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LD/FPGA/Verilog_Verilog中阻塞与非阻塞的区别
转自:http://blog.csdn.net/yangtalent1206/article/details/6430119
在Verilog中有两种类型的赋值语句:阻塞赋值语句(“=”)和非阻塞赋值语句(“<=”)。正确地使用这两种赋值语句对于Verilog的设计和仿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以例子说明阻塞和非阻塞赋值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几段代码及其对应的电路:
HDL源代码 | 对应的RTL电路 |
module Shifter1(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endmodule
|
▲ 大家可以看到Q1、Q2被优化掉了 |
module Shifter2(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endmodule
|
|
module Shifter3(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3 = Q2;
Q2 = Q1;
Q1 = D;
end
endmodule
|
|
module Shifter4(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endmodule
|
|
module Shifter5(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endmodule
|
|
module Shifter6(
Clk,
D,
Q3
);
input Clk;
input [7:0] D;
output [7:0] Q3;
reg [7:0] Q3, Q2, Q1;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endmodule
|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阻塞赋值语句中,赋值的次序非常重要,而在非阻塞赋值语句中,赋值的次序并不重要。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阻塞和非阻塞赋值的语义本质:
阻塞:在本语句中“右式计算”和“左式更新”完全完成之后,才开始执行下一条语句;
非阻塞:当前语句的执行不会阻塞下一语句的执行。
先看阻塞赋值的情况:
我们来看这段代码: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always语句块对Clk的上升沿敏感,当发生Clk 0~1的跳变时,执行该always语句。
在begin...end语句块中所有语句是顺序执行的,而且最关键的是,阻塞赋值是在本语句中“右式计算”和“左式更新”完全完成之后,才开始执行下一条语句的。
在本例中,D的值赋给Q1以后,再执行Q2 = Q1;同样在Q2的值更新以后,才执行Q3 = Q2。这样,最终的计算结果就是Q3 = D。
所有的语句执行完以后,该always语句等待Clk的上升沿,从而再一次触发begin...end语句。
接下来,再看看非阻塞赋值的情况。
所谓非阻塞赋值,顾名思义,就是指当前语句的执行不会阻塞下一语句的执行。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Q1 <= D;
Q2 <= Q1;
Q3 <= Q2;
end
首先执行Q1 <= D,产生一个更新事件,将D的当前值赋给Q1,但是这个赋值过程并没有立刻执行,而是在事件队列中处于等待状态。
然后执行Q2 <= Q1,同样产生一个更新事件,将Q1的当前值(注意上一语句中将D值赋给Q1的过程并没有完成,Q1还是旧值)赋给Q2,这个赋值事件也将在事件队列中处于等待状态。
再执行Q3 <= Q2,产生一个更新事件,将Q2的当前值赋给Q3,这个赋值事件也将在事件队列中等待执行。
这时always语句块执行完成,开始对下一个Clk上升沿敏感。
那么什么时候才执行那3个在事件队列中等待的事件呢?只有当当前仿真时间内的所有活跃事件和非活跃事件都执行完成后,才开始执行这些非阻塞赋值的更新事件。这样就相当于将D、Q1和Q2的值同时赋给了Q1、Q2和Q3。
注:
*仿真器首先按照仿真时间对事件进行排序,然后再在当前仿真时间里按照事件的优先级顺序进行排序。
*活跃事件是优先级最高的事件。在活跃事件之间,它们的执行顺序是随机的。阻塞赋值(=)、连续赋值(assign)以及非阻塞赋值的右式计算等都属于活跃事件。
下面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一步说明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的区别。
这里有一个数组:Data[0]、Data[1]、Data[2]和Data[3],它们都是4比特的数据。我们需要在它们当中找到一个最小的数据,同时将该数据的索引输出到LidMin中,这个算法有点类似于“冒泡排序”的过程,而且需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例如,如果这4个数据中Data[2]最小,那么LidMin的值则为2。
module Bubble_Up(
Rst_n,
Clk,
Data,
Lid_Min
);
input Rst_n;
input Clk;
input [5:0] Data [0:3];
output [1:0] Lid_Min;
reg [1:0] Lid_Min;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Lid_Min <= 2'd0;
end
else
begin
if (Data[0] <= Data[Lid_Min]) //"<="表示小于等于
begin
Lid_Min <= 2'd0; //"<="表示非阻塞赋值
end
if (Data[1]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1;
end
if (Data[2]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2;
