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湍流

2 湍流

背景

湍流是具有广泛涡旋尺寸谱和相应波动频率谱的涡旋运动。

湍流具有如下特征:旋转、间歇性(intermittent)、高度无序性、扩散性(diffusive)、耗散性(dissipative)。

湍流可用纳维-斯托克斯动量方程描述。

最大的涡旋(低频波动)的形式通常由边界决定,最小涡旋(最高频波动)的形式由粘性力决定。

湍流的起源

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空气流动状态:

  1. 库埃特流(couette flow):两块平行板,其中一块板以恒定速度,相对另一块板移动,导致流体在黏性作用下被拖曳,形成剪切流动。
    层流状态下,速度沿垂直于板的方向线性分布。
    image
  2. 通道流(channel flow):两块固定的平行板之间,由压力梯度驱动的流动。
    稳态层流条件下,速度沿垂直于板的方向,呈抛物线形分布。
    image
  3. 边界层流动:流体在固体壁面附近,由于黏性作用,速度从0(壁面处的无滑移条件)逐渐增大到自由流速度。
    垂直于壁面的速度梯度很大。
    image

有以下3种典型的湍流状态:

  1. 射流(jet):高速流体通过喷口或开口,进入静止或慢速环境时,由于喷口附近存在较大的速度差/速度梯度,该梯度引发了不确定性,在周围环境中产生剪切应力,导致湍流发展。
    如吹风机吹出的高速气流进入周围空气中。
    image
  2. 混合层(mixing layer):两股速度不同的平行流体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由于速度差异,产生速度梯度,导致不确定性,产生滚动的涡结构,最终演化为湍流。
    大尺度的涡卷促进两股流体的混合。
    如打开教室门,外面的气压略高于里面的,有气流从教室外涌入,形成混合层。
    image
  3. 尾流(wake):当流体绕过物体时,由于边界层分离和压力梯度,物体后方形成低压区和涡流结构,产生尾流湍流。
    卡门涡街出现,涡旋交替脱落;尾流中的不稳定涡流导致压力脉动;尾流区域平均速度低于自由流速度。
    如桥梁的桥墩在水流中产生尾流湍流,形成涡街。
    image

时间平均雷诺方程

给定一物理量\(\varphi(t)\),该物理量可代表流体的速度、压力等,其在时间上的均值(或稳态分量)为\(\Phi(t)\),随时间波动的扰动分量为\(\varphi ^{'}\)

\[\Phi=\frac{1}{T}\int_0^T\varphi(t)dt \]

\[\overline{\varphi^{\prime}}=\frac{1}{T}\int_{0}^{T}\varphi^{\prime}(t)dt\equiv0 \]

\(\varphi(t)\)分解为时间平均+扰动分量:

\[\varphi = \Phi + \varphi ^{'} \]

给定另一物理量\(\psi (t)\),其稳态分量为\(\Psi (t)\),随时间波动的扰动分量为\(\psi ^{'}\)

分解方法同上,有\(\psi = \Psi + \psi ^{'}\)

在时间平均过程中,定义如下规则:

  1. \(\overline{\varphi^\prime}=\overline{\psi^\prime}=0\)
    波动量是关于平均值的偏差,长时间而言,这些偏差的正负相互抵消,结果为0.

  2. \(\bar{\Phi}=\Phi\)
    稳态分量的时间平均值始终等于其本身。

  3. \(\frac{\partial\overline{\varphi}}{\partial s}=\frac{\overline{\partial\varphi}}{\partial s}\)
    左边意为先对物理量\(\varphi\)进行时间平均,再对其结果进行空间导数(这里的s不是拉普拉斯变换,而代表空间);
    右边意为先对\(\varphi\)进行空间导数运算,再对导数结果进行时间平均。
    该规则意味着空间导数与时间平均操作是可以互换的。

  4. \(\overline{\int\varphi ds}=\int\Phi ds\)
    类似条目3,空间积分操作和时间平均操作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

  5. \(\overline{\varphi+\psi}=\overline\varphi+\overline\psi\)
    时间平均值的和等于各分量平均值的和。

  6. \(\overline{\varphi^{\prime}\psi}=0\)
    波动量和稳态量乘积的平均值为0,表明波动量对稳态量没有显著影响。

  7. 雷诺分解:

    \[\begin{aligned} \overline{\varphi(t)\psi(t)} &= \frac{1}{T} \int_0^T \varphi(t)\psi(t)dt\\ &= \frac{1}{T} (\Phi+\varphi^{'})(\Psi+\psi^{'})dt\\ &= \frac{1}{T} (\Phi\cdot \psi+\Phi \cdot \psi^{'}+\varphi^{'}\Psi+\varphi^{'}\psi^{'})dt\\ &= \frac{1}{T} (\Phi\cdot \psi+\varphi^{'}\psi^{'})dt\\ &= \Phi \Psi + \overline{\varphi^{'}(t)\psi^{'}(t)} \end{aligned} \]

    看到最后的式子,其中\(\Phi \Psi\)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稳态之间的相互作用,\(\overline{\varphi^{'}(t)\psi^{'}(t)}\)量化的湍流引起的额外相互作用。

    注意,从步骤1到步骤2的拆括号,是将物理量分解为平均值和波动分量;
    从步骤3到步骤4的消元,是因为我们认为波动分量的时间平均值为0。

  8. 梯度和散度:

    • 梯度描述一个标量场在空间中变化的最快方向和速率。
      对于一个标量场\(\varphi(x,y,z)\)

      \[\nabla\varphi=\left(\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x},\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y},\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z}\right) \]

