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豌豆资源网
  • 开引网企业服务
  • 服务外包网
  • H5和原生的职责划分

    前言

    在JSBridge实现后,前端网页与原生的交互已经通了,接下来就要开始规划API,明确需要提供哪一些功能来供前端调用。

    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一点重要工作需要做:

    明确H5与Native的职责划分,确定哪一些功能可以由H5实现,哪一些功能只能由原生实现

     

    Native与H5职责划分

    使用Hybrid模式,用H5开发页面的本质是:

    减少工作量(一套代码,多个平台),以及快速的更新迭代(譬如线上更新),而且还需要考虑Native端的高性能以及系统API调用能力(否则直接用纯H5就可以了)

    因此在进行职责划分时,就得充分的考虑前端渲染,JS语言以及原生渲染,Java/OC等语言的特性,基本总结如下:

    • 混合页面导航栏组件由原生实现

    • 一些重要的业务页面、带有复杂动画或交互的页面以及一些固定页面由原生实现

    • 系统级UI由原生统一实现

    • 页面切换的转场由原生实现

    • CPU密集型任务、底层的优化要由原生完成

    • 其它功能能用H5实现(并且效果不错)的就尽量不要用原生

    • 办公资源网址导航 https://www.wode007.com

    导航栏组件由Native实现

    尝试过,也对比过很多的混合开发框架,譬如Dcloud的HTML5+,钉钉里的DD API,自己也尝试过不同的方式, 最终发现导航栏的最好做法还是由原生提供,核心原因如下:

    • H5页面加载过程会有白屏问题(也别是弱网络情况),如果整个页面都是H5实现,那么白屏了就体验非常差,而且连基本的交互与操作都没了

    仅基于这一点,就已经拍板了由Native导航栏组件+webview(加载H5)来组成页面,而原生提供一些API来供网页操控导航栏(譬如标题,按钮等)

    整体页面布局如下:

    而H5端可以通过原生提供的API来操控导航栏,以下举例为quick中规划的API:

    // 仅提供一部分示例
    quick.navigator.setTitle({
        title: '标题',
        subTitle: '子标题',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error: function(error) {}
    });
    
    quick.navigator.setRightBtn({
        isShow: 1,
        text: '按钮右1',
        // 设置图片的优先级会较高
        //imageUrl: 'http://xxx/test.png',
        // 从右数起第几个
        which: 0,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
             * 按钮点击后回调
             */
        },
        error: function(error) {}
    });
    

     

    多tab页面也由原生提供

    实际开发中Native导航栏组件+webview也就满足绝大部分的页面需求了,但是还有一些特殊页面是这种实现达不到的,譬如多Tab页面

    上述这种内含多tab的页面,每一个tab里都是单独的页面,而且可以通过滑动等手势来切换,甚至tab还会有一些渐变动画,导航栏也配合改变等(常见于APP首页)

    为了统一实现,这类页面的导航栏与底部tab均是由原生实现,由H5通过API打开这类原生页面,并将需要加载的网页地址传入,如下

    quick.page.openLocal({
        className: '那种原生页面的标识,可以唯一查询到相应的界面',
        data: {
            // 需要加载的n个url
            url1: 'http://...',
            urln: 'http://...',
        },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error: function(error) {}
    });
    

    然后,在每一个前端页面(webview里加载的内容),可以分别在对于页面的脚本里进行自己的交互控制

     

    重要的业务页面由原生实现

    对于一些重要的业务页面,如登陆,注册,支付等,处于安全性以及交互性的考虑(就是一个APP的门面),会采用完全由Native实现 (当然了,一般这些页面的变动频率也不大)

     

    一些默认提示页面采用原生实现

    webview加载网页时,一般情况原生都是会对加载情况进行监听的,比如是否网络异常。服务器响应异常,页面加载崩溃等, 为了防止APP假死,原生会提高一些默认提示页面

    上述只是一个原型示例,实际上,很多情况都可以由原生提供统一提示页面, 如404,页面崩溃,网络错误等

     

    交互性强、动画复杂的页面采用原生实现

    除了关键性页面,还有一类,就是H5不好实现的(或者说达不到要求的、实现代价过大的),也应该由原生实现

    譬如以某图像处理软件某个界面截图为例

    这种页面涉及到了明显不太适合H5实现的图像处理,因此原生才是更佳的选择(当然了,实际上H5的canvas是由图像处理能力的)

     

    系统级UI由原生统一实现

    前面提到了页面的选择,但页面内的内容也是需要抉择的,比如一些UI显示控件(alert,toast等)

    虽然H5完成可以实现这些UI控件,并且可以和原生模拟的一样,但是基于以下考虑,所有系统级的UI全部由原生实现并提供API:(原生和H5需统一风格)

