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磁盘分区

查看分区情况命令:fdisk -l
如果有多个硬盘号,可以加上硬盘号,如 fdisk -l /dev/sda
给一个硬盘分区命令:fdisk /dev/sda 注意,这里面跟着的参数必须是硬盘而不是分区,像这样的命令就是错误的:fdisk /dev/sda1
[root@www ~]# fdisk [-l]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
-l :输出后面接的装置所有的 partition 内容。若仅有 fdisk -l 时,
则系统将会把整个系统内能够搜寻到的装置的 partition 均列出来。

范例:找出你系统中的根目录所在磁盘,并查阅该硬盘内的相关信息
[root@www ~]# df / <==注意:重点在找出磁盘文件名而已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920624 3823168 5585388 41% /

[root@www ~]# fdisk /dev/hdc <==仔细看,不要加上数字喔!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5005.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
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

Command (m for help): <==等待你的输入!

由于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因此每部主机的磁盘数量也不相同。所以你可以先使用 df 这个命令找出可用磁盘文件名, 然后再用 fdisk 来查阅。在你进入 fdisk 这支程序的工作画面后,如果您的硬盘太大的话(通常指磁柱数量多于 1024 以上),就会出现如上信息。这个信息仅是在告知你,因为某些旧版的软件与操作系统并无法支持大于 1024 磁柱 (cylinter) 后的扇区使用,不过我们新版的 Linux 是没问题啦!底下继续来看看 fdisk 内如何操作相关动作吧!

Command (m for help): m <== 输入 m 后,就会看到底下这些命令介绍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个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个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显示分割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储存离开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刚刚的动作写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老实说,使用 fdisk 这支程序是完全不需要背命令的!如同上面的表格中,你只要按下 m 就能够看到所有的动作! 比较重要的动作在上面已经用底线画出来了,你可以参考看看。其中比较不一样的是『q 与 w』这两个玩意儿! 不管你进行了什么动作,只要离开 fdisk 时按下『q』,那么所有的动作『都不会生效!』相反的, 按下『w』就是动作生效的意思。所以,你可以随便玩 fdisk ,只要离开时按下的是『q』即可。 ^_^! 好了,先来看看分割表信息吧!

Command (m for help): p <== 这里可以输出目前磁盘的状态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这个磁盘的文件名与容量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磁头、扇区与磁柱大小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每个磁柱的大小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
/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
/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 装置文件名 启动区否 开始磁柱 结束磁柱 1K大小容量 磁盘分区槽内的系统

Command (m for help): q
# 想要不储存离开吗?按下 q 就对了!不要随便按 w 啊!
使用『 p 』可以列出目前这颗磁盘的分割表信息,这个信息的上半部在显示整体磁盘的状态。 以鸟哥这颗磁盘为例,这个磁盘共有 41.1GB 左右的容量,共有 5005 个磁柱,每个磁柱透过 255 个磁头在管理读写, 每个磁头管理 63 个扇区,而每个扇区的大小均为 512bytes ,因此每个磁柱为『 255*63*512 = 16065*512 = 8225280bytes 』。

下半部的分割表信息主要在列出每个分割槽的个别信息项目。每个项目的意义为:

Device:装置文件名,依据不同的磁盘接口/分割槽位置而变。
Boot:是否为启动引导块?通常 Windows 系统的 C 需要这块!
Start, End:这个分割槽在哪个磁柱号码之间,可以决定此分割槽的大小;
Blocks:就是以 1K 为单位的容量。如上所示,/dev/hdc1 大小为104391K = 102MB
ID, System:代表这个分割槽内的文件系统应该是啥!不过这个项目只是一个提示而已, 不见得真的代表此分割槽内的文件系统喔!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几件事情:

整部磁盘还可以进行额外的分割,因为最大磁柱为 5005 ,但只使用到 2052 号而已;
/dev/hdc5 是由 /dev/hdc4 分割出来的,因为 /dev/hdc4 为 Extended,且 /dev/hdc5 磁柱号码在 /dev/hdc4 之内;
fdisk 还可以直接秀出系统内的所有 partition 喔!举例来说,鸟哥刚刚插入一个 U盘 磁盘到这部 Linux 系统中, 那该如何观察 (1)这个磁盘的代号与 (2)这个磁盘的分割槽呢?