    • 散度表示向量场在各个方向上的变化和,描述一个向量场的“发散”程度,或者说这个场是否有源头或汇集。
      对于一个向量场\(\mathrm{u(x,~y,~z)~=~(u_x,~u_y,~u_z)}\)

      \[\nabla\cdot\mathbf{u}=\frac{\partial u_x}{\partial x}+\frac{\partial u_y}{\partial y}+\frac{\partial u_z}{\partial z} \]

    • 散度的时间平均:

      \[\overline{\nabla\cdot u}=\nabla\cdot\boldsymbol{U} \]

      时间平均操作下,向量场u的散度等于其平均场U的散度,即平均流动下,向量场的发散性没有因为波动部分而改变。

    • 质量守恒定律的时间平均应用:

      \[\overline{\nabla\cdot(\varphi\boldsymbol{u})}=\nabla\cdot\overline{(\varphi\boldsymbol{u})}=\nabla\cdot(\Phi\boldsymbol{U})+\nabla\cdot\overline{\varphi^{\prime}}\overline{\boldsymbol{u}^{\prime}} \]

      物理量标量场和速度场的乘积的散度,可以分解为平均值部分和波动部分。即使考虑到平均流动,也不能忽略波动部分对流动的影响。

    • 梯度的时间平均操作:

      \[\overline{\nabla\cdot\nabla\varphi}=\nabla\cdot\nabla\Phi \]

      一个标量场的时间平均值的梯度,等于该标量场平均值的梯度。即标量场的梯度只与其平均值有关,波动部分在平均后对整体物理量变化没有影响。

雷诺平均处理速度场

根据雷诺分解,一个瞬时速度可以被分解为平均速度和波动速度的和。

\[u(t)=\overline{U}+u' \]

计算时间平均速度:

\[\bar{u}=\frac{1}{T}\int_{t_0}^{t_0+T}udt \]

波动部分的时间平均值为零:

\[\frac1T\int_{t_0}^{t_0+T}\boldsymbol{u}^{\prime}dt=\overline{\boldsymbol{u}^{\prime}}=0 \]

若考虑所有三个速度分量,则有:

\[\overline{u^{\prime}}=\overline{v^{\prime}}=\overline{w^{\prime}}=0 \]

连续性方程

在不可压缩流动中,速度场的散度为0,流体体积保持不变,流入和流出的速度平衡。连续性方程描述了这一现象。

\[\frac{\partial u}{\partial x}+\frac{\partial v}{\partial y}+\frac{\partial w}{\partial z}=0 \]

通过雷诺平均,将速度分量分解为平均速度和波动速度,代入连续性方程中,并对每一项进行时间平均:

\[\frac1T\int_{t_0}^{t_0+T}\left(\frac{\partial(\overline{U}+u')}{\partial x}+\frac{\partial(\overline{V}+v')}{\partial y}+\frac{\partial(\overline{W}+w')}{\partial z}\right)dt=0 \]

从这一步可得:

\[\frac{\overline{\partial\bar{U}}}{\partial x}+\frac{\overline{\partial u^{\prime}}}{\partial x}+\frac{\overline{\partial\bar{V}}}{\partial y}+\frac{\overline{\partial v^{\prime}}}{\partial y}+\frac{\overline{\partial\bar{W}}}{\partial z}+\frac{\overline{\partial w^{\prime}}}{\partial z}=0 \]

注意,波动项对最终结果没有贡献,故:

\[\frac{\partial\overline{U}}{\partial x}+\frac{\partial\overline{V}}{\partial y}+\frac{\partial\overline{W}}{\partial z}=0 \]

这表明,即使在湍流中,平均速度场仍然必须满足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

湍流中的动量输运

考虑一个体积为\(\delta x \delta y \delta z\)的小流体单元,设动量在x方向上的输运量为\(M_{xx}\)

image

注意:动量的输运量=质量流量*流速

  • 关于质量流量:

    1. 速度u表示流体在x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流体移动的距离。
      流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积\(\delta y \delta z\)的体积是\(u\delta y \delta z\),这就是体积流量。
    2. 密度\(\rho\)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反映了流体的浓度。
      体积流量乘以密度,就得到了质量流量。

\[M_{xx}=(\rho u \delta y \delta z)u=\rho u^2 \delta y \delta z \]

平均动量输运\(\bar{M_{xx}}\)是通过单位表面积的平均动量通量,可表示为:

\[\bar{M}_{xx}=\rho(\bar{U}^2+\overline{(u^{\prime})^2}) \]

这里相当于把上面的\(\delta y \delta z\)消掉,然后把u拆成平均量和波动量;同时使用了波动量和平均量乘积为0的规则,得到该方程。

湍流是混乱、随机、多尺度的运动,流体粒子会在各个方向上产生不规则的运动。因此,在流体的湍流中,动量不仅沿着主流动方向输运,还会因为其他方向的流体运动(脉动速度),产生动量的传递。

让我们讨论y方向上的速度v引起的质量流量,对x方向动量的贡献,记为\(M_{xy}\)(在垂直于y轴的表面上的x方向动量,如经过上图的xz表面中心,有一个进入流体小块的速度,对图中已有的速度产生影响):

\[\begin{aligned} M_{xy}& =(\rho v\delta x\delta z)u \\ &=\rho\delta x\delta zvu \\ &= \rho\delta x\delta z(\bar{V}+v')(\overline{U}+u') \\ &=\rho\delta x\delta z(\bar{V} \bar{U}+\bar{V}u'+\bar{U}v'+v'u')\\ &= \rho\delta x\delta z(\bar{V} \bar{U}+v'u') \end{aligned} \]

