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ie

导航

Y+的一些讨论

一、关于 fluent计算时壁面函数法和网格的关系,还有一个小问题

    1:各位用 fluent的同仁和高手们,我想要比较好的使用 fluent软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理 论,在这里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在使用标准 k-eplison和一些其他的封闭模型时,对于近壁区的流动要使用壁面函数法求解。那么在划分网格时,是不是一定要把把第一个内节点布置在湍流充分发展的区域内呢?我们如果自动生成网格时,如果说第一个节点在壁面的粘性底层内,是不是对计算有一定的影响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 gambit中设置的 wall 壁面,怎么到 fluent设置为内部表面interior,好像在边界条件设置时没有这个边界呀。

   2:为什么要用壁面函数??就是因为,k-epsilon模型中,k boundary condition已知,在壁面上为零,而 epsilon boundary condition在壁面上为一未知的非零量,如此如何来解 两方程模型???所以,我们就需要壁面函数来确定至少第一内节点上的值,当然也包括壁面上的值。实际上就是把epsilon方程的 boundary condition放到了流体内部。至于壁面函数的应用范围,要看它是如何获得的,简单说,他们都是由于,靠近壁面,雷诺应力在粘性底层内基本消失,所以,navier-stokes变为可解,而求得。所以,凡是应用壁面函数求得的节点,都应设置在粘性底层(y+=5-8)或者至少为线性底层(y+>30?具体数值忘记了),当然你放得越低,精度越高,但是网格越小。我在 matlab内自己写的 code, y+=5-8内放 10层,fluent应该可以更高。放在 fully developed region是完全错误的。

    4:二楼的兄弟,谢谢!我的意思是壁面函数法和 k-epsilon混合使用,是不是它只计算壁面到第一个节点线之间的区域?如果是这样的话,划分网格是不是要计算这个距离呢?Y+个值是我们控制,还是 fluent在求解时自动计算呢?y+的临界值好像是 11.63,不过这个值 不是绝对的。

 

 

为什么要使用壁面函数呢?首先,在 CFD中应用湍流模型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壁面函数,在粘性支层中可以对 N-S方程直接求解。在粘性支层中,速度梯度很大,vorticity不为零,所以要直接求解,就必须在粘性支层中布置较多节点,一般要 10层以上,这就是一般的低 Re数湍流模型。当然这样将占用较多的计算资源。而在边界层中,是存在解析解的,如果

 

 在粘性支层内不求解三维 N-S方程,而用一维数学模型代替,将大大降低计算资源的使用,这就是壁面函数。一般高 Re数湍流模型都使用壁面函数。第一层网格节点布置在粘性支层之外。那么你如何判断你的边界层网格节点布置是否合适呢?这就要检查你的 y+y+就是第一层网格质心到壁面的无量纲距离,与速度、粘度、剪应力等等都有关系。对于 y+的值, 各个学者推荐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但一般在 30-60之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也有推荐 10-110甚至 200的。y+的值合理,意味着你的第一层边界网格布置比较合理,如果 y+不合理,就要调整你的边界层网格。

 

 

 二、关于 Y+的几点笔记

 y+普遍存在于湍流问题中,Y+是由 solver解出來的結果,网格划分时,底层网格一般布置到对数分布律成立的范围内,即 11.5~30<=y+<=200~400。在计算开始时,y+并不知道,这些值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加以调整。数值计算实践表明,y+对传热特性的影响比较大,往往存在一个合适的取值范围,在该范围内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符合较好。算每个模型都要先大概算一下,然后得到y+,然后再算第一层高度,重新画网格,貌似像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估算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专门计算器

   最好是使用 NASA Viscous Grid Space Calculator计算,网址为:

 

http://geolab.larc.nasa.gov/APPS/YPlus/

 

2

 

 

3,一些经验之谈

 

Laminar sublayer (y+ < 5)

 

Buffer region (5 < y+ < 30)

 

Turbulent region (y+ > 30)

 增强的壁面函数(Enhanced Wall Treatment)对于 y plus大于 30的有很好的作用,对于 5 30的也能求解,但对于 laminar底层,对求解非常敏感,特别是在高雷诺数的情况下。所以对于高雷诺数的湍流流动,可以先选择增强的壁面函数设置,然后计算完以后,通过 计算的 y plus对网格进行修改。

 

 湍流边界层分为内区和外区,而内区有分成:

 

粘性子层,粘性作用主导

 

过渡层,湍流作用和粘性作用相当

 

对数律层,湍流作用主导

外区:惯性力主导

 

 距离壁面最近节点定义了 y+的值,在他们之间应用壁面函数,一般应该使该节点位于粘性子层之外,即 y>=11.06好像,同时在湍流边界层内应该布置一定数量的网格节点,而 y+的上限由雷诺数判定,我觉得和湍流边界层的厚度有关,因为从经验上,对数律层只能到总的边界层厚度的20%。

    问题是:具体在生成网格时,如何来控制网格满足一定的 y+要求呢?

  对大空间的钝体绕流计算,合理的 y+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而据我所知,y+是结果算出来之后查看的,如果不是很关心剪切力,湍流边界层需要准确计算吗?一刚开始,壁面网格生成凭经验确定。计算后,根据流场查看 y+值是否满足事前的假定,不满足则需要修改网格,再计算、查看y+,如此继续下去。因而我感觉事先是无法准确确定网格

     y+是与速度相关的量,不仅仅取决于第一层网格的尺寸,因此必须进行实际运算才能知道。不过如果做的活多了,就会知道第一层网格该怎么取了!

 主要是计算后检验,需要反复几次。

 一般有 y+ 30 100左右,太密了,壁函数就作用不大了;过大,壁面处精度不够。对于

     粗糙壁面,yp一般为 4倍的粗糙度。30—100是壁面函数的敏感区,大于 100时必须要采用壁面函数修正,但是精度有较大影响,

    在小于 30时,可以不用壁面函数,目前一般的求解,尽量不要用壁面函数,为了求解精度的需要,取值小于 30,就可以了。

 

可以使用公式进行估计

 

近壁 y+估计值(经验公式) 4 2 2

 

近壁 y+实际值(计算结果) 38 16 15

    如果使用标准壁面函数,真如上面所说,过大和过小,都不好,一般为 30左右最好!

    如果使用低雷诺数模型,及 enhance wall functiony+需要是 1的量界!

    至于划分网格的过程,需要多次的反复

 

 

 

ANSYS 14 FLUENT用户教程中二维翼型的例子

The values of Y+ are dependent on the resolution of the mesh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of the flow, and are defined only in wall-adjacent cells. The value of Y+in the wall-adjacent cells dictates how wall shear stress is calculated.When you use the Spalart-Allmaras model, you should check that Y+ of the wall-adjacent cells is either very small (on the order of Y+), or approximately 30 or greater. Otherwise, you shouldmodify your mesh.

The equation for Y+ is

    

 

 

 

Where Y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wall to the cell center, μ is the molecular viscosity,ρis the density of the air, and  τis the wall shear stress.

Figure 5.11 (p. 254)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a few small regions (notably at the shock and the trailing edge), Y+ >30and for much of these regions it does not drop significantly below 30. Therefore, you can conclude that the near-wall mesh resolution is acceptable.

Figure 5.11 XY Plot of y+ Distribution

 

 

 

 

 

 

 

 

 

 

 

 

 

 

 

 

二维管流教程

 

 

 

 

 

 

 

 

 

 

 

 

 

 

 

 

 

 

 

 

 

 

 

 

 

 

 

 

 

 

 

 

 

 

 

 

 

 

 

3

 
 

posted on 2014-02-27 14:43  kelie  阅读(121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