范例:查阅目前系统内的所有 partition 有哪些?
[root@www ~]# fdisk -l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
/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
/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isk /dev/sda: 8313 MB, 8313110528 bytes
59 heads, 58 sectors/track, 47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3422 * 512 = 1752064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1 4745 8118260 b W95 FAT32
由上表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我有两颗磁盘,磁盘文件名为『/dev/hdc 与 /dev/sda』,/dev/hdc 已经在上面谈过了, 至于 /dev/sda 则有 8GB 左右的容量,且全部的磁柱都已经分割给 /dev/sda1 ,该文件系统应该为 Windows 的 FAT 文件系统。这样很容易查阅到分割方面的信息吧!

这个 fdisk 只有 root 才能运行,此外,请注意, 使用的『装置文件名』请不要加上数字,因为 partition 是针对『整个硬盘装置』而不是某个 partition 呢!所以运行『 fdisk /dev/hdc1 』 就会发生错误啦!要使用 fdisk /dev/hdc 才对!那么我们知道可以利用 fdisk 来查阅硬盘的 partition 信息外,底下再来说一说进入 fdisk 之后的几个常做的工作!

删除磁盘分区槽
如果你是按照鸟哥建议的方式去安装你的 CentOS ,那么你的磁盘应该会预留一块容量来做练习的。 实际练习新增硬盘之前,我们先来玩一玩恐怖的删除好了~如果想要测试一下如何将你的 /dev/hdc 全部的分割槽删除,应该怎么做?

fdisk /dev/hdc :先进入 fdisk 画面;
p :先看一下分割槽的信息,假设要杀掉 /dev/hdc1;
d :这个时候会要你选择一个 partition ,就选 1 啰!
w (or) q :按 w 可储存到磁盘数据表中,并离开 fdisk ;当然啰, 如果你反悔了,呵呵,直接按下 q 就可以取消刚刚的删除动作了!
# 练习一: 先进入 fdisk 的画面当中去!
[root@www ~]# fdisk /dev/hdc

# 练习二: 先看看整个分割表的情况是如何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
/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
/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 练习三: 按下 d 给他删除吧!
Command (m for help): d
Partition number (1-5): 4

Command (m for help): d
Partition number (1-4): 3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 因为 /dev/hdc5 是由 /dev/hdc4 所衍生出来的逻辑分割槽,因此 /dev/hdc4 被删除,
# /dev/hdc5 就自动不见了!最终就会剩下两个分割槽而已喔!

Command (m for help): q
# 鸟哥这里仅是做一个练习而已,所以,按下 q 就能够离开啰~

练习新增磁盘分区槽
新增磁盘分区槽有好多种情况,因为新增 Primary / Extended / Logical 的显示结果都不太相同。 底下我们先将 /dev/hdc 全部删除成为干净未分割的磁盘,然后依序新增给大家瞧瞧!

# 练习一: 进入 fdisk 的分割软件画面中,并删除所有分割槽:
[root@www ~]# fdisk /dev/hdc
Command (m for help): d
Partition number (1-5): 4

Command (m for help): d
Partition number (1-4): 3

Command (m for help): d
Partition number (1-4): 2

Command (m for help): d
Selected partition 1
# 由于最后仅剩下一个 partition ,因此系统主动选取这个 partition 删除去!