N-S方程的时间平均

雷诺代数

  1. 笛卡尔张量指数表示:用符号\(x_i\)表示空间坐标,其中\(i=1,~2,~3\)分别对应x, y, z方向

  2. 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当一个表达式出现重复的索引时,隐含着对该索引从1到3的求和。如:关于连续性方程的表达式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0 \]

    根据求和约定,该表达式等于:

    \[\frac{\partial U_1}{\partial x_1}+\frac{\partial U_2}{\partial x_2}+\frac{\partial U_3}{\partial x_3}=0 \]

    这样有利于将多个方向上的求和操作,简化为单个紧凑的表达式。

  3. 对流(convection)项的表示:

    \[U_j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sum_{j=1}^3U_j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U_1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1}+U_2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2}+U_3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3}=0 \]

    对流项描述了流体质点由于自身运动,和速度场的空间变化共同作用,叠加引起的速度变化。
    假设有一条河,我们在河里划船,河水的流速在不同位置有所变化。
    \(U_j\)表示自身划船的速度;\(\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表示河流在不同位置的水流速度不同,即河水流速在空间中的变化。

应用雷诺代数:N-S方程

  1. 应力张量 :描述流体内部因应变产生的力,包括压力和粘性剪应力的贡献。

    \[\sigma_{ij}=-p\delta_{ij}+2\mu s_{ij} \]

    其中:

    • p表示瞬时压力

    • \(\delta_{ij}\)是克罗内克符号,用于表示单位矩阵的元素,即当\(i=j\)时,\(\delta_{ij}=1\),否则该符号表示的数为0

    • \(-p\delta_{ij}\)代表流体内部,由于静压力p引起的正应力(法向应力),它的作用垂直于流体微元的表面,导致流体受到压缩或膨胀。该压力各向同性。负号表示流体微元受到周围流体的挤压。

    • \(\mu\)是动力粘度,描述了流体的粘性性质

    • \(s_{ij}\)是应变速率张量,描述了流体速度场的对称梯度,定义为:

      \[S_{i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 \]

      \[s_{ij}=\frac{1}{2}\left(\frac{\partial v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v_j}{\partial x_i}\right) \]

    • \(2\mu s_{ij}\)反映了流体层之间,由于相对运动产生的内部摩擦力,它与速度梯度成正比,即流体流动越剧烈,产生的内部摩擦力越大。

  2. 分解应力张量:

    \[s_{ij}=S_{ij}+s_{ij}' \]

    其中\(S_{ij}\)表示平均应变速率,即对应于时间平均流场的变形速率;
    \(s_{ij}^{'}\)表示脉动应变速率,描述湍流中瞬时流场相对于平均流场的变化。
    总应力张量\(\sigma_{ij}\)也被分解为:

    \[\sigma_{ij}=\Sigma_{ij}+\sigma_{ij}^{\prime} \]

  3. 雷诺平均N-S方程

原N-S方程为:

\[\frac{\partial u_i}{\partial t}+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1\rho\frac{\partial p}{\partial x_i}+\nu\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g_i \]

其中:

  • \(\frac{\partial u_i}{\partial t}\)是局部加速度,表示流体速度在固定空间位置上,随时间的变化率;

  • \(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是对流加速度,表示由于流体在空间中移动,速度随着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加速度。

  • \(-\frac1\rho\frac{\partial p}{\partial x_i}\)是压力梯度力,表示流体受到的力推动其由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是流体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 \(\nu\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这里\(\nu=\frac{\mu}{\rho}\)念nu,是动力粘度系数)是粘性扩散项,表示流体内部由于粘性产生摩擦力,抵抗流体的变形和流动,起到能量耗散作用;

  • \(g_i\)表示作用在流体上的外部力,如重力、磁力等。

  • 整个方程左侧是加速度,右侧是合力/质量,体现了牛顿第二定律\(\bar{F}=ma\))。

    \[\frac{\vec{F}}{m}=\frac{d\vec{U}}{dt}=\frac{d\vec{U}}{ds}\frac{ds}{dt}=\vec{U}\cdot \frac{d\vec{U}}{ds} \]

    \[\frac{\vec{F}}{m}\cdot ds=\vec{U}d\vec{U}=d(\frac{\vec{U}^2}{2}) \]

推导RANS下的N-S方程:

  1. 将瞬时变量分解为时间平均值和波动值的和:

    \[u_i=U_i+u_i';~p=P+p' \]

    u代表速度,p代表静压。

  2. 将上述分解代入原方程,得:

    \[\frac{\partial(U_i+u_i')}{\partial t}+(U_j+u_j')\frac{\partial(U_i+u_i')}{\partial x_j}=-\frac1\rho\frac{\partial(P+p')}{\partial x_i}+\nu\frac{\partial^2(U_i+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g_i \]

  3. 分别计算各项的时间平均:

    利用以下性质:空间导数与时间平均操作是可以互换的;波动量的时间平均为0;波动量乘积的时间平均不一定为0.

