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s Blog

记录 积累 学习 成长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这大概是指一部《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而言的。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可以说这正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舌战群儒”一回,从诸葛亮巧妙借助《铜雀台赋》这篇文章,实现了他联吴抗曹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胜利来看,知识对于事业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铜雀台赋》何以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孔明篡改原文中的“二桥”为“二乔”,说是曹操发兵江东乃是为了取得“二乔”以娱晚年。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孔明智慧地用此激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决策终于定下了。  

   其实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之冬,赤壁战后的第三年。赤壁之战时,铜雀台尚未建立,这是小说家罗贯中的虚构移植,然而这并不影响其艺术的真实。后人杜牧为此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人们几乎把它当成历史来看待,当然是小说家的艺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与其说是诸葛亮的智慧,不如说是作家罗贯中的智慧。  

   而《三国演义》之精彩和别开生面,正是运用了无数智谋与奸诈等悬念来组成伟大的成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才子书”。  

   罗贯中之才是大家公认的,但“才”从何而来?搞文学的人常常强调要有“艺术细胞”,也即是说艺术天赋。但世上绝没有仅靠天赋而不付出努力产生出的伟大作品。我们从整个《三国演义》许多精彩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每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因此写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常有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点缀其间,这是厚积薄发的赐予,同时也说明他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大胆巧妙地运用这些史料,给予创造性地剪裁,这是他艺术上的成功不朽之处。  

   知识是一切艺术创造者血肉和灵魂的细胞。这种细胞越多,艺术的创造便越精美。艺术的世界也犹如大海一样,需要百川汇集,方能成其壮美。  

   《三国演义》是百读不厌的,它给人以创作的启迪。文学是不厌奸诈的,这与伦理不同,奸诈对文学是一种精彩、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魅力;更是一种手法,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历史文学作品中,是不能与“虚假”的故事作艺术较量的。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正史与野史,后者永远拥有众多的读者,这并非仅仅因它通俗,而是因为小说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内涵。这种艺术的、审美的、使之感人的境界恰好是正史所没有的。 
posted on 2010-06-15 22:17  Robin99  阅读(5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