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boost是个准确率很高的集成学习框架,在很多比赛中成绩优异。

 

大多数的集成学习都使用决策树作为基分类器,主要是因为本身要训练多个分类器,而决策树速度很快,总体时间相对较少。

 

决策树

在讲xgboost之前,先描述一下决策树,后面要用到这些符号

决策树是把输入x映射到一个叶节点中,这个过程我们记为q(x)

叶节点总数记为T,每个叶节点有个标签(分类)或者预测值(回归)w,即W=[w1,w2,...wT]

那么决策过程就是 f(x)=W[q(x)],记为wq(x)

 

决策树的复杂度

决策树很容易过拟合,过拟合是因为树太深,模型过于复杂,限制过拟合主要是避免树太深,可以限制叶节点的个数不能太多,也可以限制叶节点中样本数不能太少,当然还有很多方法,

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树的复杂度,可以用叶节点的个数T和叶节点的标签w来衡量,标签w可以理解为节点中样本较多,取平均会比较平滑,类似于 batch,

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衡量

 

xgboost通俗理解

本文以xgboost回归为例进行讲解

单个决策树很难保障准确率,假设单个决策树预测为y’,真实值为y,于是产生了一个误差y-y',

xgboost针对这个误差又建立了一棵决策树,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弥补这个误差,新的决策树又会产生一个误差,那么继续建立一棵决策树,如此迭代下去,这就是xgboost的大致过程。

 

这个过程好比我们写代码,先大致写个框架,运行一下,看看哪不对,改一下,再运行一下,看看哪不对,再改一下,如此迭代,直至完全正确。

注意我们写代码时很少一下从头写到尾,因为这样很不方便调试,如果错误太多,还不如重新写,

对应到决策树就是树太深,过拟合,可能需要重新训练,所以xgboost每一棵树不能太深,这个例子不太合适,只是帮助理解

 

假设决策树的预测为y',真实值为y,我们把误差记为 l(y, y'),为了约束决策树的复杂度,xgboost加上了正则项,我们用 Ω(f) 来表示,f代表决策树

xgboost需要建立多棵决策树,假设y'初始值为0,即瞎猜,没有任何预测时为0,那么整个过程如下

i表示样本,t表示第几棵树,yt表示前t棵树的预测值,ft(x)表示新建的第t棵树的预测值,

最终的预测值就是

k表示决策树的个数。

 

建树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树?

普通的决策树是利用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或者基尼系数来建树,那么xgboost建树的指标是什么呢?

 

树的损失函数

 之前说决策树有个损失函数

n表示样本数

根据经验,我们需要使得损失函数最小,这就是建树的原则。

 

那么怎么最小化损失函数呢?正常我们都会有个线性变换、激活函数,这里是一棵树,怎么办呢? 可能一时半会真想不到,先把公式变换一下吧

这个 constant 就是前t-1棵树的复杂度,Ω (ft)是第t棵树的复杂度。

 

假设l损失为均方差,上式变为

这里重新回忆一下,xgboost是一棵树一棵树的建立,也就是说在建立第t棵树时,第t-1棵树的预测值是已知的,也就是上式中 y, yt-1是已知的,故其运算值是常数,所以上式是这样的

 

注意xgboost有个特点就是允许自定义损失函数,那么如果我们定义的损失函数不是均方差,那是不是得重新研究一下算法呢? 是的,确实要重新研究,但是xgboost为了避免这种麻烦,采用了损失函数的二阶近似

二阶Taylor展开

这里简单介绍下

泰勒级数:把非线性函数f(x)=0在x0处展开成泰勒级数,注意x0是个已知数

然后取前3项作为近似值。

 

损失函数 l(y,yt-1+ft(x)) 是关于 yt-1+ ft(x) 的方程,yt-1+ ft(x)对应为泰勒展开中的x,yt-1是常数,对应为泰勒展开中的x0

所以损失函数 l(y,yt-1+ft(x)) 二阶近似为

注意这里是对  l(y,yt-1+ft(x))  的展开。

这里需要理解下gi,hi是什么东西?貌似不是很清楚。

我们以均方差为例来看下

可以看到gi和hi就是损失函数对 预测值 的一阶导和二阶导,

而且gi和hi可以并行计算,并且是根据上一棵树来计算的,也就是在新建树时,他们是已知值。

 

