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网站技术演进的思考--存储的瓶颈
(一)第一部分
前不久公司请来了位互联网界的技术大牛跟我们做了一次大型网站架构的培训,两天12个小时信息量非常大,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也非常大,培训完后我很难完整理出全部听到的知识,今天我换了个思路是回味这次培训,这个思路就是通过本人目前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思考下大型网站技术演进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网站才是大型网站,从网站的技术指标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认为网站的访问量是衡量的指标,懂点行的人也许会认为是网站在单位时间里的并发量的大小来作为指标,如果按这些标准那么像hao123这样的网站就是大型网站了,如下图所示:
其实这种网站访问量非常大,并发数也非常高,但是它却能用最为简单的web技术来实现:我们只要保持网站的充分的静态化,多部署几台服务器,那么就算地球上所有人都用它,网站也能正常运行。
我觉得大型网站是技术和业务的结合,一个满足某些用户需求的网站只要技术和业务二者有一方难度很大,必然会让企业投入更多的、更优秀的人力成本实现它,那么这样的网站就是所谓的大型网站了。
一个初建的网站往往用户群都是很小的,最简单的网站架构就能解决实际的用户需求,当然为了保证网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会把网站的应用部署到至少两台机器上,后台的存储使用数据库,如果经济实力允许,数据库使用单台服务器部署,由于数据是网站的生命线,因此我们常常会把部署数据库的服务器使用的好点,这个网站结构如下所示:
这个结构非常简单,其实大部分初建网站开发里往往业务逻辑没有企业级系统那么复杂,所以只要有个好的idea,建设一个新网站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是非常的基本和简单,不过该图我们要准备三台服务器,而且还要租个机房放置我们的服务器,这些成本对于草根和屌丝还是非常高的,幸运的是当下很多大公司和机构提供了云平台,我们可以花费很少的钱将自己的应用部署到云平台上,这种做法我们甚至不用去考虑把应用、数据库分开部署的问题,更加进一步的降低了网站开发和运维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网站的小命被这个云平台捏住了,如果云平台挂了,俺们的网站服务也就跟着挂了。
这里我先讲讲自己独立使用服务器部署网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把网站服务应用使用多台服务器部署,这么做的目的一般有两个:
- 保证网站的可用性,多台服务器部署应用,那么其中一些服务器挂掉了,只要网站还有服务器能正常运转,那么网站对外任然可以正常提供服务。
- 提高网站的并发量,服务器越多那么网站能够服务的用户,单位时间内能承载的请求数也就越大。
不过要做到以上两点,并不是我们简单将网站分开部署就可以满足的,因为大多数网站在用户使用时候都是要保持用户的状态,具体点就是网站要记住请求是归属到那一个客户端,而这个状态在网站开发里就是通过会话session来体现的。分开部署的web应用服务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保持不同物理部署服务器之间的session同步问题,从而达到当用户第一次请求访问到服务器A,第二个请求访问到服务器B,网站任然知道这两个请求是同一个人,解决方案很直接:服务器A和服务器B上的session信息要时刻保持同步,那么如何保证两台服务器之间session信息的同步呢?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下session的机制,session信息在web容器里都是存储在内存里的,web容器会给每个连接它的客户端生成一个sessionid值,这个sessionid值会被web容器置于http协议里的cookie域下,当响应被客户端处理后,客户端本地会存储这个sessionid值,用户以后的每个请求都会让这个sessionid值随cookie一起传递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essionid找到内存中存储的该用户的session内容,session在内存的数据结构是一个map的格式。那么为了保证不同服务器之间的session共享,那么最直接的方案就是让服务器之间session不断的传递和复制,例如java开发里常用的tomcat容器就采用这种方案,以前我测试过tomcat这种session同步的性能,我发现当需要同步的web容器越多,web应用所能承载的并发数并没有因为服务器的增加而线性提升,当服务器数量达到一个临界值后,整个web应用的并发数甚至还会下降,为什么会这样了?
