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就是这么简单!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0rxgh.html

 

   共情,我想,如果你对孩子教育非常关心,都是应该知道的。可是,依然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呀,我做的怎么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其实,这还是大家没有 完全明白,过多的关注自己“行为”效果,有时候太不自然了。另外,大家也太期望“一招仙”了,我井中月说,大家有时是做的非常好的,只是没有坚持下来,结 果反而前功尽弃了。

  

  我们假设一下,你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会不会先批评教育,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是,孩子并不知错 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他们对你的“管教”并不服气,外在的压力可能暂时平息了孩子的脾气,但却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你的道理并没有让孩子 心服口服,他们不认为自己“错”了。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井中月看来,这是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加上你往往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所以,你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与感受。这就是我要说的“共情”。

  

  共情,也可以说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出口。有时候,孩 子跟你倾诉,他们只想要理解和认同,而并不是要你谋划策或是批评。所以,你要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 满足,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当你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缺乏共情,则你的孩子会感到失望和受到伤害,认为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同时,还会造成你对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孩子的自我了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共情,我井中月告诉你,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你要同时扮演三种角色:演员角色、观众角色、导演角色。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与孩子进行共情。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共情的。

  

  第一,如何做一个好演员?

  其核心是家长借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这也就是说,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来尝试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

  

  1、放弃自己的想法,进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关心别人。家长要不时的提醒自己,是否主观性很强、对孩子完全接纳、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这也是我们经常说 的换位思考,能从孩子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并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发孩子。想做好换位思考,我井中月说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假设你的孩子总是爱哭, 尽可能多角度寻找孩子“哭”背后的原因。

  

  2、共情时,你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

  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共情的时候,你可以使用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动作变化等等,也可 以适当使用拥抱、抚摸、亲吻孩子。这些非言语行为,有时候不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让孩子感知你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不会干扰孩子的持续表达。

  

  第二,如何做一个好观众?

  其核心是家长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孩子的体验与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能力,以及对他人观念的尊重。所以,当一个好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家长必须学会倾听

  要想理解别人,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你能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表达。对于这点,我已经有一篇文章重点说了,请参阅我井中月写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家长必须对孩子表达尊重

  你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同时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作所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在善意理解他们观点及行为的基础 上,不做评论或道德判断。评判最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敌意。想做到这点,我井中月介绍一个想方法,你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一个你 不喜欢的人做的一件事,找出5个以上你能认同这样做的理由。

  

  3、共情时应该适时适度

  你不宜在沟通中间随意插入共情,否则容易破坏孩子的情绪。同时,共情的程度应与孩子的问题程度相适应。过度,会让孩子感到你小题大做。不足,又 会让孩子觉得你理解不够。这些都是妨碍孩子进行“扮演”的,你也就不是一个好“观众”了。大家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孩子情绪的敏 感。

  

  4、培养自己非言语信息的观察敏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非言语信息,增 加对孩子的了解。比如有时候,你看见许多事情,而一些人眼里却没有活,除了真是“懒”以外,更大的原因是这些人缺乏对他人的敏感观察与利他习惯。

  

  第三,如何做一个好导演?

  其核心是家长运用沟通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孩子并取得反馈。同时,这也是你为了控制局面而做的努力。

  

  1、家长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当家长不太肯定自己是否达到了共情,可使用尝试、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孩子检验并做出修正,“听你的话,好像对……,是不是这样?”等等。当你说错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另外,你也别怕说错,只有你是努力去做,孩子能体会到的。

  

  2、家长应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与孩子共情时,家长要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我井中月提醒大家,有些家长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致同喜同悲,而完全 忘记了自己的“导演”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客观性。所以,你要体验孩子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是共情的真谛。

  

  3、共情不能变成说教

  许多家长在使用共情的时候,往往在“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然后就是说教了。实际上,当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前,你说的 基本无用。你这样下去,孩子的“戏”,差不多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如果我们上来就试图说服孩子,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导致孩子跟我们的争端和隔阂。

  

  4、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完全同意对方的立场。有时父母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甚至讨好孩子,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当孩 子明白这个“道理”时,他们会故意引发自己的“情绪”,来获得你的同情或物质“补偿”。许多时候,孩子只需要我们理解和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认同他们的 感受。

  

  最后,你不是只对孩子采用共情的,它对你身边的任何人都有作用。我井中月认为,共情不能改变事实,但能改变你的心情,心情变了,事实也有可能发 生变化。共情,教会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教会我们用更宽广的眼界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当你开始尝试,你就能看到那些平日里往往被你所忽略的内容。(作 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附: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言语。

  1、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 “你感觉……,因为……”

  ● “你感到……,因为……”

  

   2、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 “你想说的是……”

  ●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 “你的意思是……”

  

  3、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4、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5、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

  《拧孩子我问什么都闭嘴不答!》    《谁能教我怎么管那任性孩子

posted on 2016-09-06 17:44  youfeng  阅读(39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