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禅》之访问者模式
一、访问者模式的定义
访问者模式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式,其定义如下:
封装一些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可以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
角色职责
Visitor–抽象访问者
抽象类或者接口,声明访问者可以访问哪些元素,具体到程序中就是visit方法的参数定义哪些对象是可以被访问的。
ConcreteVisitor–具体访问者
它影响访问者访问到一个类中该怎么干,要做什么事情。
Element–抽象元素
接口或者抽象类,声明接受哪一类访问者访问,程序上是通过accept方法中的参数来定义的。
ConcreteElement–具体元素
实现accept方法,通常是visitor.visit(this),基本上都形成了一种模式。
ObjectStruture–结构对象
元素产生者,一般容纳在多个不同类、不同接口的容器,如List、Set、Map等,在项目中,一般很少抽象出这个角色。
换言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访问者模式:
我作为一个访客(Visitor)到朋友家(Visited Class)去拜访,朋友之间聊聊天、喝喝酒,再相互吹捧吹捧,炫耀炫耀,这都正常。聊天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他今年加官晋爵了,工资也涨了30%,准备再买套房子,那我就在心里盘算(Visitor-self-method),你这么有钱,我去年要借10万你都不借,我根据朋友的信息,执行了自己一个方法。
二、访问者模式的应用
1.访问者模式的优点
(1)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具体元素角色也就是Employee抽象类的两个子类负责数据的加载,而Visitor类则负责报表的展现,两个不同的职责非常明确地分离开来,各自演绎变化。
(2)优秀的扩展性
由于职责分开,继续增加对数据的操作是非常快捷的,例如,现在要增加一份给大老板的报表这份报表格式又有所不同,直接在Visitor中增加一个方法,传递数据后进行整理打印。
(3)灵活性非常高
例如,数据汇总。
2.访问者模式的缺点
(1)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
访问者要访问一个类就必然要求这个类公布一些方法和数据,也就是访问者关注了其他类的内部细节,这就是迪米特法则所不建议的。
(2)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具体元素角色的增加、删除、修改都是比较困难的,就上面那个例子,你想想,你要是想增加一个成员变量,如年龄age,Visitor就需要修改,如果Visitor是一个还好办,多个呢?业务逻辑再复杂点呢?
(3)违背了依赖倒置原则
访问者依赖的是具体元素,而不是抽象元素,这破坏了依赖倒置原则,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编程中,抛弃了对接口的依赖,而直接依赖实现类,扩展比较难。
3.访问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 一个对象结构包含很多类对象,它们有不同的接口,而你想对这些对象实施一些依赖于其具体类的操作,也就说是用迭代器模式已经不能胜任的场景。
-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并且不相关的操作,而你想避免让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
四、访问者模式的扩展
1.统计功能(汇总和报表)
2.多个访问者
3.双分派
五、最佳实践
访问者模式是一种集中规整模式,特别适用于大规模重构的项目,在这一个阶段需求已经非常清晰,原系统的功能点也已经明确,通过访问者模式可以很容易把一些功能进行梳理,达到最终目的–功能集中化,如一个统一的报表运算、UI展现等,我们还可以与其他模式混编建立一套自己的过滤器或者拦截器。
代码例子:
https://github.com/developers-youcong/DesignPatternPractice/tree/master/Vis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