# 练习二: 开始新增,我们先新增一个 Primary 的分割槽,且指定为 4 号看看!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因为是全新磁盘,因此只会问extended/primary而已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选择 Primary 分割槽
Partition number (1-4): 4 <==配置为 4 号!
First cylinder (1-5005, default 1): <==直接按下[enter]按键决定!
Using default value 1 <==启始磁柱就选用默认值!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5005, default 5005): +512M
# 这个地方有趣了!我们知道 partition 是由 n1 到 n2 的磁柱号码 (cylinder),
# 但磁柱的大小每颗磁盘都不相同,这个时候可以填入 +512M 来让系统自动帮我们找出
# 『最接近 512M 的那个 cylinder 号码』!因为不可能刚好等于 512MBytes 啦!
# 如上所示:这个地方输入的方式有两种:
# 1) 直接输入磁柱的号码,你得要自己计算磁柱/分割槽的大小才行;
# 2) 用 +XXM 来输入分割槽的大小,让系统自己捉磁柱的号码。
# +与M是必须要有的,XX为数字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
# 注意!只有 4 号! 1 ~ 3 保留下来了!
# 练习三: 继续新增一个,这次我们新增 Extended 的分割槽好了!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选择的是 Extended 喔!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64-5005, default 6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64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64-5005, default 5005):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5005
# 还记得我们在第三章的磁盘分区表曾经谈到过的,扩展分配最好能够包含所有
# 未分割的区间;所以在这个练习中,我们将所有未配置的磁柱都给了这个分割槽喔!
# 所以在开始/结束磁柱的位置上,按下两个[enter]用默认值即可!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64 5005 39696615 5 Extended
/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
# 如上所示,所有的磁柱都在 /dev/hdc1 里面啰!
# 练习四: 这次我们随便新增一个 2GB 的分割槽看看!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因为已有 extended ,所以出现 logical 分割槽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偷偷玩一下,能否新增主要分割槽
Partition number (1-4): 2
No free sectors available <==肯定不行!因为没有多余的磁柱可供配置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p primary partition (1-4)
l <==乖乖使用逻辑分割槽吧!
First cylinder (64-5005, default 6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64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64-5005, default 5005): +2048M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64 5005 39696615 5 Extended
/dev/hdc4 1 63 506016 83 Linux
/dev/hdc5 64 313 2008093+ 83 Linux
# 这样就新增了 2GB 的分割槽,且由于是 logical ,所以由 5 号开始!
Command (m for help): q
# 鸟哥这里仅是做一个练习而已,所以,按下 q 就能够离开啰~
上面的练习非常重要!您得要自行练习一下比较好!注意,不要按下 w 喔!会让你的系统损毁的! 由上面的一连串练习中,最重要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创建分割槽的形式( primary/extended/logical )以及分割槽的大小了!一般来说创建分割槽的形式会有底下的数种状况:

1-4 号尚有剩余,且系统未有 extended:
此时会出现让你挑选 Primary / Extended 的项目,且你可以指定 1~4 号间的号码;

1-4 号尚有剩余,且系统有 extended:
此时会出现让你挑选 Primary / Logical 的项目;若选择 p 则你还需要指定 1~4 号间的号码; 若选择 l(L的小写) 则不需要配置号码,因为系统会自动指定逻辑分割槽的文件名号码;

1-4 没有剩余,且系统有 extended:
此时不会让你挑选分割槽类型,直接会进入 logical 的分割槽形式。

例题:
请依照你的系统情况,创建一个大约 1GB 左右的分割槽,并显示该分割槽的相关信息:
答:
鸟哥的磁盘为 /dev/hdc ,尚有剩余磁柱号码,因此可以这样做:
[root@www ~]# fdisk /dev/hdc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cylinder (2053-5005, default 2053):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2053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2053-5005, default 5005): +2048M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
/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
/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
/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hdc6 2053 2302 2008093+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WARNING: Re-reading the partition table failed with error 16: Device or
resource busy.
The kernel still uses the old table.
The new table will be used at the next reboot.
Syncing disks. <==见鬼了!竟然需要 reboot 才能够生效!我可不要重新启动!

[root@www ~]# partprobe <==强制让核心重新捉一次 partition table
在这个实作题中,请务必要按下『 w 』这个动作!因为我们实际上确实要创建这个分割槽嘛! 但请仔细看一下最后的警告信息,因为我们的磁盘无法卸除(因为含有根目录),所以核心无法重新取得分割表信息, 因此此时系统会要求我们重新启动(reboot)以升级核心的分割表信息才行。

注意事项:
另外在实作过程中请特别注意,因为 SATA 硬盘最多能够支持到 15 号的分割槽, IDE 则可以支持到 63 号。 但目前大家常见的系统都是 SATA 磁盘,因此在练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你的分割槽超过 15 号! 否则即使你还有剩余的磁柱容量,但还是会无法继续进行分割的喔!

另外需要特别留意的是,fdisk 没有办法处理大于 2TB 以上的磁盘分区槽!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虽然 Ext3 文件系统已经支持达到 16TB 以上的磁盘,但是分割命令却无法支持。 时至今日(2009)所有的硬件价格大跌,硬盘也已经出到单颗 1TB 之谱,若加上磁盘阵列 (RAID) , 高于 2TB 的磁盘系统应该会很常见!此时你就得使用 parted 这个命令了!

