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面向对象双下划线方法与元类
双下划线方法(__)
面向对象中的双下方法也有一些人称之为是魔法方法,有些双下方法不需要刻意调用,到达某个条件会自动触发,就比如我们在对象实例化中学的__init__方法。
__str__:对象被执行打印(print、前端展示)操作的时候自动触发,该方法必须返回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例子:原本应该是打印对象的,但定义了该方法后,打印的值变成了该方法的返回值。
# 没有__str__的情况:
class MyClass1(object):
pass
obj1 = MyClass1()
print(obj1) # 输出:<__main__.MyClass object at 0x000001D5B350F208>
# 定义了__str__的情况:
class MyClass2(object):
def __str__(self):
"""这里可以自定义其他操作"""
return '这里是返回的内容'
obj2 = MyClass2()
print(obj2) # 输出:这里是返回的内容
__del__:对象被执行(被动、主动)删除操作之后自动执行。
例子:程序运行结束python会自动删除(回收)定义的名称,所以程序结束MyClass被删除了,就执行了该方法。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del__(self):
"""这里可以自定义其他操作"""
print("MyClass被删除了")
obj = MyClass()
"""
执行结果:
MyClass被删除了
"""
__call__:对象被加括号调用的时候自动触发。
例子: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自定义操作"""
print(args, kwargs)
return '执行的返回值'
obj = MyClass()
res = obj('aaa', a=1) # 输出:('aaa',) {'a': 1}
print(res) # 输出:执行的返回值
__enter__:对象被执行with上下文管理语法开始自动触发,该方法返回什么as后面的变量名就会得到什么。
__exit__:对象被执行with上下文管理语法结束之后自动触发。
例子: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enter__(self):
"""自定义操作"""
print('__enter__方法')
return '这是给as后面的变量的'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 exc_tb):
"""对象被执行with上下文管理语法结束之后自动触发"""
print('__exit__方法')
obj = MyClass()
with obj as o:
print(o)
"""
执行结果:
__enter__方法
这是给as后面的变量的
__exit__方法
"""
__setattr__:对象在执行添加属性操作的时候自动触发。
例子:因为执行了:对象.变量名=变量值的赋值操作,触发了该方法。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setattr__(self, key, value):
"""这里可以自定义其他操作"""
print('添加键为%s, 值为%s' % (key, value))
obj = MyClass()
obj.name = 'tom' # 输出:添加键为name, 值为tom
__getattr__:对象查找不存在名字的时候自动触发。
例子:查找到名字时按正常流程走,找不到名字执行该方法,并把该方法返回值替换成需要查找的值。
class MyClass(object):
name = 'tom'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这里可以自定义其他操作"""
return '不好意思 没有%s这个名字' % item
obj = MyClass()
print(obj.name) # 输出:tom
print(obj.age) # 输出:不好意思,没有age这个名字
__getattribute__:只要对象查找名字无论名字是否存在都会执行该方法,如果类中有__getattribute__方法,那么就不会去执行__getattr__方法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print('不管有没有,我都执行')
return '这是执行的返回值'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return '不好意思 没有%s这个名字' % item
obj = MyClass()
res = obj.name # 输出:不管有没有,我都执行
print(res) # 输出:这是执行的返回值
笔试题
1.让字典具备句点符查找值的功能
点击查看答案
# 1.定义一个类继承字典
class MyDict(dict):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return self.get(item)
def __setattr__(self, key, value):
self[key] = value
'''要区别是名称空间的名字还是数据k:v键值对'''
obj = MyDict({'name': 'jason', 'age': 18})
obj.pwd = 123 # 给字典名称空间添加名字 不是数据k:v
print(obj)
2.补全下列代码 使其运行不报错
class Context:
pass
with Context() as ctx:
ctx.do_something()
点击查看答案
class Context:
def __enter__(self):
return self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 exc_tb):
pass
def do_something(self):
pass
with Context() as ctx:
ctx.do_something()
元类简介
元类,即产生类的类。
在学类之前,我们都说type()是查看数据类型的方法,但在学了类之后,可以推导出type()查看的其实是当前对象所属的类名称。比如123属于int类、'asd'属于str类、[1,2,3]属于list类等等。
我们来看一段代码:
class MyClass(object):
pass
obj = MyClass()
print(type(obj)) # 输出:<class '__main__.MyClass'>
print(type(MyClass)) # 输出:<class 'type'>
在上述例子中,用type()方法可以看到obj属于MyClass类,MyClass类属于的是type类,而且obj是MyClass类产生的,所以可以推导出MyClass类是type类产生的。