树损失函数展开为

去掉常数项

 

树模型 正则化 Ω(ft)

前面说到决策树的复杂度,假如用决策树的叶节点数T和叶节点的预测值w来对树进行正则化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其正则化的方式,合理即可,

T尽量少,w尽量平滑,所以

γ λ 是惩罚系数,需要自己定义,γ 越大,表示数结构越简单,其对较多叶节点的树(整棵树的叶节点)惩罚越大,λ 同理。

这种正则方式被作者证明效果很好。

树损失函数变形

 ft(x)=wq(x)

故树损失函数变为

这样的式子真的没法处理,需要进一步变换

先看这张图

可以看到T个叶节点中包含了所有样本,也就是说遍历叶节点可以获取所有样本,且同一个叶节点中样本的预测值即wq(x)相同,

那么上式可以转化为

 Ij表示第j个叶节点

注意,对于一棵确定的树,G H 都是确定的,λ也是确定的,所有上式是一个关于w的二次函数,方程的解是 -b/2a,解带入方程就是二次曲线的最小值

如果能使损失最小,那就是最好的树。

obj 可以理解为树的错误率,错误率越小越好。w就是预测值。

这就对应了信息增益等指标,就是分裂的评价指标,选择obj最小的属性进行分裂。

 

 大致如图所示

 

这里稍微总结一下:

xgboost在上一棵树的基础上,新建一棵树,这棵树根据上一棵树的一阶导和二阶导确定最优的分裂方式。

 

建树

回忆一下传统的决策树如何建立,以id3为例,先根据一定的原则逐个按属性分裂,然后计算分裂前后的信息增益,选择增益最大的属性进行分裂。

xgboost貌似也是这个逻辑,因为没有其他好办法。

逐个按属性进行分裂,计算分裂前后的的损失(错误率),相减,取损失为正/负的,看谁减谁。

 

 在分的属性中选择绝对值最大的,这里理解就好,语言表述会有些绕。

 

分裂节点

那按属性怎么分裂?方法几乎无限多,枚举肯定不现实。

回忆一下传统id3决策树,属性分裂有离散和连续之分,离散按属性值划分,连续只能二划分,排序,每两个值之间取个数(如均值)进行划分,

xgboost的属性是离散还是连续呢? 理论上也是都可以,不过回归应该是连续的。

 

xgboost在分裂时会防止过拟合,所以它尽可能的会减少叶节点的数量,也就是每次只进行2分裂,所以xgboost回归对应的基决策树是cart决策树。

实际分裂也大致等同于cart决策树,每次分裂都会计算损失

 

精确搜索法

 怎么理解呢?大致思路等同于连续值处理

 

 

但是当样本太大时,这种方法也会很慢,于是作者提出了一种加速方法

近似搜索法

思路大致同精确搜索,只是在确定分裂点时,不是逐个探索,而是在对特征进行排序后,找出几个区间,作为分裂点

如先观察特征的分布情况,划分区间,再分裂。

 

具体作者又提出了一些选择

全局近似:即在训练前就确定分裂点,后面每棵树都用这些分裂点,这样提出候选分裂点的次数少,而每棵树探索的分裂点多,因为这种方法往往要多设一些分裂点,不然到后面就分不开了

局部近似:即每次建树时重新确定分裂点,这种方法每次尝试的少,对层数较深的树比较合适

 

作者做过如下尝试

桶的个数等于 1 / eps, 可以看出:

  • 全局切分点的个数够多的时候,和Exact greedy算法性能相当。
  • 局部切分点个数不需要那么多,因为每一次分裂都重新进行了选择。

======================== xgboost 进阶 ========================

步长

xgboost也可以加入步长,这也是防止过拟合的好方法

yt=yt-1+ηft(x)

η通常取0.1

yt-yt-1是残差,ηft(x)可以理解为在梯度上的学习,逼近目标值

 

