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

1、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首先,系统分析员对需求文档进行分析;

然后是需求建模;

最后是需求评审。

2、面向对象分析要建立三个主要模型:用例模型、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

       建立用例模型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为了获取用户需求常常用场景和用例描述用户需求。一个场景是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一系列交互,描述了一个系统实例,而一个用例是一类场景的抽象。

       用户和分析人员、开发人员在用例图、活动图、类图、场景描述和系统原型的基础上仔细确认需求。建立用例模型的步骤如下:确定系统的执行者;确定用例;确定用例模型;用例模型说明。

       建立对象模型

       内部结构用类图表示,执行流程用动态模型表示。

(1)    补充用例说明;

(2)    识别分析类;

(3)    描述类的职责;

(4)    建立分析类之间的关系;

(5)    描述每个类的属性。

3、系统分析通常是从一个需求文档(陈述)和用户一系列的讨论开始的。

4、在面向对象分析时,在需求文档(陈述)中的名词可作为潜在(候选)的类和对象,形容词可作为线索来确定属性,动词可作为潜在的服务(操作)。关联关系在需求陈述中,使用描述性动词或动词词组。

5、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关联。

6、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对象和类是两种不同的语法成分。前者是后者的实例,后者是前者的定义模板。

7、系统的需求包括4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8、对象具有很强的表达和描述能力。

9、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

10、类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一般-特殊结构关系和整体-部分结构关系。

11、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动态行为。

12、对象具有封装性,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组合。

13、类属性的定义是描述类的所有对象的共同特征的一个数据项,对于任何对象实例,它的属性值都是相同的。

14、属性的命名原则基本上和类的命名相同。

15、对象的每一种状态,可以通过对象的一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值来表达。

16、分析对象的状态并画出状态转换图的目的是更准确的认识对象的行为。

17、面向对象分析阶段建立的三个模型中,核心的模型是对象模型。

18、面向对象技术特别强调的是对象的数据结构。

19、应该在建立动态模型和用例模型之后,确定对象类中应有的服务。

20、开发人员使用顺序图可以将用例的行为分配到所识别的分析类中。

21、在考察系统的一些涉及时序和改变的状况时,要用动态模型来表示。动态模型着重于系统的控制逻辑,它包括两个图:一个是顺序图,另一个是状态图。

22、属性的表示方法,是在实体的中部填写每个属性的名字。

23、常用动词或动词词组来表示关联。

24、在确定类时,所有名词是候选的类。

25、在确定属性时,所有修饰性名词词组是候选的属性。

26、一个面向对象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过它的成分对象和对象的关系确定。

27、面向对象技术中,对象是类的实例。对象有三种成分:标识、属性和服务。28、在数据流程图中,数据流必须通过加工。

29、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

30、面向对象方法中,常用状态图、交互图和活动图构建系统的动态模型。

                                                                                                    

 

posted on 2017-03-23 17:04  ycyoes  阅读(190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

欢迎访问个人博客: http://www.ycyo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