磁盘格式化
分割完毕后自然就是要进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啰!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简单,那就是『make filesystem, mkfs』 这个命令啦!这个命令其实是个综合的命令,他会去呼叫正确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工具软件! 不啰唆,让我们来瞧瞧吧!


mkfs
[root@www ~]# mkfs [-t 文件系统格式] 装置文件名
选项与参数:
-t :可以接文件系统格式,例如 ext3, ext2, vfat 等(系统有支持才会生效)

范例一:请将上个小节当中所制作出来的 /dev/hdc6 格式化为 ext3 文件系统
[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6
mk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label= <==这里指的是分割槽的名称(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block 的大小配置为 4K
Fragment size=4096 (log=2)
251392 inodes, 502023 blocks <==由此配置决定的inode/block数量
25101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15899392
16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1571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有日志记录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 这样就创建起来我们所需要的 Ext3 文件系统了!简单明了!

[root@www ~]# mkfs[tab][tab]
mkfs mkfs.cram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msdos mkfs.vfat
# 按下两个[tab],会发现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如上所示!可以格式化 vfat 喔!
mkfs 其实是个综合命令而已,事实上如同上表所示,当我们使用『 mkfs -t ext3 ...』时, 系统会去呼叫 mkfs.ext3 这个命令来进行格式化的动作啦!若如同上表所展现的结果, 那么鸟哥这个系统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工具有『cramfs, ext2, ext3, msdoc, vfat』等, 而最常用的应该是 ext3, vfat 两种啦! vfat 可以用在 Windows/Linux 共享的 U盘 闪盘啰。

例题:
将刚刚的 /dev/hdc6 格式化为 Windows 可读的 vfat 格式吧!
答:
mkfs -t vfat /dev/hdc6
在格式化为 Ext3 的范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结果里面含有非常多的信息,由于我们没有详细指定文件系统的细部项目, 因此系统会使用默认值来进行格式化。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为:文件系统的标头(Label)、Block的大小以及 inode 的数量。 如果你要指定这些东西,就得要了解一下 Ext2/Ext3 的公用程序,亦即 mke2fs 这个命令啰!


mke2fs
[root@www ~]# mke2fs [-b block大小] [-i block大小] [-L 标头] [-cj] 装置
选项与参数:
-b :可以配置每个 block 的大小,目前支持 1024, 2048, 4096 bytes 三种;
-i :多少容量给予一个 inode 呢?
-c :检查磁盘错误,仅下达一次 -c 时,会进行快速读取测试;
如果下达两次 -c -c 的话,会测试读写(read-write),会很慢~
-L :后面可以接标头名称 (Label),这个 label 是有用的喔!e2label命令介绍会谈到~
-j :本来 mke2fs 是 EXT2 ,加上 -j 后,会主动加入 journal 而成为 EXT3。
mke2fs 是一个很详细但是很麻烦的命令!因为里面的细部配置太多了!现在我们进行如下的假设:

这个文件系统的标头配置为:vbird_logical
我的 block 指定为 2048 大小;
每 8192 bytes 分配一个 inode ;
建置为 journal 的 Ext3 文件系统。
开始格式化 /dev/hdc6 结果会变成如下所示:

[root@www ~]# mke2fs -j -L "vbird_logical" -b 2048 -i 8192 /dev/hdc6
mk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label=vbird_logica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2048 (log=1)
Fragment size=2048 (log=1)
251968 inodes, 1004046 blocks
50202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37919488
62 block groups
16384 blocks per group, 16384 fragments per group
4064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16384, 49152, 81920, 114688, 147456, 409600, 442368, 802816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16384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 比较看看,跟上面的范例用默认值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啊?
其实 mke2fs 所使用的各项选项/参数也可以用在『 mkfs -t ext3 ... 』后面,因为最终使用的公用程序是相同的啦! 特别要注意的是 -b, -i 及 -j 这几个选项,尤其是 -j 这个选项,当没有指定 -j 的时候, mke2fs 使用 ext2 为格式化文件格式,若加入 -j 时,则格式化为 ext3 这个 Journaling 的 filesystem 呦!

老实说,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的话,使用『 mkfs -t ext3....』不但容易记忆,而且就非常好用啰!