双随机

xgboost还借鉴了随机森林的双随机处理方式,进一步防止过拟合,并加速训练和预测过程

 

xgboost实例

上文以回归为例进行原理描述,这里以分类为例进行实例解析

 

数据集

15个样本,2个特征

模型描述:基决策树深度max_depth为3,共2棵树num_boost_round=2,学习率eta=0.1,正则参数γ=0,λ=1,某损失函数(这不是重点,因为参考文献这里做的好像不对,所以我没有用它的)

可以假设

损失函数一阶导 gi=yi,pred-y

损失函数二阶导 hi=yi,pred*(1-yi,pred)

 

建第一棵树

因为在分裂过程中要计算每个节点的G H,而G H 就是节点中样本的g h 的和,故先把每个样本的g h求出来。

g h 是上一棵树的预测结果,这里是第一棵树,没有之前的预测结果,所以需要初始化一个结果,这里是01分类,我们初始化全部为0.5,当然其他也行

注意这里我们假设0.5是经过分类激活函数sigmoid后的值,是个概率值,因为经过sigmoid的值才能直接和真实标签作差,这点很重要,后面会用到,当然你也可以假设0.5是不经过sigmoid的值,这里理解就好,往后面看会理解的

根据一阶导二阶导公式计算出所有样本的g h,如下图

比如计算ID=1的样本y=0, g=0.5,0=0.5,h=0.5*(1-0.5)=0.25

 

下面开始分裂,目标是看看按哪个属性进行分裂增益最大

建造第一层

遍历属性,首先是第一个属性

第一个属性值排序 [1,2,3,6,7,8,9,10] 共8个值,

以1为阈值分裂,小于1为一边,不小于1为另一边,左边为空,右边为全部,gain=0

以2为阈值分裂,小于2为一边,不小于2为另一边,左边为[1,4],右边为[2,3,5,6,7,8...15],GL=0,HL=0.5,GR=-1.5,HR=3.25,gain=0.05572

其余类似,最终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到最大增益为0.615,对应分裂点为x<10

同样步骤处理第二个特征,得到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到最大增益为0.2186,对应分裂点x<0

明显特征1的增益大于特征2的增益,所以按特征1进行分裂。

建造第二层

左子节点样本为[1,2,3,4,5,6,7,8,9,10,11,12,14,15]

右子节点样本为[13]

右边只有1个节点,不可再分,那么该节点的预测值为

即 w=-0.4

左子节点按照第一层的方法划分,得到如下两个表

按特征2进行分裂,分裂点为x<2

第一棵树建造完毕

这里解释下第一层右子节点预测值为-0.04,但是上面计算出来是-0.4呀,这里相当于直接乘上了学习率0.1,后面树累加的时候就不用乘了

注意这里叶子节点上的值是没有经过sigmoid的值

 

建第二棵树

第二棵树的构造方法与第一棵树完全相同,只是第一棵树的基础值为初始化设定的,而第二棵树的基础值为第一棵树的预测结果,正是这个原因,在分裂计算增益寻找分裂点时两棵树才不相同。

那第一棵树的预测结果是什么呢?

是前1棵树的结果相加,即 f0+f1,但是f0是经过sigmoid的值,f1是没经过sigmoid的值,而我们需要的是没经过sigmoid的值,

所以需要把f0即初始化的0.5还原成没经过sigmoid的值,即已知函数和函数值,求x,很简单,x=0,故第一棵树的预测值为0+wq(x),然后需要经过sigmoid

*************** 注意重中之重 ***************

每棵树的初始值是经过sigmoid函数的,因为要与真实标签作差

每棵树的输出值是没有经过sigmoid函数的,这样才能与之前的输出值相加

同理得到了第二棵树

这样最后一棵树的结果即为预测值,当然分类要经过sigmoid函数。

至此模型完毕。

 

 

参考资料:

https://www.jianshu.com/p/7467e616f227

https://xgboost.readthedocs.io/en/latest/tutorials/model.html

https://blog.csdn.net/qq_22238533/article/details/79477547    手撸实例

https://www.hrwhisper.me/machine-learning-xgboost/    此文章还有很多我这里没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