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组合问题
如何利用数学思想解1/2/5组合问题
http://blog.csdn.net/sailor_8318/archive/2008/10/22/3120812.aspx
华为笔试题:写一个程序, 要求功能:求出用1,2,5这三个数不同个数组合的和为100的组合个数。如:100个1是一个组合,5个1加19个5是一个组合。。。。
答案:最容易想到的算法是:
设x是1的个数,y是2的个数,z是5的个数,number是组合数
x+2*y+5*z = 100 求这个方程解的个数number
注意到0<=x<=100,0<=y<=50,0<=z=20,所以可以编程为:
number=0;
for (x=0; x<=100; x++)
for (y=0; y<=50; y++)
for (z=0; z<=20; z++)
if ((x+2*y+5*z)==100)
number++;
cout<<number<<endl;
最容易想到的是上述三重循环,循环100*50*20次,最低效的算法
事实上,这个题目是一道明显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编程问题。我的解法如下:
因为x+2y+5z=100
所以x+2y=100-5z,且z<=20 x<=100 y<=50
所以(x+2y)<=100,且(x+5z)是偶数
对z作循环(因为z的范围最小,循环优化问题,最外层循环次数要小,避免过多流水断裂),求x的可能值如下(x的取值种数就代表了最终解的个数,对于某个z,x定了后y自动确定):
z=0, x=100, 98, 96, ... 0
z=1, x=95, 93, ..., 1
z=2, x=90, 88, ..., 0
z=3, x=85, 83, ..., 1
z=4, x=80, 78, ..., 0
......
z=19, x=5, 3, 1
z=20, x=0
因此,组合总数为100以内的偶数+95以内的奇数+90以内的偶数+...+5以内的奇数+1,
即为:(51+48)+(46+43)+(41+38)+(36+33)+(31+28)+(26+23)+(21+18)+(16+13)+(11+8)+(6+3)+1
某个偶数m以内的偶数个数(包括0)可以表示为m/2+1=(m+2)/2,某个奇数m以内的奇数个数也可以表示为(m+2)/2
所以,求总的组合次数可以编程为:
number=0;
for (int m=0;m<=100;m+=5)
{
number+=(m+2)/2;
}
cout<<number<<endl;
这个程序,只需要循环21次, 两个变量,就可以得到答案,比上面的那个程序高效了许多倍----只是因为作了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
这再一次证明了: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而且算法是程序的灵魂,对任何工程问题,当用软件来实现时,必须选取满足当前的资源限制,用户需求限制,开发时间限制等种种限制条件下的最优算法。而绝不能一拿到手,就立刻用最容易想到的算法编出一个程序了事——这不是一个专业的研发人员的行为。
那么,那种最容易想到的算法就完全没有用吗?不,这种算法正好可以用来验证新算法的正确性,在调试阶段,这非常有用。在调试阶段,对一些重要的需要好的算法来实现的程序,而这种好的算法又比较复杂时,同时用容易想到的算法来验证这段程序,如果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致(而最容易想到的算法保证是正确的),那么说明优化的算法出了问题,需要修改。
可以举例表示为:
#ifdef DEBUG // 发布版本将自动取消simple的编译,条件编译,减少代码空间
int simple();
#end if
int optimize();
......
in a function:
{
result=optimize();
ASSERT(result==simple()); // ASSERT宏只在debug版本有效,release版本其定义为空
}
这样在调试阶段,如果简单算法和优化算法的结果不一致,就会打出断言。同时,在程序的发布版本,却不会包含笨重的simple()函数。任何大型工程软件都需要预先设计良好的调试手段,而这里提到的就是一种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