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关注我公众号“从零开始的it转行生”

java的高并发IO原理,阻塞BIO同步非阻塞NIO,异步非阻塞AIO

原文地址:

IO读写的基础原理
大家知道,用户程序进行IO的读写,依赖于底层的IO读写,基本上会用到底层的read&write两大系统调用。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IO读写的系统调用的名称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基本功能是一样的。
这里涉及一个基础的知识:read系统调用,并不是直接从物理设备把数据读取到内存中;write系统调用,也不是直接把数据写入到物理设备。上层应用无论是调用操作系统的read,还是调用操作系统的write,都会涉及缓冲区。

具体来说,调用操作系统的read,是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进程缓冲区;而write系统调用,是把数据从进程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

也就是说,上层程序的IO操作,实际上不是物理设备级别的读写,而是缓存的复制。read&write两大系统调用,都不负责数据在内核缓冲区和物理设备(如磁盘)之间的交换,这项底层的读写交换,是由操作系统内核来完成的。

在用户程序中,无论是Socket的IO、还是文件IO操作,都属于上层应用的开发,它们的输入和输出的处理,在编程的流程上,都是一致的。

一、内核缓冲区与进程缓冲区
为什么设置那么多的缓冲区,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缓冲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频繁地与设备之间的物理交换。

大家都知道,外部设备的直接读写,涉及操作系统的中断。发生系统中断时,需要保存之前的进程数据和状态等信息,而结束中断之后,还需要恢复之前的进程数据和状态等信息。

为了减少这种底层系统的时间损耗、性能损耗,于是出现了内存缓冲区。

有了内存缓冲区,上层应用使用read系统调用时,仅仅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上层应用的缓冲区(进程缓冲区);上层应用使用write系统调用时,仅仅把数据从进程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中。

底层操作会对内核缓冲区进行监控,等待缓冲区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进行IO设备的中断处理,集中执行物理设备的实际IO操作,这种机制提升了系统的性能。至于什么时候中断(读中断、写中断),由操作系统的内核来决定,用户程序则不需要关心。

从数量上来说,在Linux系统中,操作系统内核只有一个内核缓冲区。而每个用户程序(进程),有自己独立的缓冲区,叫作进程缓冲区。所以,用户程序的IO读写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进行实际的IO操作,而是在进程缓冲区和内核缓冲区之间直接进行数据的交换。

二、****详解典型的系统调用流程**
前面讲到,用户程序所使用的系统调用read&write,它们不等价于数据在内核缓冲区和磁盘之间的交换。read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进程缓冲区,write把数据从进程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具体的流程,如图所示。
image
系统调用read&write的流程这里以read系统调用为例,先看下一个完整输入流程的两个阶段:

等待数据准备好。

从内核向进程复制数据。

如果是read一个socket(套接字),那么以上两个阶段的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第一个阶段,等待数据从网络中到达网卡。当所等待的分组到达时,它被复制到内核中的某个缓冲区。这个工作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用户程序无感知。

第二个阶段,就是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应用进程缓冲区。

再具体一点,如果是在Java服务器端,完成一次socket请求和响应,完整的流程如下:

客户端请求:Linux通过网卡读取客户端的请求数据,将数据读取到内核缓冲区。

获取请求数据:Java服务器通过read系统调用,从Linux内核缓冲区读取数据,再送入Java进程缓冲区。

服务器端业务处理:Java服务器在自己的用户空间中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服务器端返回数据:Java服务器完成处理后,构建好的响应数据,将这些数据从用户缓冲区写入内核缓冲区。这里用到的是write系统调用。

发送给客户端:Linux内核通过网络IO,将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网卡,网卡通过底层的通信协议,会将数据发送给目标客户端。

四种主要的IO模型
服务器端编程,经常需要构造高性能的网络应用,需要选用高性能的IO模型,这也是通关大厂面试必备的知识

常见的IO模型有四种:

1、同步阻塞IO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的阻塞与非阻塞:
阻塞IO,指的是需要内核IO操作彻底完成后,才返回到用户空间执行用户的操作。阻塞指的是用户空间程序的执行状态。传统的IO模型都是同步阻塞IO。在Java中,默认创建的socket都是阻塞的。

其次,解释一下同步与异步:
同步IO,是一种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IO发起方式。同步IO是指用户空间的线程是主动发起IO请求的一方,内核空间是被动接受方。异步IO则反过来,是指系统内核是主动发起IO请求的一方,用户空间的线程是被动接受方。

2、同步非阻塞IO
非阻塞IO,指的是用户空间的程序不需要等待内核IO操作彻底完成,可以立即返回用户空间执行用户的操作,即处于非阻塞的状态,与此同时内核会立即返回给用户一个状态值。