总结:type就是元类,而且是所有类默认的元类。
学习元类的目的:
元类能够控制类的创建,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高度定制类的行为,就好比掌握了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可以在过程中做任何的额外操作。
产生类的两种表现形式
产生类有两种方法,但其实本质上都是同一种。
产生类有两种方法:
-
class关键字产生类。
-
用type元类产生类。
第一种我们已经熟知了,重点是第二种方法。
用type元类产生类:
书写方式:type(类名, 父类, 类的名称空间)
比如:
MyClass = type('MyClass', (), {'name': 'tom'})
obj = MyClass()
print(obj.name) # 输出:tom
元类的基本使用
我们都知道,自定义列表的类需要创建一个类去继承list类,自定义元类也是一样,只需要创建一个类去继承type类,但是如果要让一个类去使用自定义元类就需要用关键字赋值的方式。比如:
# 必须是继承了type的类才是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pass
# 通过metaclass可以指定类的元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pass
print(type(MyClass)) # 输出:<class '__main__.Mymeta'>
问题:如何让一个类必须要大写字母开头。
解决:
class MyTypeClass(type):
# 重写type元类中的方法
def __init__(cls, cls_name, cls_bases, cls_dict):
# 如果创建的类是大写,则报错
if not cls_name.istitle():
raise Exception("类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
# 如果创建的类是大写字母开头,则执行元类type中的方法
super().__init__(cls_name, cls_bases, cls_dict)
class C1(metaclass=MyTypeClass): # 正常执行
school = '清华大学'
class a(metaclass=MyTypeClass): # 在这里报错
school = '清华大学'
程序执行到在定义a类的时候就会报错。
元类进阶操作
回想:对象加括号会自动执行产生该对象的类里面的__call__,并且该方法返回什么对象加括号就会得到什么。
推导:类加括号会自动执行元类的里面的__call__,并且该方法返回什么类加括号就会得到什么。
证明:
# 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类被调用了')
# 使用自定义元类创建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pass
MyClass() # 输出:类被调用了
进阶:在创建对象的时候需要用类加括号的方式实例化,但是调用类也是用类加括号的方式,那么类里面的__init__方法和元类里面的__call__方法执行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
# 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类被调用了')
# 使用自定义元类创建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def __init__(self):
print('类被初始化了')
res = MyClass() # 输出:类被调用了
由上述结果得知:如果同时存在类里面的__init__方法和元类里面的__call__方法,那么它们的执行优先级为:元类里面的__call__优先级更高。
那么该如何用MyClass类创建对象呢?其实只要返回type元类里面的__call__即可
# 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类被调用了')
return super().__call__(*args, **kwargs)
# 使用自定义元类创建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def __init__(self):
print('类被初始化了')
res = MyClass()
print(res) # 输出:<__main__.MyClass object at 0x0000019FC14CC198>
由这个我们可以实现类在实例化产生对象的时候,对象的独有数据必须采用关键字参数。
# 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if args:
raise Exception('必须全部采用关键字参数')
return super().__call__(*args, **kwargs)
# 使用自定义元类创建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obj1 = MyClass(name='tom') # 正常执行
obj2 = MyClass('tom') # 程序报错
元类总结:
- 如果你想高度定制类的产生过程,那么编写元类里面的__init__方法
- 如果你想高度定制对象的产生过程,那么编写元类里面的__call__方法
__new__方法
__new__是用于产生空对象用的,它会返回一个空对象。
事实上,__init__和__call__执行的时候都会先产生一个空对象,而这个空对象就是由__new__产生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 自定义元类
class Mymeta(type):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rint('__new__ run')
return super().__new__(cls, *args, **kwargs)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__call__ run')
return super().__call__(*args, **kwargs)
# 使用自定义元类创建类
class MyClass(metaclass=Mymeta):
def __init__(self):
print('__init__ run')
obj1 = MyClass()
"""
执行结果:
__new__ run
__call__ run
__init__ run
"""
我们可以看出__new__方法是最优先的,并且如果__new__方法不返回空对象,程序就会报错,无法执行__init__和__call__。
所以__init__和__call__方法中的self形参其实是从__new__方法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