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景基础知识一

最近正在做一个控制数码相机的项目,从中也学了些摄影的基础知识,记录下


照片的形成 - 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和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Posted by Alex Tam on 12/24/08 • Categorized as 攝影知識

200607192012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張照片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照片就是「讓底片嚗光,紀錄那一刻的光線」,所以有人說攝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麼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人,甚麼東西是必須要認識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鐵三角: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 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Photos from dpreview.com):


iso80

ISO 80


iso100

ISO 100


iso200

ISO 200


iso400

ISO 400


iso1600

ISO 1600


iso3200

ISO 3200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了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裏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結論

那麼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記錄10個單位的光線,那麼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1. 用每秒吸1個單位的感光器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10秒 (1 x 1 x 10 = 10)
  2. 用每秒吸2個單位的感光器 和 2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2.5秒 (2 x 2 x 2.5 = 10)
  3. 用每秒吸100個單位的感光器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0.1秒 (100 x 1 x 0.1 = 10)

從以上可見要吸收10個單位的光線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而我們要因應情況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組合會有甚麼不同的結果請參考另文)。記得之前說過ISO值的選擇嗎? 看過此例子便應該知道例子1的訊噪會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了(因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光線)。

posted @ 2009-04-16 21:14  yellowyu  阅读(2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