    • 每一个合格的原生应用本身就会有一套自己风格的UI,因此不存在重复开发问题

    • H5本身可以实现这些组件,但是如果要模拟的和原生一摸一样的话代价并不小,而且体验并不能完全接近原生(比如遮罩无法覆盖导航栏)

    • 如果是原生提供的,更改风格时原生改掉就行了,其它无效变动,如果H5单独维护一套,那么就被迫一起同步,平白新增很多的工作量

    • 而且H5还会存在一些坐标、尺寸计算偏差问题

    一般情况下H5通过如下API即可调用

    quick.ui.toast('xxxx');
    quick.ui.alert('xxxx');
    
    quick.ui.alert({
        title: "标题",
        message: "信息",
        buttonName: "确定",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 点击 alert的按钮后回调
        },
        error: function(err) {}
    });
    

     

    页面切换的转场由原生实现

    一般PC浏览器中,页面之间的调整直接通过a标签完成(或者改变href跳转), 但是这种跳转有一个缺点:

    无法使用转场动画,每次都是干巴巴的等浏览器加载进度条,体验很差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原生需要提供特点的API来供页面调用,可以有原生转场动画,在新的webview中打开这个页面

    quick.page.open({
        pageUrl: "./xxx.html",
        data: {
            // 额外传递的数据
            key1: 'value1'
        },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error: function(error) {}
    });
    

    采用这种方式打开的页面不再是在本webview中跳转,而是直接用新的webview打开,有过渡动画,而且以前的页面仍然存在内存中,接近原生体验

    譬如

    页面A -> 页面B -> 页面C
    

    可以看到,如果是直接调整,页面A和B是不存存在的,而是会被替换,但是采用原生webview打开后,三个页面同时存在

     

    仍然支持第三方页面的href跳转

    虽然说可以有API打开的增强方式,但是仍然需要支持href跳转,这在集成第三方页面时十分重要(将已经写好的第三方纯网页集成到容器中,作为某个子模块)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这类页面一般由a标签或href跳转直接打开,没有转场动画,但是需要webview容器保存访问历史记录,
    以避免多次跳转后一个后退就直接退出了整个模块
    

     

    CPU密集型任务、底层的优化要由原生完成

    当涉及到一些大量计算时,尽量避免直接在网页端完成,而是应该由原生提供API完成。

    譬如对一张图片进行图像处理(曝光、水印、压缩等等),如果直接由网页完成的话会发现非常卡,发热也严重,而原生则没有这么多的问题

    关于底层优化,其实整套混合开发框架中,底层容器的实现是核心部分

    容器是否健壮,优化的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应用的体验

    关于原生容器应该如何进行优化,后续会有专门的文章,这里不赘述,只是稍微提及一下:

    • 支持H5页面的离线访问(有线上版本和离线版本,通过本地路由表映射)

    • 离线资源动态更新(结合离线访问一起,比较复杂)

    • 资源缓存(如图片的缓存,脚本样式的缓存等)

    • 统一数据埋点采样等(手机应用使用数据)

    • ajax请求等等(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能用H5实现的就尽量不要用原生

    接下来就是在实际开发过程遵循的准则:

    • 能用H5实现的就尽量不要用原生

    乍看之下可能和上述的有矛盾,但其实又是合理的,在排除了一些不适合H5实现的页面,剩余的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业务页面, 这类页面基本可以毫无压力的采用H5。

    所以,这时候,第一想法都是采用H5完成(因为一套代码可以在至少三个平台运行-浏览器,Android,iOS), 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页面再去考虑原生实现(从开发效率上,维护代价上,更新方便上都比较麻烦)

    那些H5开发中遇到最多的页面

    最后,看下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页面吧(以实际遇到的N个项目的总结)

    • 列表页面(下拉刷新,加载更多)

    • 纯详情展示页面(标题,关键字,内容)

    • 九宫格首页

    • 图片轮播(时常结合列表和九宫格)

    • 标准的表单提交页面

    没错,80%都是上述这种可以算非常简单的页面。

    譬如封装过一个下拉刷新组件,基本别人基于这个组件来开发,列表的代码几乎是千篇一律。(当然了,剥离了业务逻辑而言)

     

    结束语

    时至今日,Hybrid模式已经过了它最火的时候,市面上也出现如weex,react-native等直接写原生组件的框架 但是,现在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仍然要属这种传统的Hybrid模式,它已经进入了稳定期(可以说,传统H5开发(泛概念)不被APP淘汰,这种模式很难被挤下舞台)

    posted @ 2020-06-05 16:58  前端一点红  阅读(59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 乐游资源网
  • 热爱资源网
  • 灵活用工代发薪平台
  • 企服知识
  • 355软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