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cade rcnn论文总结

1.bouding box regression总结:

  rcnn使用l2-loss

  首先明确l2-loss的计算规则:

               L=(f(P)G)2,∗代表x,y,w,h

                 整个loss : L=Lx+Ly+Lw+Lh

               也就是说,按照l2-loss的公式分别计算x,y,w,h的loss,然后把4个loss相加就得到总的bouding box regression的loss。这样的loss是直接预测bbox的

               绝对坐标与绝对长宽。

  改进1:

      问题:如果直接使用上面的l2-loss,loss的大小会收到图片的大小影响。

      解决方案:loss上进行规范化(normalization)处理。

           Lx=(fx(P)Gx)W)2,Ly=(fy(P)Gy)H)2Lw=(fw(P)Gw)W)2,Lh=(fh(P)Gh)H)2,其中, W,H分别为输入图片的宽与高

      这种改进没有被采纳

  改进2:

      rcnn直接使用的是下面这个公式,也使用了规范化,但除以的是proposal的wh,并且wh的loss用的log函数

     

      cascade论文说这个改进的目的是:“To encourage a regression invariant to scale and location”,也就是增加scale和location的不变性   

      位置不变性:delta_x = [(g_x + a) - (b_x + a)] / b_w。不管平移量a是多少,delta_x都是一样的

      尺寸不变性:delta_w = log((g_w * b) / (b_w * b))。不管图片缩放b是多少,delta_w都是一样的

      至于为什么用log,有个博客说是:是为了降低w,hw,h产生的loss的数量级, 让它在loss里占的比重小些。  这个解释还有待观察

  改进3:

      问题:当预测值与目标值相差很大时, 梯度容易爆炸, 因为梯度里包含了xt

      解决方案:smoothl1代替l2-loss,当差值太大时, 原先L2梯度里的x−t被替换成了±1, 这样就避免了梯度爆炸

  改进4:

      问题:由于bouding box regression经常只在proposal上做微小的改变,导致bouding box regression的loss比较小,所以bouding box regression的loss一般比classification

         的loss小很多。(整个loss是一个multi-task learning,也就是分类和回归)

      解决方案:标准化

           

          

                            

 

 

 

延伸问题:iou-loss与l2-loss,smoothl1的优缺点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5653315/article/details/54571681

 

2.性能上iou0.6大于iou0.5,但iou0.7却小于0.5,为什么?

0.7的iou生成的正样本的框的质量更高,应该性能更好,但ap值却在下降。原因在于,iou在0.5时,正样本大多集中在0.5到0.6之间,如果你阈值选在0.7,正样本数量大大减少,造成了过拟合。

3.iterative bbox多次做bouding box的回归,但每次回归都使用的iou0.5,没有考虑样本分布改变;integral loss是根据不同iou分别算loss,没有解决不同iou 正样本的数量不一样。cascade-rcnn与iterative bbox区别:1.每个stage进行了重采样   2.训练和测试的分布是一样的

因此cascade的好处是:1.不会出现过拟合。每一个stage都有足够的正样本

            2.每个stage用了更高的iou进行优化,proposal质量更高了

            3.高iou过滤了一些outliers

4.对比实验中的stat:就是为了解决分类loss大,bouding box regression loss小,将delta标准化的操作。

           cascade rcnn中的stat是每一次回归都要做一次标准化,应该是因为每一次回归生成的新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发生变化

5.对比实验1:

     

  越高iou,cascade-rcnn提升越明显,最常用的ap50的提升最小且提升性能有限

  延伸问题1: 为什么iou越低的检测性能会越低?

  延伸问题2:   怎么去解决?

      

  对比实验2:

      

    前提:这个实验是都用训练的时候用cascade rcnn,测试的时候在不同层测试和联合测试做对比。

    a.单独在stage1上测试,性能比baseline要好,这是cascade的方式带来的提升;单独在stage2上测试性能提升最大,单独stage3在ap70以下有略微下降,以上有略微上升

    b.在stage1、stage2上联合测试,ap70以下都获得了最好的结果,ap70以上会比stage3低一点;在stage1、stage2、stage3上联合测试,整体ap更高,ap70以上都有很大提升

    

    延伸问题1: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延伸问题2: cascade-rcnn如何做联合测试的?      

