无法避免的刻意,不自然痕迹,比如同在窗前的守望,呼应想法很好,但是女孩摇着糖葫芦食之无味的醋意神情相当到位,而徐静蕾的演出痕迹就很重不自然。相比而言,成年女人那一段演出就很如鱼得水,比较本色了,特别是和姜文最后的对手戏,亮了。其实,成年女人那部分剧情是三个阶段中最突兀的部分,有些不合情理,不过徐静蕾出色的本色出演弥补了。另外,徐静蕾的独白部分,我很喜欢。

姜文怎么说呢?感觉这个猥琐家伙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美丽女人死恋了一生的家伙,还是一见钟情。那一撞,姜文超级傻冒的sorry,完全不应该是能让一个小女孩一见钟情的形象嘛,我无法理解。倒是那个女孩的惊慌失措与羞涩非常出彩,我很动心。所以,姜文具备作家的气质,但是这形象……唉,如果评此电影最差的环节,我选姜文。包括最后一场和徐静蕾关键的对手戏,姜文也没演出那种似曾相识的恍惚感,他傻冒的吐了一堆对白都不如徐静蕾的几个表情,就把惊喜、期待、失望、绝望等都搞出来了。姜文是演技派,但是形象真是不太配这个角色,不是风流才子的形象。很多对白他说出来就是感觉很傻冒和猥琐。请注意观察一个细节,舞厅里面,姜文磕着瓜子挑逗的说:什么时候能够再见江小姐您呢?徐静蕾说:现在就可以,走。然后那一瞬间,请用不断的暂停观察姜文的表情,猥琐得我笑爆了。再比如第一次床戏,在书架那里,只有一个感觉,老牛吃嫩草,糟蹋美女。

除了剧情和演员部分,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色调、摄影、镜头语言、配乐,这些超越剧情的东西支撑着我一度反复的看。比如糖葫芦,风筝,四合院,没吃完的苹果,窗前的小女孩,书架,最后那个长镜头,贯穿全片的《琵琶语》!

当我脑袋里面文青情怀那根筋一蹦的时候,这片子,实在很对胃口,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算是徐静蕾的巅峰之作了,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

——2010 4.21 0:00 北山路两岸


此文我的豆瓣评论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83897/

posted on 2010-04-21 02:07  爆牙齿  阅读(59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