    • 左边第一项(非稳项,局部加速度):

      \[\frac{\partial(U_i+u_i')}{\partial t}=\frac{\partial U_i}{\partial t} \]

    • 左边第二项(对流项):先展开。

      \[\overline{(U_j+u_j')\frac{\partial(U_i+u_i')}{\partial x_j}}=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overline{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U_j\overline{\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overline{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 \]

      考虑波动量的时间平均为0,对流项展开后变成:

      \[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overline{u_j^\prime\frac{\partial u_i^\prime}{\partial x_j}} \]

      关于其中的项\(\overline{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我们进行如下推导:

      1. 根据莱布尼茨法则,有:

        \[\frac d{dx}(f(x)g(x))=f(x)\frac{dg}{dx}+g(x)\frac{df}{dx} \]

        反向利用一次,我们可以得到:

        \[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u_i'u_j')-u_i'\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j} \]

      2. 考虑不可压缩流动:
        利用雷诺分解,已经有: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frac{\partial(U_i+u_i^\prime)}{\partial x_i}=\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frac{\partial u_i^\prime}{\partial x_i}=0 \]

        在稳态、不可压缩流动中,平均速度场是无散的: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0 \]

        故:

        \[\frac{\partial u_i^\prime}{\partial x_i}=0 \]

        \[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u_i'u_j') \]

      3. 在时间平均(或称为统计稳态)条件下,平均值运算和空间导数可以交换。最终可得:

        \[\overline{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overline{u_i'u_j'} \]

      4. 最终的对流项为:

        \[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overline{u_i'u_j'} \]

    • 右边第一项(压力梯度项):

      \[-\frac{1}{\rho}\frac{\overline{\partial(P+p^{\prime})}}{\partial x_{i}}=-\frac{1}{\rho}\frac{\partial P}{\partial x_{i}} \]

    • 右边第二项(粘性扩散项):

      \[\nu\frac{\overline{\partial^2(U_i+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nu\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nu\overline{\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 \]

      注意:通常,波动项的粘性扩散相对于湍流对流可以忽略,或在湍流模型中处理。也就是说,该等式右边第二项在这里先忽略不计。

  4. 将上述时间平均后的项组合起来:

    \[\frac{\partial U_i}{\partial t}+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1\rho\frac{\partial P}{\partial x_i}+\nu\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overline{u_i^{\prime}u_j^{\prime}}+g_i \]

  5. 引入雷诺应力张量:我们将等式右边的压力梯度项和粘性项统一,综合写成应力张量的散度形式。
    定义粘性应力张量为:

    \[\tau_{ij}=2\mu S_{ij} \]

    其中,应变率张量\(S_{ij}\)定义为:\(S_{ij}=\frac12\lef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
    我们将粘性应力对第i个方向的作用,表示为粘性应力张量的散度,并假设\(\mu\)为常数:

    \[\begin{aligned} \frac{\partial\tau_{ij}}{\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2\mu S_{ij})\\ &=\mu\left(\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frac\partial{\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 \end{aligned} \]

    由于\(\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j}=0\)(连续性方程),粘性应力张量的散度简化为:

    \[\frac{\partial\tau_{ij}}{\partial x_j}=\mu\frac{\partial^2U_i}{\partial x_j\partial x_j} \]

  6. 定义关于压力和粘性应力的总应力张量为:

    \[\sigma_{ij}=-P\delta_{ij}+\tau_{ij}=-P\delta_{ij}+2\mu S_{ij} \]

    \[\frac1\rho\frac{\partial\sigma_{ij}}{\partial x_j}=\frac1\rho\frac\partial{\partial x_j}(-P\delta_{ij}+2\mu S_{ij}) \]

  7. 最终得到的时间平均N-S方程为:

    \[\frac{\partial U_i}{\partial t}+U_j\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1\rho\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P\delta_{ij}+2\mu S_{ij}-\overline{\rho u_i^{\prime}u_j^{\prime}}\right)+g_i \]

    注意,如果想让等式两边的量纲到动量级别,需要同时乘以\(\rho\)

雷诺应力

雷诺应力描述湍流的脉动对平均应力张量的贡献。
脉动即波动。

\[\tau_{ij}=-\rho\overline{u_i'u_j'} \]

其中,\(\overline{u_i'u_j'}\)是脉动速度分量的时间平均的乘积,代表两个方向上速度脉动的协方差。

协方差用于度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这里定义为:

\[\mathrm{Cov}(u_i',u_j')=\overline{u_i'u_j'} \]

当协方差为正时,表示当\(u_i'\)偏离平均值为正时,\(u_j'\)也倾向于偏正;

当协方差为负时,表示两个脉动分量倾向于朝相反方向,偏离平均值;

当协方差为0时,表示两个脉动分量之间没有线性关联。

将其展开为矩阵形式:

\[\tau_{ij}=-\rho\begin{bmatrix}\overline{u_1'u_1'}&\overline{u_1'u_2'}&\overline{u_1'u_3'}\\\overline{u_2'u_1'}&\overline{u_2'u_2'}&\overline{u_2'u_3'}\\\overline{u_3'u_1'}&\overline{u_3'u_2'}&\overline{u_3'u_3'}\end{bmatrix} \]

其中,主对角线上的项表示沿各个方向的湍流动能(即脉动速度的方差),反映了湍流强度在相应方向上的大小;

非主对角线上的项表示不同方向上,脉动速度间的关联(或协方差),描述湍流中不同方向之间的相互耦合和动量交换。

对于笛卡尔坐标系(用u,v,w表示x,y,z方向上的流体速度),雷诺应力的矩阵形式可转化为:

\[\tau_{ij}=-\rho\begin{bmatrix}\overline{u^{\prime2}}&\overline{u^{\prime}v^{\prime}}&\overline{u^{\prime}w^{\prime}}\\\overline{v^{\prime}u^{\prime}}&\overline{v^{\prime2}}&\overline{v^{\prime}w^{\prime}}\\\overline{w^{\prime}u^{\prime}}&\overline{w^{\prime}v^{\prime}}&\overline{w^{\prime2}}\end{bmatrix} \]

几个重要问题:

  1. 从物理角度,雷诺应力反映了湍流中通过脉动速度所引起的动量通量,其中:

    • 主对角线上的项描述了湍流如何在流动的主方向上增加流体的能量;
    • 非主对角线上的项描述湍流如何在不同方向上互相影响,这些项直接影响了湍流的旋转和剪切特性。
  2. 为什么雷诺应力会有负号:
    它表示湍流的脉动对平均流动的减速作用,由于在湍流中,脉动脉动引起的动量传递,会对平均速度场施加额外的阻力。

  3. 湍流封闭问题(closure problem):
    引入雷诺应力项使得RANS方程组不能直接求解,因为\(\overline{u_i'u_j'}\)是新的未知量,此时方程的未知量多于方程数量。
    为了求解RANS方程,需要借助湍流模型近似这些应力。

((20241029145337-wduesg3 '2.1 湍流-续'))

湍流动能方程

闭合方法

现在,我们有10个未知数:1个平均压力P,3个平均速度分量\(U_i\),6个雷诺应力分量\(\tau_{ij}\);有4个方程:1个质量守恒方程,3个动量方程(每个方向一个)。

未知数多于方程数量,故无法直接求解湍流流场。

湍流动能的引入

平均流动动能方程

将时间平均N-S方程乘以\(U_i\),并针对稳态流动进行简化,可得:

\[U_j\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U_iU_i\right)=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P}{\rho}U_i\right)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2\nu U_iS_{ij}\right)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overline{u_i^{\prime}u_j^{\prime}}U_i\right)+P\delta_{ij}S_{ij} -2\nu S_{ij}S_{ij} +\overline{u_i^{\prime}u_j^{\prime}}S_{ij} \]

该能量平衡方程中各项的含义:

  1. 左侧项\(U_j\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U_iU_i\right)\):平均流动动能的对流传递。
  2. 右1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P}{\rho}U_i\right)\):压力或流动做功
  3. 右2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2\nu U_iS_{ij}\right)\):通过粘性应力的动能传递
  4. 右3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overline{u_i^{\prime}u_j^{\prime}}U_i\right)\):通过雷诺应力的动能传递
  5. 右4 \(P\delta_{ij}S_{ij}\):压力对形变的做功
  6. 右5 \(-2\nu S_{ij}S_{ij}\):粘性耗散,将湍流能量转化为内能
  7. 右6 \(\overline{u_i^{\prime}u_j^{\prime}}S_{ij}\):湍流能量的生成

其中,雷诺应力项、粘性耗散项起着更大作用,而湍流能量生成项应为负值,表示平均动能不断被转化为湍流能量。

故简化后的方程如下:

\[U_j\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U_iU_i\right)=\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2\nu U_iS_{ij}\right)-\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overline{u_i^{\prime}u_j^{\prime}}U_i\right)-\overline{u_i^{\prime}u_j^{\prime}}S_{ij} \]

该方程表示雷诺分解后,平均流动的时间变化和空间输运。能量从平均流动,经湍流生产项传递到湍流。

湍流动能预算方程

将时间平均N-S方程乘以\(u_i\),可得:

\[U_j\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overline{u_i^{\prime}u_i^{\prime}}\right) =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overline{Pu_j^{\prime}}\right)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2\nu\overline{u_j^{\prime}s_{ij}^{\prime}}\right) -\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u_j^{\prime}\frac{1}{2}u_i^{\prime}u_j^{\prime}\right) -2\nu\overline{s_{ij}^{\prime}s_{ij}^{\prime}} -\overline{u_i^{\prime}u_j^{\prime}}S_{ij} \]

这里同样,右2湍流动能传递项\(\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2\nu\overline{u_j^{\prime}s_{ij}^{\prime}}\right)\)和右4粘性耗散项\(2\nu\overline{s_{ij}^{\prime}s_{ij}^{\prime}}\)比右1粘性传递项\(\frac{\partial}{\partial x_j}\left(-\frac{1}{2}\overline{Pu_j^{\prime}}\right)\)更重要。

注意到粘性耗散项,我们定义粘性耗散率\(\varepsilon\)为:

\[\varepsilon=2\nu{s_{ij}^{\prime}s_{ij}^{\prime}} \]

其中\(s_{ij}'\)是扰动流的应变率:

\[s_{ij}'=\frac{1}{2}\lef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 \]

该方程描述湍流动能(即雷诺分解后的波动项)的产生、输运和耗散过程。

当稳态流动中,对流与扩散局部平衡时(A=T),湍流的生成速率和耗散速率相等(P=\(\varepsilon\))。

定义特征长度尺度\(\ell\),描述湍流中能量含量最高的涡结构的空间尺度

\[\ell=\int_0^\infty\overline{u_i'(x)u_i'(x+r)} dr \]

定义湍流的参考速度\(\vartheta\),代表湍流中涡旋或脉动的典型速度大小

\[\vartheta\approx\sqrt{\overline{u_i^\prime u_i^\prime}} \]

有如下关系式:

  1. 湍流脉动应变率在能量耗散中占主导地位:

    \[\overline{s_{ij}'s_{ij}'}\gg S_{ij}S_{ij} \]

  2. 在稳态湍流中,湍流动能的生产和耗散达到平衡:

    \[P=\varepsilon\Rightarrow-\overline{u_i'u_j'}S_{ij}=2\nu\overline{s_{ij}'s_{ij}'} \]

    其中,P是湍流动能的生产率,\(\varepsilon\)是湍流动能的耗散率;
    \(-\overline{u_i'u_j'}S_{ij}\)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生产,\(2\nu\overline{s_{ij}'s_{ij}'}\)表示由于黏性作用导致的湍流动能耗散。