简单来说:阻塞是指用户空间(调用线程)一直在等待,而不能干别的事情;非阻塞是指用户空间(调用线程)拿到内核返回的状态值就返回自己的空间,IO操作可以干就干,不可以干,就去干别的事情。
非阻塞IO要求socket被设置为NONBLOCK。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NIO(同步非阻塞IO)模型,并非Java的NIO库。

3、IO多路复用
即经典的Reactor反应器设计模式,有时也称为异步阻塞IO,Java中的Selector选择器和Linux中的epoll都是这种模型。

4、异步IO
异步IO,指的是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调用方式反过来。用户空间的线程变成被动接受者,而内核空间成了主动调用者。这有点类似于Java中比较典型的回调模式,用户空间的线程向内核空间注册了各种IO事件的回调函数,由内核去主动调用。

一、同步阻塞IO
在Java应用程序进程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ocket连接的IO操作都是同步阻塞IO。在阻塞式IO模型中,Java应用程序从IO系统调用开始,直到系统调用返回,在这段时间内,Java进程是阻塞的。返回成功后,应用进程开始处理用户空间的缓存区数据。同步阻塞IO的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image
举个例子,在Java中发起一个socket的read读操作的系统调用,流程大致如下:
(1)从Java启动IO读的read系统调用开始,用户线程就进入阻塞状态。(2)当系统内核收到read系统调用,就开始准备数据。一开始,数据可能还没有到达内核缓冲区(例如,还没有收到一个完整的socket数据包),这个时候内核就要等待。(3)内核一直等到完整的数据到达,就会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用户空间的内存),然后内核返回结果(例如返回复制到用户缓冲区中的字节数)。(4)直到内核返回后,用户线程才会解除阻塞的状态,重新运行起来。总之,阻塞IO的特点是:在内核进行IO执行的两个阶段,用户线程都被阻塞了。阻塞IO的优点是:应用的程序开发非常简单;在阻塞等待数据期间,用户线程挂起。在阻塞期间,用户线程基本不会占用CPU资源。阻塞IO的缺点是:一般情况下,会为每个连接配备一个独立的线程;反过来说,就是一个线程维护一个连接的IO操作。在并发量小的情况下,这样做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在高并发的应用场景下,需要大量的线程来维护大量的网络连接,内存、线程切换开销会非常巨大。因此,基本上阻塞IO模型在高并发应用场景下是不可用的。

二、同步非阻塞NIO
socket连接默认是阻塞模式,在Linux系统下,可以通过设置将socket变成为非阻塞的模式。使用非阻塞模式的IO读写,叫作同步非阻塞IO,简称为NIO模式。在NIO模型中,应用程序一旦开始IO系统调用,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在内核缓冲区中没有数据的情况下,系统调用会立即返回,返回一个调用失败的信息。(2)在内核缓冲区中有数据的情况下,是阻塞的,直到数据从内核缓冲复制到用户进程缓冲。复制完成后,系统调用返回成功,应用进程开始处理用户空间的缓存数据。同步非堵塞IO流程:
image
举个例子,发起一个非阻塞socket的read读操作的系统调用,流程如下:(1)在内核数据没有准备好的阶段,用户线程发起IO请求时,立即返回。所以,为了读取到最终的数据,用户线程需要不断地发起IO系统调用。(2)内核数据到达后,用户线程发起系统调用,用户线程阻塞。内核开始复制数据,它会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用户空间的内存),然后内核返回结果(例如返回复制到的用户缓冲区的字节数)。(3)用户线程读到数据后,才会解除阻塞状态,重新运行起来。也就是说,用户进程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保证最终真正读到数据,而后继续执行。同步非阻塞IO的特点:应用程序的线程需要不断地进行IO系统调用,轮询数据是否已经准备好,如果没有准备好,就继续轮询,直到完成IO系统调用为止。同步非阻塞IO的优点:每次发起的IO系统调用,在内核等待数据过程中可以立即返回。用户线程不会阻塞,实时性较好。同步非阻塞IO的缺点:不断地轮询内核,这将占用大量的CPU时间,效率低下。总体来说,在高并发应用场景下,同步非阻塞IO也是不可用的。一般Web服务器不使用这种IO模型。这种IO模型一般很少直接使用,而是在其他IO模型中使用非阻塞IO这一特性。在Java的实际开发中,也不会涉及这种IO模型。这里说明一下,同步非阻塞IO,可以简称为NIO,但是,它不是Java中的NIO,虽然它们的英文缩写一样,希望大家不要混淆。Java的NIO,对应的不是四种基础IO模型中的NIO模型,而是另外的一种模型,叫做IO多路复用模型。