end
if (Data[3]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3;
end
end
end
endmodule
我们的原意是首先将Lid_Min设置为一个初始值(任意值都可以),然后将Data[0]~Data[3]与Data[Lid_Min]进行比较,每比较一个数,就将较小的索引暂存在Lid_Min中,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比较。当4组数据比较完成之后,最小的数据索引就会保留在Lid_Min中。
我们在以上代码中使用了非阻塞赋值,结果发现,仿真波形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功能,如图所示,图中的Data[0]~Data[3]分别为11、3、10和12,Lid_Min的初始值为0。按道理来说,Lid_Min的计算结果应该为1,因为Data[1]最小,但仿真波形却为2。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
在时钟上升沿到来以后,且Rst_n信号无效时开始执行以下4个语句,假设这时候的Lid_Min是0,Data[0]~Data[3]分别为11、3、10和12:
if (Data[0] <= Data[Lid_Min]) //"<="表示小于等于
begin
Lid_Min <= 2'd0; //"<="表示非阻塞赋值
end
if (Data[1]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1;
end
if (Data[2]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2;
end
if (Data[3]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3;
end
第一句的if为真,因此执行Lid_Min <= 2’d0,而这时候,Lid_Min并没有立刻被赋值,而是调度到事件队列中等待执行,这是非阻塞赋值的特点。
第二句的if为真,因此执行Lid_Min <= 2’d1,这是Lid_Min也没有立刻被赋值为1,而是调度到事件队列中等待执行。当前的Lid_Min还是0,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同样,第三句的if也为真,因此执行Lid_Min <= 2’d2,将更新事件调度到事件队列中等待执行。当前的Lid_Min还是0。
而第四句的if为假,因此直接跳过Lid_Min <= 2’d3,这时跳出always语句,等待下一个时钟上升沿。
在以上的always语句执行完成以后,仿真时间没有前进。这时存在于事件队列中当前仿真时间上的3个被调度的非阻塞更新事件开始执行,它们分别将Lid_Min更新为0、1和2。
按照Verilog语言的规范,这3个更新事件属于同一仿真时间内的事件,它们之间的执行顺序随机,这就产生了不确定性。一般的仿真器在实现的时候是根据它们被调度的先后顺序执行的,事件队列就像一个存放事件的FIFO,它是分层事件队列的一部分,如图所示:
这3个事件在同一仿真时间被一一执行,而真正起作用的时最后一个更新事件,因此在仿真的时候得到的最终结果时Lid_Min为2。
然后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在每个if语句判断并执行完成以后,Lid_Min先暂存这个中间值,再进行下一次比较,也就是说在进行下一次比较之前,这个Lid_Min必须被更新,而这一点也正是阻塞赋值的特点,因此我们将代码作如下更改:
module Bubble_Up(
Rst_n,
Clk,
Data,
Lid_Min
);
input Rst_n;
input Clk;
input [5:0] Data [0:3];
output [1:0] Lid_Min;
reg [1:0] Lid_Min;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Lid_Min <= 2'd0;
end
else
begin
if (Data[0] <= Data[Lid_Min]) //"<="表示小于等于
begin
Lid_Min = 2'd0; //"="表示阻塞赋值
end
if (Data[1]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1;
end
if (Data[2]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2;
end
if (Data[3]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2'd3;
end
end
end
endmodule
其仿真波形如图所示:
在代码仿真过程中,第二句的if为真,执行Lid_Min = 2'd1,根据阻塞赋值的特点,Lid_Min被立刻赋值为1。在执行第三句if的时候,if (Data[2] <= Data[Lid_Min])为假,直接跳过Lid_Min = 2'd2不执行,同样也跳过Lid_Min = 2'd3不执行。Lid_Min被最终赋值为1,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另外,为了使代码看起来更简洁,我们使用for语句改写了代码:
module Bubble_Up(
Rst_n,
Clk,
Data,
Lid_Min
);
input Rst_n;
input Clk;
input [5:0] Data [0:3];
output [1:0] Lid_Min;
reg [1:0] Lid_Min;
integer i;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Lid_Min = 2'd0;
end
else
begin
for (i = 2'd0; i <= 2'd3; i = i + 2'd1)
begin
if (Data[i] <= Data[Lid_Min])
begin
Lid_Min = i;
end
end
end
end
endmodule
这种写法与前面展开的写法完全等效,功能完全一致。今后大家在读代码时发现带有for语句的电路功能比较难理解,可以将这些语句展开,增强代码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