  3. 平均应变率与参考速度和特征长度尺度的关系:

    \[S_{ij}\sim\frac\vartheta\ell \]

  4. 湍流雷诺应力和参考速度的关系:

    \[-\overline{u_i^{\prime}u_j^{\prime}}\sim\vartheta^2 \]

  5. 将关系3和4代入湍流动能的能量平衡方程2:

    \[\vartheta^2\cdot\frac\vartheta\ell \sim 2\nu\overline{s_{ij}^\prime s_{ij}^\prime} \]

    加入一个调整量纲的常数\(C_1\)

    \[C_1\vartheta\ell S_{ij}S_{ij}=2\nu\overline{s_{ij}^{\prime}s_{ij}^{\prime}} \]

    整理得:

    \[\frac{\vartheta\ell}{\nu}S_{ij}S_{ij}=\overline{{s_{ij}^{\prime}s_{ij}^{\prime}}} \]

    这意味着湍流的脉动应变率可以通过参考速度、特征长度尺度、动力粘性系数和平均应变率描述。

几个重要定义

  1. 涡粘性(eddy viscosity):模拟湍流中涡流对动量传输的影响。

    \[\nu_t\propto\sqrt{k}\cdot L \]

    其中k是湍流动能,L是湍流的参考尺度。
    其单位为\(m^2/s\),即速度\(\times\)长度尺度。

  2. 湍流动能(turbulent kinetic energy):表示湍流中速度波动的平均动能。

    \[k=\frac12\left(\overline{u'^2}+\overline{v'^2}+\overline{w'^2}\right) \]

  3. 湍流的雷诺数:用于衡量涡流的强度。

    \[R=\frac{\nu_t}\nu=\frac{C_1\sqrt{k}L}\nu \]

描述湍流的理论

混合长度理论

image

该理论提出,流体团在一个梯度上移动(如上图所示的温度梯度),混合长度(上图左侧的标尺)是这团流体与附近流体充分混合前(或理解为以整体移动时)所移动的距离。在移动过程中,流体团保持自身的物理性质,直到与周围介质混合

在湍流中,速度波动分量使得流体微团不断相互混合:假设有一个速度较大的流体微团,从高速区域移动到低速区域,它将带去部分动量,使得低速区域的速度增加。这一过程导致了动量亏损或动量增益,也就产生了雷诺应力。

image

这张图描述了位置y1和y2处的不同速度\(U_1 (y)\)\(U_2 (y)\),此时两点之间的距离为\(\Delta y\),速度差为\(\Delta U\)

在位置y2处的动量亏损近似为:

\[\rho \Delta U\sim\rho\Delta y\frac{\partial U}{\partial y} \]

两边同时乘以 垂直方向 上的速度波动分量\(v'\),可得湍流的平均动量通量(momentum flux,或每单位面积的动量传输)为:

\[(\rho\Delta U)v'\sim\rho\Delta yv'\frac{\partial U}{\partial y} \]

假设在某个横向距离l(即混合长度)处, 垂直速度波动\(v'\)和垂直间距\(\Delta y\)之间的相关性消失

此时,时间平均后的动量通量应为:

\[\rho\overline{v'}\cdot l\frac{\partial U}{\partial y} \]

平均动量通量等价于剪应力分量\(\tau_{xy}\)

\[\tau_{xy}=c_1 \rho \bar{v'}\cdot l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其中,\(c_1\)是用于调整涡流大小的常数。

下一步,参照牛顿粘性定律\(\tau=\mu \frac{dU}{dy}\),定义一个湍流涡粘性系数(turbulent eddy viscosity coefficient)\(\nu_t\)(再次注意,这里\(\nu\)仍然念nu,不是速度那个v),用于扮演类似于分子粘性\(\nu\)的角色,描述湍流中的动量传递:

\[\nu_t=c_1\overline{v'}\cdot l \]

这样,剪应力分量可以表示为:

\[\tau_{xy}=\rho \nu_t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接下来,对于简化的二维湍流流动,唯一显著的雷诺应力分量为:

\[\tau_{xy}=\tau_{yx}=-\rho\overline{u'v'} \]

唯一显著的速度梯度是\(\frac{\partial U}{\partial y}\)

假设湍流中的垂直速度波动\(\bar{v'}\)可以用混合长度l和速度梯度估计,其中c是一个常数:

\[\overline{v'}=cl\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y}\right| \]

注意前面描述剪应力分量的方程,我们将所有常数合并成一个新的长度尺度\(l_m\),可得涡粘性系数的新表达形式:

\[\nu_t=l_m^2\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y}\right| \]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剪应力的最终表达式:

\[\tau_{xy}=\tau_{yx}=-\rho\overline{u^{\prime}v^{\prime}}=\rho\ell_m^2\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y}\right|\frac{\partial U}{\partial y} \]

标准k-\(\varepsilon\)理论

方程

首先,根据Kolmogorov-Prandtl模型,我们定义湍流粘性系数\(\nu_t\)为:

\[\nu_t=C_\mu^{\prime}\sqrt{k}\cdot L \]

其中,\(C_\mu^{\prime}\)是经验常数,k是湍流动能,L和前文的\(\ell\)相同,代表湍流的特征长度尺度。

在该理论中,定义湍流能量耗散率(逐渐转化为内能)为:

\[\varepsilon\propto\frac{\vartheta^3}L \]

注意,这里\(\vartheta\)是湍流的参考速度。

我们令\(\vartheta \equiv \sqrt{k}\),那么湍流能量耗散率变成:

\[\varepsilon=C_D\frac{k^{3/2}}L \]

