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1、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将抽象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转换为编码,传输的数据单元是数据。

2、表示层:

处理流经节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将编码表示成二进制,保证应用层发出的信息能够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出;同时提供数据的加密和压缩等功能,传输的单元是数据。

3、会话层:

用于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负责建立、管理、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传输单元是数据。

上三层为数据流层—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达到可以传输的标准
下四层为传输流层—负责数据的传递

4、传输层:

传输层为会话层提供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主要负责分段(与MTU有关);提供端口号。主要工作的协议有TCP/UDP。传输的数据单元为数据段。
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字节。
端口号:0-65535
1-1023 著名端口(静态端口):用来区分服务端的服务
1024-65535 高端口(动态端口 ):用来区分客户端的服务。
端口号作用:
区分不同进程和不同服务;A访问服务器B
A上的程序启动时由A的系统随机在动态端口为其分配一个端口号
A在访问B时,将该端口号(进程号)作为数据包中的源端口号;
B在接收到A的数据时不关注源端口号,但B在给A回复消息时,必须使用A的进程号来作为目标端口号;
A的进程在访问服务器B时,目标端口号为B的服务端口号(著名端口)

5、网络层:

网络层为传输层服务,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包通过各个节点传送的问题,即通过路径选择算法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同时对数据包的数量进行控制,避免造成网络阻塞。主要工作的协议有IPV4/IPV6协议;通过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传输的单元是数据包。

6、数据链路层:

逻辑链路控制层为网络层提供服务,提供FCS校验,解决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其次媒介访问控制层,有MAC地址;传输的数据单元为数据帧。

7、物理层:

物理层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传输的单元是比特(bit)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实际应用模型)的区别
1、 层数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在网络层—TCP/IP仅支持IPV4和IPV6协议;OSI参考模型支持所有的网络层协议。
3、 TCP/IP支持跨层封装
设备间沟通协议,因为设备工作层面较低,且均为直连设备,所有大多使用跨层封装来加速沟通;特例为ICMP—可以通用的远距离跨层封装的协议。
跨层封装概念:
在跨层封装到3层报头时,取消4层报头;数据被直接填充到IP报头中;对流量进行分片并且添加协议号的来实现分段流量以及进程区分;
在跨层封装到2层报头时,取消3、4层;数据被直接封装以太网报头中;
以太网报头存在两代:
第一代 LLC+MAC两层—逻辑链路控制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可以跨层)
第二代仅一层封装 -----源、目标MAC地址+类型号(无法跨层封装)
在非跨层到二层时,使用第二代以太网封装;在跨层封装时使用第一代。

 posted on 2019-03-14 22:21  嚴∞帅  阅读(3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