三、IO多路复用模型
如何避免同步非阻塞IO模型中轮询等待的问题呢?这就是IO多路复用模型。在IO多路复用模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系统调用,查询IO的就绪状态。在Linux系统中,对应的系统调用为select/epoll系统调用。通过该系统调用,一个进程可以监视多个文件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内核缓冲区可读/可写),内核能够将就绪的状态返回给应用程序。随后,应用程序根据就绪的状态,进行相应的IO系统调用。目前支持IO多路复用的系统调用,有select、epoll等等。select系统调用,几乎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上都有支持,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epoll是在Linux 2.6内核中提出的,是select系统调用的Linux增强版本。在IO多路复用模型中通过select/epoll系统调用,单个应用程序的线程,可以不断地轮询成百上千的socket连接,当某个或者某些socket网络连接有IO就绪的状态,就返回对应的可以执行的读写操作。举个例子来说明IO多路复用模型的流程。发起一个多路复用IO的read读操作的系统调用,流程如下:(1)选择器注册。在这种模式中,首先,将需要read操作的目标socket网络连接,提前注册到select/epoll选择器中,Java中对应的选择器类是Selector类。然后,才可以开启整个IO多路复用模型的轮询流程。(2)就绪状态的轮询。通过选择器的查询方法,查询注册过的所有socket连接的就绪状态。通过查询的系统调用,内核会返回一个就绪的socket列表。当任何一个注册过的socket中的数据准备好了,内核缓冲区有数据(就绪)了,内核就将该socket加入到就绪的列表中。当用户进程调用了select查询方法,那么整个线程会被阻塞掉。(3)用户线程获得了就绪状态的列表后,根据其中的socket连接,发起read系统调用,用户线程阻塞。内核开始复制数据,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4)复制完成后,内核返回结果,用户线程才会解除阻塞的状态,用户线程读取到了数据,继续执行。IO多路复用模型的流程。如图所示:
image
IO多路复用模型的特点:IO多路复用模型的IO涉及两种系统调用,另一种是select/epoll(就绪查询),一种是IO操作。IO多路复用模型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上,即操作系统的内核必须能够提供多路分离的系统调用select/epoll。和NIO模型相似,多路复用IO也需要轮询。负责select/epoll状态查询调用的线程,需要不断地进行select/epoll轮询,查找出达到IO操作就绪的socket连接。IO多路复用模型与同步非阻塞IO模型是有密切关系的。对于注册在选择器上的每一个可以查询的socket连接,一般都设置成为同步非阻塞模型。仅是这一点,对于用户程序而言是无感知的。IO多路复用模型的优点:与一个线程维护一个连接的阻塞IO模式相比,使用select/epoll的最大优势在于,一个选择器查询线程可以同时处理成千上万个连接。系统不必创建大量的线程,也不必维护这些线程,从而大大减小了系统的开销。Java语言的NIO技术,使用的就是IO多路复用模型。在Linux系统上,使用的是epoll系统调用。IO多路复用模型的缺点:本质上,select/epoll系统调用是阻塞式的,属于同步IO。都需要在读写事件就绪后,由系统调用本身负责进行读写,也就是说这个读写过程是阻塞的。如何彻底地解除线程的阻塞,就必须使用异步IO模型。

四、异步IO模型(Asynchronous IO)
异步IO模型。AIO的基本流程是:用户线程通过系统调用,向内核注册某个IO操作。内核在整个IO操作(包括数据准备、数据复制)完成后,通知用户程序,用户执行后续的业务操作。在异步IO模型中,在整个内核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包括内核将数据从网络物理设备(网卡)读取到内核缓冲区、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复制到用户缓冲区,用户程序都不需要阻塞。异步IO模型的流程,如图所示:
image
举个例子。发起一个异步IO的read读操作的系统调用,流程如下:(1)当用户线程发起了read系统调用,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他的事,用户线程不阻塞。(2)内核就开始了IO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数据。等到数据准备好了,内核就会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用户空间的内存)。(3)内核会给用户线程发送一个信号,或者回调用户线程注册的回调接口,告诉用户线程read操作完成了。(4)用户线程读取用户缓冲区的数据,完成后续的业务操作。异步IO模型的特点:在内核等待数据和复制数据的两个阶段,用户线程都不是阻塞的。用户线程需要接收内核的IO操作完成的事件,或者用户线程需要注册一个IO操作完成的回调函数。正因为如此,异步IO有的时候也被称为信号驱动IO。异步IO异步模型的缺点:应用程序仅需要进行事件的注册与接收,其余的工作都留给了操作系统,也就是说,需要底层内核提供支持。理论上来说,异步IO是真正的异步输入输出,它的吞吐量高于IO多路复用模型的吞吐量。就目前而言,Windows系统下通过IOCP实现了真正的异步IO。而在Linux系统下,异步IO模型在2.6版本才引入,目前并不完善,其底层实现仍使用epoll,与IO多路复用相同,因此在性能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大多数的高并发服务器端的程序,一般都是基于Linux系统的。因而,目前这类高并发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大多采用IO多路复用模型。大名鼎鼎的Netty框架,使用的就是IO多路复用模型,而不是异步IO模型。

posted @ 2020-09-30 14:53  大佬健  阅读(4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欢迎大家关注我公众号“从零开始的it转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