其中\(C_D\)是与湍流模型有关的常数。

由如上公式,推导出湍流涡粘性常数的最终表达式:

\[\nu_t=C_\mu'C_D\frac{k^2}{\varepsilon}\Rightarrow\nu_t=C_\mu\frac{k^2}{\varepsilon} \]

考虑对湍流动能预算方程的简化:

  • 扩散:湍流动能k和湍流能量耗散率\(\varepsilon\)中都出现了扩散项,它是由湍流的涡流效应主导的。
    在标准k-\(\varepsilon\)模型中,使用一个与梯度成比例的涡系数描述湍流扩散。

  • 生产:湍流动能和能量耗散率中的生产项,描述了主流(平均流动)中的应变如何把能量传递给湍流。
    在标准k-\(\varepsilon\)模型中,假设湍流能量和耗散的生产,与平均流动的应变率张量\(S_{ij}\)成正比:

    \[S_{ij}=\frac{1}{2}\lef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 \]

得到湍流动能k的输运方程:

\[\frac{\partial k}{\partial t}+U_i\frac{\partial k}{\partial x_i}=\frac\partial{\partial x_i}\left(\frac{\nu_t}{\sigma_k}\frac{\partial k}{\partial x_i}\right)+\nu_t\lef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varepsilon \]

湍流能量耗散率\(\varepsilon\)的输运方程:

\[\frac{\partial\varepsilon}{\partial t}+U_i\frac{\partial\varepsilon}{\partial x_i}=\frac\partial{\partial x_i}\left(\frac{\nu_t}{\sigma_\varepsilon}\frac{\partial\varepsilon}{\partial x_i}\right)+C_{1\varepsilon}\frac\varepsilon k\nu_t\lef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frac{\partial U_j}{\partial x_i}\right)\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C_{2\varepsilon}\frac{\varepsilon^2}{k} \]

这里,定义湍流涡粘性常数\(\nu_t\)为:

\[\nu_t=C_\mu\frac{k^2}{\varepsilon} \]

注意上述3个方程中的常数分别为:

\[C_\mu{=}0.09,C_{l\varepsilon},{=}1.44,C_{2\varepsilon},{=}1.92,\sigma_k{=}1.00\mathrm{~and~}\sigma_\varepsilon{=}1.30 \]

边界条件

使用标准k-\(\varepsilon\)模型计算时候,不同区域需要不同边界条件定义湍流变量。

常见的边界条件有:

  • 入口:需要给定湍流动能k和湍流动能耗散率\(\varepsilon\)

    1. 湍动能

      \[k=\frac32(U_\infty T_i)^2 \]

      其中,\(U_\infty\)是自由流速度,\(T_i\)是湍流强度。

    2. 湍流动能耗散率

      \[\varepsilon=C_\mu^{3/4}\frac{k^{3/2}}\ell \]

      其中,\(C_\mu\)是常数,\(\ell\)是特征长度尺度,这里定义:

      \[\ell=0.07L \]

  • 出口或对称轴:假设湍流动能和耗散率在法向方向上的导数为0

    \[\frac{\partial k}{\partial n}=0,~\frac{\partial\varepsilon}{\partial n}=0 \]

  • 自由流:湍流动能和耗散率均为0,即k=0,\(\varepsilon=0\)

  • 固体壁面条件:壁面附近存在一个很薄的粘性子层,直接计算这一层的湍流非常复杂,故采取壁面函数法简化计算。

    1. 使用局部平衡假设:在一定范围内(\(30<y_p^+ <500\)),湍流的生产率P与耗散率\(\varepsilon\)相等

    2. 湍流边界层结构
      image
      在湍流边界层中,流动区域分为:

      • 层流子层(laminar sublayer)或粘性子层:速度剖面与到壁面的距离呈线性关系。

        \[u^+=y^+ \]

        通常应避免将第一个网格点设定在粘性子层内。

      • 缓冲层(buffer layer):介于层流子层和对数层之间,流动之间变得不稳定。

      • 对数层(log layer):速度剖面满足对数规律。

        \[u^+=2.44~lny^++4.9 \]

      • 湍流核心区(turbulent core zone):远离壁面的区域,流动完全由湍流主导。

      •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雷诺数条件下,粘性主导的子层非常薄,难以在数值计算中直接求解这一区域,故通常采用近似模型处理。

    3. 壁面法则:

      \[u^+=\frac{U}{u_\tau}=\frac{1}{\kappa}\ln(Ey_p^+) \]

      其中,\(u^+=\frac{U}{u_\tau}\)是无量纲的速度(这里\(u_\tau=\sqrt{\frac{\tau_w}{\rho}}\)是摩擦速度,\(\tau_w\)是壁面剪应力),\(\kappa=0.4\)是冯.卡门常数,E=9.8是壁面粗糙度参数,\(y_p^+\)是无量纲的法向距离。
      湍流动能和耗散率的壁面关系:

      \[k=\frac{u_\tau^2}{\sqrt{C_\mu}},\quad\varepsilon=\frac{u_\tau^3}{\kappa y} \]

      壁面边界条件通常包括:

      • 滑移条件(slip condition):在壁面处施加剪应力,使得速度\(u\ne 0\)
      • 湍流动能k:通常设定为零梯度
      • 耗散率\(\varepsilon\):湍流生产和耗散达到平衡。
    4. \(y^+\)
      \(y^+\)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用于描述壁面附近的流动特性,表示壁面附近的第一个网格单元与壁面之间的距离。

      \[y^+=\frac{\rho u_\tau y_p}\mu \]