小标题的图示磁盘检验: fsck, badblocks
由于系统在运行时谁也说不准啥时硬件或者是电源会有问题,所以『死机』可能是难免的情况(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现在我们知道文件系统运行时会有硬盘与内存数据异步的状况发生,因此莫名其妙的死机非常可能导致文件系统的错乱。 问题来啦,如果文件系统真的发生错乱的话,那该如何是好?就...挽救啊!此时那个好用的 filesystem check, fsck 就得拿来仔细瞧瞧啰。


fsck
[root@www ~]# fsck [-t 文件系统] [-ACay]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
-t :如同 mkfs 一样,fsck 也是个综合软件而已!因此我们同样需要指定文件系统。
不过由于现今的 Linux 太聪明了,他会自动的透过 superblock 去分辨文件系统,
因此通常可以不需要这个选项的啰!请看后续的范例说明。
-A :依据 /etc/fstab 的内容,将需要的装置扫瞄一次。/etc/fstab 于下一小节说明,
通常启动过程中就会运行此一命令了。
-a :自动修复检查到的有问题的扇区,所以你不用一直按 y 啰!
-y :与 -a 类似,但是某些 filesystem 仅支持 -y 这个参数!
-C :可以在检验的过程当中,使用一个直方图来显示目前的进度!

EXT2/EXT3 的额外选项功能:(e2fsck 这支命令所提供)
-f :强制检查!一般来说,如果 fsck 没有发现任何 unclean 的旗标,不会主动进入
细部检查的,如果您想要强制 fsck 进入细部检查,就得加上 -f 旗标啰!
-D :针对文件系统下的目录进行优化配置。

范例一:强制的将前面我们创建的 /dev/hdc6 这个装置给他检验一下!
[root@www ~]# fsck -C -f -t ext3 /dev/hdc6
fsck 1.39 (29-May-2006)
e2fsck 1.39 (29-May-2006)
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
Pass 2: Checking directory structure
Pass 3: Checking directory connectivity
Pass 4: Checking reference counts
Pass 5: Checking group summary information
vbird_logical: 11/251968 files (9.1% non-contiguous), 36926/1004046 blocks
# 如果没有加上 -f 的选项,则由于这个文件系统不曾出现问题,
# 检查的经过非常快速!若加上 -f 强制检查,才会一项一项的显示过程。

范例二:系统有多少文件系统支持的 fsck 软件?
[root@www ~]# fsck[tab][tab]
fsck fsck.cramfs fsck.ext2 fsck.ext3 fsck.msdos fsck.vfat
这是用来检查与修正文件系统错误的命令。注意:通常只有身为 root 且你的文件系统有问题的时候才使用这个命令,否则在正常状况下使用此一命令, 可能会造成对系统的危害!通常使用这个命令的场合都是在系统出现极大的问题,导致你在 Linux 启动的时候得进入单人单机模式下进行维护的行为时,才必须使用此一命令!

另外,如果你怀疑刚刚格式化成功的硬盘有问题的时后,也可以使用 fsck 来检查一硬盘呦!其实就有点像是 Windows 的 scandisk 啦!此外,由于 fsck 在扫瞄硬盘的时候,可能会造成部分 filesystem 的损坏,所以『运行 fsck 时, 被检查的 partition 务必不可挂载到系统上!亦即是需要在卸除的状态喔!』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第六章的目录配置中我们提过, ext2/ext3 文件系统的最顶层(就是挂载点那个目录底下)会存在一个『lost+found』的目录吧! 该目录就是在当你使用 fsck 检查文件系统后,若出现问题时,有问题的数据会被放置到这个目录中喔! 所以理论上这个目录不应该会有任何数据,若系统自动产生数据在里面,那...你就得特别注意你的文件系统啰!

另外,我们的系统实际运行的 fsck 命令,其实是呼叫 e2fsck 这个软件啦!可以 man e2fsck 找到更多的选项辅助喔!


badblocks
[root@www ~]# badblocks -[svw]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
-s :在屏幕上列出进度
-v :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进度
-w :使用写入的方式来测试,建议不要使用此一参数,尤其是待检查的装置已有文件时!

[root@www ~]# badblocks -sv /dev/hdc6
Checking blocks 0 to 2008093
Checking for bad blocks (read-only test): done
Pass completed, 0 bad blocks found.
刚刚谈到的 fsck 是用来检验文件系统是否出错,至于 badblocks 则是用来检查硬盘或软盘扇区有没有坏轨的命令! 由于这个命令其实可以透过『 mke2fs -c 装置文件名 』在进行格式化的时候处理磁盘表面的读取测试, 因此目前大多不使用这个命令啰!

posted @ 2016-02-24 20:52  YiYezc  阅读(39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