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项目开发的启示:攒出来的经典武器之MEKO护卫舰

19425月,纳粹德国第6兵工厂总工程师海因里希。克尼坎普,首度向德国军工部门提出了一个“未来坦克发展计划”,意在通过对德国陆军所需的各式战斗车辆进行整理,重新打造一个零件高度通用化的,可以使生产、修理速度大大提高的新型坦克装甲车辆体系。19434月,此计划正式启动,并被命名为“E”计划,E计划最大进步就是将“攒”兵器思想正式引入-即通过开发一系列具有高度通用性能的坦克零件,来依次“攒”出一系列吨位、用途和性能均大相径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从某种意义上,E计划的总体思路已经远远超过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但是它所表现的标准化、通用化以及基于这两者的“攒”兵器研发思路,最终还是在德国军工人发扬广大,只是发挥领域从陆地转向了更为广袤的海洋。

 

上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三大造船厂结成战略联盟,联合组建了德国护卫舰集团(GFC),

共同进军护卫舰外销市场。从组建之日起,GFC便对自己将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是从地缘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德国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海洋国家,这个由著名的军国主义国家普鲁士演变而来的中欧强国,自诞生之日便以陆军强国的面目示人,至于海军,除了第二帝国时期,以非理性思维打造的所谓“公海舰队”之外,德国海军在历史和现实上都与强大无缘。在军舰研发上,虽然从一战开始便不乏佳作,但在战后恢复期后,德国的驱护舰研发多年来乏善可陈。而面对英国BAE这样的强劲对手,他们所能依凭的仅仅剩下德国制作业举世公认的高质量口碑!要想在日趋饱和的护卫舰外贸市场抢得一杯羹,就必须另辟蹊径!

 

精明的德国人最终选择了成本领先战略,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向用户提交性能不逊于竞争对手的军舰。至于如何降低造舰的时间和经费――美国人福特早在几十年前就给了答案,而德国军事工业则在二战期间以反面教材的形式验证福特理论的正确性――“标准化”。当然,20世纪70年代德国造舰工业的总体水平,已远非世纪之初的美国汽车工业所能比拟。而GFC所要建造的护卫舰的精密和复杂程度,也与福特T型汽车不可等量齐观,因此对“标准化”概念的解读自然也是大相径庭,反复雕琢后,一个由GFC独创的全新理念-“多任务组合”应运而生。

 

传统的舰艇研发,通常都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根据需求确定具体的性能指标;其次,性能指标确定后,根据指标确定舰体规模以及子系统,再按照这些需求和装备设计一个舰体平台,然后,进行舰体和各个子系统的详细设计;最后开工建设。可见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研发流程,任何一个步骤的启动都要以上一步的完成为基础,从拟定需求到首舰交付成军,往往需要510年的光阴。而且按照这种层进式的设计思想建造的舰艇只能安装专门的作战装备,一旦需要更新装备,就必须对舰体做重新的设计和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装成本高昂。即便是同一舰厂研发的吨位相同的军舰,因具体的性能指标不同,也会造成彼此之间通用性降低,进而提高了军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GFC的“多任务组合”理念,则对舰艇研发流程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在GFC的研发部门看来,一艘军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而是包括了舰体、动力、武备、电子设备在内的多个模块相互“攒”起来的一个任务组合。因此,可以将各个子系统模块的研发、选择和建造。与最基本的舰体平台的建设平行处理。这样,在建设舰体的同时,舰上配装的各个子系统就已经同步,甚至提前完成。当舰体完成后,再把各个子系统模块“攒”在一起,一艘军舰的建造工作便大功告成,这种建设方法时间大幅度缩短,并通过标准化思路的引入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正所谓知易行难,横亘在GFC面前的最大的一个拦路虎就是-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模块。

 

GFC首先用7年的时间来确定模块化基座的标准规格,此间他们广泛收集了各国现役水面舰体的舰体、武备、电子和动力系统的相关尺寸重量等信息,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估,并由此确定了安装各个子系统的尺寸规格,制定了标准的数据总线接口,与此同时,他们也确定功能模块的标准组成-首先,功能模块的范围涵盖舰载武器、电子系统、操作机台、电力系统等多个方面;其次,每个具体模块除主要功能单元外,还应同时包括配套的标准化数据接口、电气线路、数据电缆、导波管、冷却水、压缩空气等,舰炮、导弹等武器模块,还需要预留备用弹仓、通风装置、出入口和火控系统的安装空间。整个模块的各个功能单元,统一安装符合标准规格的框架、符合ISO尺寸的集装箱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模块单元,在功能模块和舰体的组合程序上-在舰体上提前预留好尺寸和模块尺寸对应的预置凹槽,安装时只需将模块置入凹槽并用特制螺栓固定即可-最标准的“攒”式建造法。

 

在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准备工作后,GFC在最初的“多任务组合”概念的基础上推出了“多用途标准护卫舰概念” (即德语Mehrzweek-fregattenkonzept,简称MEKO级),这是迄今为止,对“攒”兵器的最为系统也为最严谨的解读和实践指南。

 

与传统造舰法相比,由标准化模块“攒”出来的MEKO舰,在建设成本、日常维护和后续改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为葡萄牙建造的护卫舰,创造了仅用176天便完工下水的惊人记录。

 

在日常维护和改进方面,MEKO舰完全可以看成是在一个主要舰体模块上,“攒”上各个子系统功能模块的积木式组合,如果某个模块出现故障,可立刻将此折下,根据损坏情况加以整修或者整组换新,使得翻修保养作业大为简化。

 

由于采用“攒”式设计,这就意味着,可以方便地在同一舰体平台上通过安装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买主的需求。同时,MEKO这种“攒”式安装法,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系统相互兼容,以舰炮为例,从美国的127毫米炮、意大利速射炮、法国的100毫米炮,MEKO都来者不拒。

 

相对低廉的建造成本、极高的建设成本、快捷高效的使用维护和后续升级,给Meko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自第1MEKO型护卫舰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护卫舰家族,在国际海军武备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已有11个国家的海军订购了MEKO家族护卫舰,其中已有36艘在8个国家海军服役,另有6艘已下水,在建7艘,已订购15艘,计划订购31艘,总计达95艘。德国GFC由此缔造了国家护卫舰市场的MEKO神话!

 

看了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远比软件项目庞大、复杂的军舰可以“攒”出来,那么我们能不能借鉴一下,把软件也“攒”出来呢?

posted @ 2010-10-09 00:21  大道无痕  阅读(4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