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andBehavior.CloseConnection的作用,先看一下面的代码:
SqlDataReader sqlread = sqlcom.ExecuteReader(CommandBehavior.CloseConnection);//这里设置了SqlDataReader的CommandBehavior为CloseConnection
return sqlread;
说明:当 DataReader 处于使用中时,关联的 DbConnection 正忙于为 DataReader 服务。当处于此状态时,除了关闭 Connection 外,不能对其执行其他任何操作。除非调用 DataReader 的 Close 方法,否则会一直处于此状态。如果创建了 DataReader 并将 CommandBehavior 设置为 CloseConnection,则关闭 DataReader 会自动关闭此连接。
----------sqlDataReader是长连接的,如果要使用它是不能股关闭的,如果使用的过多建议使用DataSet,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不需要占用那么多的连接。
SqlDataReader是顺序读取数据的,它的好处是对数据的Select操作的时候效率比较高吧。不过如果是作为绑定数据源的话不建议使用,最好可以将数据读取到其他的ICollection类型的变量中。
-----------
DataReader和DataSet最大的区别在于,DataReader使用时始终占用SqlConnection(俗称:非断开式连接),在线操作数据库时,任何对SqlConnection的操作都会引发DataReader的异常。因为DataReader每次只在内存中加载一条数据,所以占用的内存是很小的。由于DataReader的特殊性和高性能,所以DataReader是只进的,你读了第一条后就不能再去读取第一条了。
DataSet则是将数据一次性加载在内存中,抛弃数据库连接(俗称:断开式连接)。读取完毕即放弃数据库连接,因为DataSet将数据全部加载在内存中,所以比较消耗内存。但是确比DataReader要灵活,可以动态的添加行,列,数据,对数据库进行回传,更新操作等。
第二种解释
使用DataReader与DataSet都可以从数据源读取数据。DataReader本身是通过IDbCommand.ExecuteReader()方法进行构建的;而DataSet则是通过DbDataAdapter.Fill()方法进行填充。此外,两者的工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DataReader的执行过程不能脱离数据库连接,也就是在DataReader读取数据的时候不能够使用IDbConnection.Close()方法关闭数据库连接;而在使用DataSet获取数据时,可以断开数据库的连接,因为此时DbDataAdapter已经负责将数据获取到应用服务器中了。
由于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在开发数据库相关程序时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在使用DataReader获取数据后,应该主动地关闭数据库连接,否则可能出现数据库连接池溢出的异常。
第三种解释
可以使用DataReader类的对象或DataSet类的对象从数据库读取数据,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1. DataReader是数据管理提供者类,而DataSet是一般性数据类。
2. DataSet获取数据需要通过桥梁DataAdapter的填充,由于DataReader本身就是管理提供者,它可以通过Command的ExecuteReader()方法就可以获取数据。
3. DataReader是在线处理,当连接关闭后就不能读取数据;DataSet可以离线处理数据,它是把数据从数据库拷贝到本地存储,在关闭连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DataSet中处理数据,甚至可以在本地存储的表格中增加限制。
4. DataReader只能正向读取数据,但不能修改数据;DataSet可以按任何顺序读行,可以按灵活的方式搜索、排序和过滤这些行,甚至可以改变这些行,然后将这些改变同步到数据库中。
5. 从DataReader读取数据的速度快于DataSet。
6. 由于DataSet是离线处理,所以当在事务处理中要锁定数据库时,不可以使用DataSet。因为当DataSet被填充以后,会自动断开与数据库的连接,此时不可能再对数据库进行锁定。
可以看出,在通常情况下,DataSet与 DataReader可能可以相互代替,当有特定要求时却需要仔细分析,到底使用哪种方式更合适。
DataReader与DataSet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在线处理,另一个是离线处理。在线时,得到的是数据库当前的真实数据,但总是在线的话,增加了网络的通讯负担。离线后数据拷贝在本地,可以减轻网络负担,程序处理数据更加方便,若离线时间过长,看到的数据就不一定是真实的数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