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模块会导入几次?猴子补丁为什么可以实现?
一共三个文件
a.py内容是
print('被导入')
x = 1
b.py内容是
import a
a.x = 2
c.py内容是
import a
import b
print(a.x)
现在运行c文件,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大部分python人员都猜不对,结果是
在c文件里面不管是先导入a还是先导入b,
1、可以发现a模块被两个地方导入了,但是只打印一次 “被导入”。
2、打印x的结果都是2。
不光是自己的文件如此,导入库文件也是一样。所以这就是猴子补丁能实现的原因。
2、再多想一下,为什么要面向对象了,不面向对象,直接模块加全局变量,会造成多个地方全局变量互相干扰。有了类,类天然就是多实例,类的所有实例就像是无数个全局变量互不干扰的复制模块。
2.1不用面向对象也可以实现多实例,原来是狗写成全局变量了,需要改成从函数return一只狗,然后有个吃翔的函数,把这个return出来的狗传给这个函数,所以形式是
eat(dog,sheet)
2.2用面向对象,那么就不是狗模块了,有个狗类,狗吃翔变成了
dog = Dog()
dog.eat(sheeet)
那么多个狗就实例化多次,每个狗 吃了多少翔 体重变化了多少,都是完全独立的。
2.1的面向过程模拟多实例,需要在类外传入和保存很多狗的属性和状态,多个函数使用同一个类型的传参,很频繁,不是很容易看懂,例如a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和b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代表同一个东西比如狗的名字,有的人在a函数写dog_name,在b
函数写name,真的不容易看出来他们的关联。如果是面向对象,那是很直观的,a方法和b方法都是引用self.name。
扯远了从模块导入机制 到了猴子补丁 面向过程 面向对象了。
3、把b文件改成这样,name运行c会得到什么呢。
import a
from a import x
x = 2
由第三个例子可见,猴子补丁可不是乱打,地方打错了,就不会生效。主要是要找到你常用那个模块的什么函数或者类,patch与那个引用同一个模块的模块。打补丁时候一定要搞清楚from xx import yy和import xx.yy的区别,区别相当大。
反对极端面向过程编程思维方式,喜欢面向对象和设计模式的解读,喜欢对比极端面向过程编程和oop编程消耗代码代码行数的区别和原因。致力于使用oop和36种设计模式写出最高可复用的框架级代码和使用最少的代码行数完成任务,致力于使用oop和设计模式来使部分代码减少90%行,使绝大部分py文件最低减少50%-80%行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