      注意,这里\(y_p\)才是真正的第一个网格单元到壁面的法向距离。
      \(y^+\)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壁面附近单元尺寸的雷诺数,当该值很小(接近0)时,表示网格单元处于流动的粘性子层;\(30<y_p^+ <500\)范围内,流动符合对数定律层,湍流的主要特性由对数速度剖面描述。
      一般第一个网格单元必须放在符合对数层规律的区域内。
      估算\(y^+\)的方法:

      • 求摩擦系数\(c_f\)

        \[c_f=\frac{\tau_w}{\frac12\rho U_e^2} \]

        其中,\(U_e\)是边界层以外的自由流速度。

      • 求摩擦速度\(u_\tau\)

        \[c_f=\frac{u_\tau^2}{\frac12U_e^2}\quad\Rightarrow\quad u_\tau=U_e\sqrt{\frac{c_f}2} \]

        此外,可使用经典的摩擦系数关系:

        1. 平板流动

          \[\frac{c_f}2\approx0.052Re_x^{-0.142}=0.052\left(\frac{\rho U_ex}\mu\right)^{-0.142} \]

          其中,\(Re_x=\frac{\rho U_ex}\mu\)是基于位置x的雷诺数。

        2. 管道流动

          \[\frac{c_f}2\approx0.046Re_x^{-0.2}=0.046\left(\frac{\rho U_ex}\mu\right)^{-0.2} \]

网格划分

几何形状

一般建议使用四边形或六面体单元(二维-四边形,三维-六面体),能更好捕捉流动的特征,减少数值耗散。

对于复杂几何形状,可使用混合网格:二维-四边形+三角形,三维-六面体、棱柱、四面体。

网格自适应

有时,为确保网格能捕捉所有流动特征,可对整个网格进行全局加密。

ANSYS Fluent软件提供网格自适应(mesh adaption)功能,可基于前一次解的参数值进行局部网格加密。

一般而言,建议相邻单元的网格密度比尽可能小,确保小于2:1,建议值约在1.3:1上下。

Kolmogorov能量级联

回顾一下,流体流动的动能包括时间平均速度和湍流脉动速度的贡献:

\[E=\frac12\rho\overline{u^2}=\frac12\rho\overline{(\bar{U}+u')^2}=\frac12\rho\left[\overline{(\bar{U})^2}+\overline{(u')^2}\right] \]

这样,湍流贡献的动能表示为:

\[\frac12\rho\overline{(u')^2} \]

这部分能量来自速度脉动,由不规则的小涡结构引起速度变化,这些涡结构是湍流中能量传递的主要机制。

在涡流中,大涡结构含有较高的能量,但由于它们不稳定,会逐渐分裂为更小的涡结构,此时大涡结构的能量逐级传递到更小的涡结构,而当能量传递到非常小的尺度时,这些能量会通过粘性耗散,转化为热能(或内能)。这就是能量级联(energy cascading)

image

这张图是湍流的动能谱,将动能\(KE(k)\)作为波数k的函数绘制。波数k是涡结构的无量纲尺度,定义为:

\[k=\frac{\pi}{l} \]

这里l是涡结构的特征长度。

波数k表示涡结构的尺度,较大的涡结构具有较低的波数,能量较大;,较小的涡结构具有较高的波数,能量较低。

  1. 区域I:能量含量区域(energy containing range)
    包含大尺度涡,携带了大部分的湍流能量,是流动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但相对不稳定。
    定义能量进入级联的速率\(E_I\),它表示大涡产生能量,并开始向小涡传递能量的速率:

    \[E_I=\frac{d(\text{KE})}{dt}\sim\frac{d({u'}^2)}{dt}\sim\frac{{u'}_0^2}{L/{u'}}\sim\frac{{u'}_0^3}{L} \]

    其中,\({u'}_0\)是与大尺度涡相关的脉动速度,L是与大涡结构相对应的特征长度。
    定义大涡的周转时间,表示一个大涡完成一次循环(或旋转)所需的时间,它决定了能量传递的速度,因为如果一个大涡需要很长时间绕一圈,能量向小涡的传递速度就会变慢:

    \[\text{周转时间}=\frac{L}{{u'}_0} \]

  2. 区域II:惯性子区域(inertial subrange),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不是粘性力),大尺度涡结构逐渐崩解,能量按照固定速率,逐渐从较大的涡结构传递给较小的涡结构,而没有明显的能量耗散。
    该子区域中的能量传递速度,和区域I的能量传递速率\(E_I\)相等,表明能量从大涡到小涡的传递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能量谱E(k)满足Kolmogorov能谱定律:

    \[E(k)=K_0\varepsilon^{2/3}k^{-5/3} \]

    其中,E(k)是波数k处的湍流动能;\(K_0\)是Kolmogorov常数,取值范围在1.4~1.7.

  3. 区域III:耗散区域(dissipation range),小涡结构主导,粘性效应开始起作用,将湍流能量耗散为热能。这些最小尺度的涡结构也称为Kolmogorov尺度涡。
    能量耗散率公式为:

    \[\varepsilon\sim\frac{\nu u_k^{\prime2}}{L_k^2} \]

    其中,\(\nu\)是流体的动力粘性系数,\({u_k}'\)是与小涡相关的速度脉动,\(L_k\)是小涡相关的特征长度,即Kolmogorov长度尺度。
    涡结构越小,能量耗散速率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中所有进入湍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需要通过耗散变成热能。也就是说,在大尺度涡区域生成的能量,必须在小尺度涡结构中被耗散掉。

posted @ 2024-10-29 14:58  灰鲤  阅读(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