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要质量还是要效率?
质量和效率似乎永远都是一对冤家,尽管我们都希望既有质量,又有效率。
把“质量”当做宗旨的企业,通常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甚至是繁重且冗余的流程用来约束软件开发过程中种种“有意”或“无意”的威胁软件质量的行为。
把“效率”当做宗旨的企业,通常其内部并无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宽松到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完成从删库到跑路。
从事IT行业的相关人员大多知道,软件开发不同于一般性的劳动,它并不能单纯地增加人手就能缩减开发周期,也就是说一个软件1个人开发需要10天,这并不意味着10个人就可以1天开发完成。并且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由于需要“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常常伴随需求变更等不可预知的问题。也就是在前期所做的工作可能因为某个需求而全部推倒重来。
下面从要质量还是要效率两个方面来阐述,不同的侧重点所带来的的问题。
我们首先假设,公理P1:作为IT行业的从业者(开发、测试、产品等)都知道,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倾向于“质量”的企业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做法:
- 通过规章制度让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
让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这种方式有很多种实现,比较常见的手段是让需求变更的成本上升。一旦进入开发阶段(含设计阶段),需求不得随意变更,这种方式对开发人员相对比较友好,开发人员不再被随意变更的需求所打扰,但同时也对产品经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要求产品经理需要有高超的业务能力,以及一定的前瞻性。除了让需求变更的成本上升以外,通常也会在前期做大量的工作,包括需求评审、文档设计、设计评审等会议,在软件开发的中后期不断地进行代码评审等工作。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流程,能使得软件开发不再随心所欲,而是有章可循。显而易见,这样“传统”的开发形式,势必带来效率的下降。例如我曾经见过有的公司,一年最多发布2个版本。这在如今快速的互联网发展中是不可接受的。
而倾向于“效率”的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公司对于效率的提升通常采取以下手段:
- 通过缩短开发周期使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
目前在部分互联网公司所倡导的“敏捷开发”实际上就是通过缩短开发周期来使软件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我们在开头假设了了公理P1,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并且开发周期越长,不可预知性越大。注重质量的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提高需求变更的成本,而注重效率的公司则缩短开发周期。两者都是为了使得软件开发变得可控。但两个不同的方式则导致了两个不同的倾向。
缩短开发周期的确会让效率变得更高,起码能更快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为什么会说缩短开发周期会使得质量降低呢?
其实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缩短开发周期,理论上来讲似乎就能缩短开发时间。10个需求需要做10天,平均1个需求不就只需要1天吗?那么我为了提高我的效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我就采取敏捷开发的方式,这样不就既满足了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开发时间,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会降低软件开发的质量。这么想的通常是没有从事过技术研发的同学。仍然回到公理P1,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我在做当前开发的时候,所采取的的设计基本上只适用于当前的业务模型,对于未来几乎一无所知。随着系统不断地快速迭代,一次又一次的在原有的系统上叠加新的功能修改删除旧的功能。这对于软件开发者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没有哪一个系统架构师能遇见未来的所有可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是快了,代码后院也快起火了。
天底下没有公司敢说我不注重质量,我只注重效率。无论是什么公司都会采取以下手段去保证软件质量。
- 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惩罚手段
一定的惩罚手段,简单粗暴地将开发人员的bug数与绩效挂钩。不过直接将bug数与绩效挂钩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情况是bug的reopen次数,以及是否有新引入的bug。其中reopen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惩罚手段,同样也能较好地推动软件质量提升。
事实上,并没有哪一种绝对完美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对于目前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所采用的是快速迭代的开发方式。但这并不代表采用这种方式的公司质量就一定低下。
“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本身也是一种需求,采取快速迭代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阿里巴巴集团CTO行癫曾谈到过,“最早,业务比技术跑的快,技术一直追业务,因为业务增长实在太快了。前两年我觉得是技术推动业务,特别是人工智能兴起的之后,包括我们程序化交易、广告平台、千人千面、推荐、搜索大量用算法和AI,包括客服等等大量用数据智能在驱动业务”[1]。
“业务比技术跑得快”,这意味着一定一个快速迭代的过程。而后来“技术推动业务”,意味着技术走在了业务的前面,反倒是技术追着业务打。这其中尽管并未提及质量,但我认为技术能推动业务不断向前跑,一定是因为有坚实的技术后盾做支撑,而坚实的技术后盾也就意味着有超高的软件质量。
所以,在质量与效率的权衡利弊平衡中,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技术的重要性。在满足“市场快速变化”这一需求的同时,不要忘记技术也会负债,欠得越多越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