 

对比实验3:

     

      使用了iou,性能在提升;使用了stat性能也提升。同时使用iou和stat,总ap在上升,但是ap70以下的略微下降,ap80以上的提升,特别是ap90提升明显

      延伸问题:为什么在用iou的基础上加stat,70以下反而下降?

对比实验4:

      

      联合预测的时候,1-2联合提升最明显;1-3比1-2也有提升,主要在高质量框上,整体ap提升了;但是再多回归一次,整体ap有略微下降,ap90以下的都下降了,

      但是ap90上升了

      延伸问题:为什么多一个stage,性能还下降了?

 

 cascade如何训练?

第一个stage选512个roi,训练之后把这些roi全给第二个stage的proposal_info_2nd(这个里面调用decodebbox层,也就是对当前的框进一步精修给下一个stage),proposal_info_2nd中batchsize为-1,proposaltarget源码增加了batchsize为-1的情况,就是把所有的正负样本都考虑进来(实际上数量应该是小于512的),而不是原来默认的128.这个时候再跟gt进行assign,重新分配roi和gt给下一个stage.

 

在decodebox层里面,还会把精修后错误的roi去掉,比如x1大于x2;同时,也会把和gt iou超过0.95的去掉,就是觉得这个已经够精确,不用再精修了

  // screen out mal-boxes
  if (this->phase_ == TRAIN) {
    for (int i = 0; i < num; i++) {
      const int base_index = i*bbox_dim+4;
      if (bbox_pred_data[base_index] > bbox_pred_data[base_index+2] 
              || bbox_pred_data[base_index+1] > bbox_pred_data[base_index+3]) {
        valid_bbox_flags[i] = false;
      }
    }
  } 
  // screen out high IoU boxes, to remove redundant gt boxes
  if (bottom.size()==3 && this->phase_ == TRAIN) {
    const Dtype* match_gt_boxes = bottom[2]->cpu_data();
    const int gt_dim = bottom[2]->channels();
    const float gt_iou_thr = this->layer_param_.decode_bbox_param().gt_iou_thr();
    for (int i = 0; i < num; i++) {
      const float overlap = match_gt_boxes[i*gt_dim+gt_dim-1];
      if (overlap >= gt_iou_thr) {
        valid_bbox_flags[i] = false;
      }
    }
  }

cascade如何测试 ?

bouding box regression是直接从最后一个stage得到的结果,即bbox_pre_3rd。

 

score的预测是把当前stage的score和之前层的score平均。stage2是把stage1的score*0.5 + stage2的score*0.5,stage3是把stage1的score*0.333 + stage2的score*0.333 + stage3的score*0.333。具体做法是:比如stage2的预测,roi-pooling出来的特征分别用两个分支得到两个score,这两个分支就是两层fc,一个用stage1的fc的参数,一个用stage2的fc的参数,这样就分别得到了两个stage的score再求平均。

注意:test.prototxt里面有cls_prob、cls_prob_2nd_avg、cls_prob_3rd_avg 3个输出,cls_prob是1的结果,cls_prob_2nd_avg是1+2的结果,cls_prob_3rd_avg是1+2+3的结果,他这3个输出应该是为了考虑最终的实验比较,最终的实际输出应该还是cls_prob_3rd_avg。

总的来说,cls是3个stage求平均,bouding box regression是直接从stage3获得

 

 为什么从3个stage到4个stage,性能还下降了?

可能是overfitting造成的:1.如果以faster来说的话,每个stage会增加两个大的fc和两个小的fc,这个参数量很大;  2.cascade代码中,每次回归之前,会把前一个stage的roi与gt的iou大于0.9的消除掉,stage越往高走,roi的个数是越会下降的。   3.并且也会把一些负样本去掉,因为cascade中每个stage会把roi不正常的框去掉,回归可能导致负样本这样

还有一点,就是可能模型本身做regression,多次regression后,好多框其实已经修正的比较好了,再去修正可能就是扰动,不能让性能很好提升,甚至有可能反而下降。

主要是往后特征没办法更好了吧,加更多也没有收益,只要Inference设计好,下降倒不太会

Cascade rcnn 3 4 也没下降,只是轻微影响一点,是饱和了

posted @ 2018-09-28 00:44  有梦就要去实现他  阅读(78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