原因很简单,不同服务器之间session的传递和复制会消耗服务器本身的系统资源,当服务器数量越大,消耗的资源越多,当用户请求越频繁,系统消耗资源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多部署服务器的目的只是想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采用这种方案还是不错的,不过web应用最好部署少点,这样才不会影响到web应用的性能问题,如果我们还想提升网站的并发量那么就得采取其他的方案了。
时下使用的比较多的方案就是使用独立的缓存服务器,也就是将session的数据存储在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上,如果觉得存在一台服务器不安全,那么可以使用memcached这样的分布式缓存服务器进行存储,这样既可以满足了网站稳定性问题也提升了网站的并发能力。
不过早期的淘宝在这个问题解决更加巧妙,他们将session的信息直接存储到浏览器的cookie里,每次请求cookie信息都会随着http一起传递到web服务器,这样就避免了web服务器之间session信息同步的问题,这种方案会让很多人诟病,诟病的原因是cookie的不安全性是总所周知的,如果有人恶意截取cookie信息那么网站不就不安全了吗?这个答案还真不好说,但是我觉得我们仅仅是跟踪用户的状态,把session存在cookie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如此专业的淘宝这么做其实还是很有深意的,还记得本文开篇提到的hao123网站,它是可以承载高并发的网站,它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它是个静态网站,静态网站的特点就是不需要记录用户的状态,静态网站的服务器不需要使用宝贵的系统资源来存储大量的session会话信息,这样它就有更多系统资源来处理请求,而早期淘宝将cookie存在客户端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这个方案在淘宝网站架构里还是使用了很长时间的。
在我的公司里客户端的请求到达web服务器之前,会先到F5,F5是一个用来做负载均衡的硬件设备,它的作用是将用户请求均匀的分发到后台的服务器集群,F5是硬件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没那么多钱买这样的设备,也有软件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大名鼎鼎的LVS了,这些负载均衡设备除了可以分发请求外它们还有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根据http协议的特点设计的,一个http请求从客户端到达最终的存储服务器之前可能会经过很多不同的设备,如果我们把一个请求比作高速公路上的一辆汽车,这些设备也可以叫做这些节点就是高速路上的收费站,这些收费站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http报文的内容,所以负载均衡设备可以记住每个sessionid值对应的后台服务器,当一个带有sessionid值的请求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时候,负载均衡设备会根据该sessionid值直接找到指定的web服务器,这种做法有个专有名词就是session粘滞,这种做法也比那种session信息在不同服务器之间拷贝复制要高效,不过该做法还是比存cookie的效率低下,而且对于网站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即如果某台服务器挂掉了,那么连接到该服务器的用户的会话都会失效。
解决session的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解决session的存储问题,其本质也就是解决网站的存储问题,一个初建的网站在早期的运营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都是由存储导致的。上文里我提到时下很多新建的web应用会将服务器部署后云平台里,好的云平台里或许会帮助我们解决负载均衡和session同步的问题,但是云平台里有个问题很难解决那就是数据库的存储问题,如果我们使用的云平台发生了重大事故,导致云平台存储的数据丢失,这种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云平台里数据库的信息也会丢失了,虽然这个事情的概率不高,但是发生这种事情的几率还是有的,虽然很多云平台都声称自己多么可靠,但是真实可靠性有多高不是局中人还真不清楚哦,因此使用云平台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要做好数据备份,假如真发生了数据丢失,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网站而言可能非常致命。
写到这里一个婴儿般的网站就这样被我们创造出来了,我们希望网站能健康快速的成长,如果网站真的按我们预期成长了,那么一定会有一天我们制造的宝宝屋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抉择了?换掉,全部换掉,使用新的架构例如我们以前长提的SOA架构,分布式技术,这个方法不错,但是SOA和分布式技术是很难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这时候我们通过添加几台服务器就能解决问题的话,我们绝对不要去选择什么分布式技术,因为这个成本太高了。上面我讲到几种session共享的方案,这个方案解决了应用的水平扩展问题,那么当我们网站出现瓶颈时候就多加几台服务器不就行了吗?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当网站成长很快,网站首先碰到的瓶颈到底是哪个方面的问题?
本人是做金融网站的,我们所做的网站有个特点就是当用户访问到我们所做的网站时候,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了付钱,用户到了我们所做的网站时候都希望能快点,再快点完成本网站的操作,很多用户在使用我们做的网站时候不太去关心网站的其他内容,因此我们所做的网站相对于数据库而言就是读写比例其实非常的均匀,甚至很多场景写比读要高,这个特点是很多专业服务网站的特点,其实这样的网站和企业开发的特点很类似:业务操作的重要度超过了业务展示的重要度,因此专业性网站吸纳企业系统开发的特点比较多。但是大部分我们日常常用的网站,我们逗留时间很长的网站按数据库角度而言往往是读远远大于写,例如大众点评网站它的读写比率往往是9比1。
12306或许是中国最著名的网站之一,我记得12306早期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登录老是登不上,甚至在高峰期整个网站挂掉,页面显示503网站拒绝访问的问题,这个现象很好理解就是网站并发高了,大量人去登录网站,购票,系统挂掉了,最后所有的人都不能使用网站了。当网站出现503拒绝访问时候,那么这个网站就出现了最致命的问题,解决大用户访问的确是个超级难题,但是当高并发无法避免时候,整个网站都不能使用这个只能说网站设计上发生了致命错误,一个好的网站设计在应对超出自己能力的并发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是不让他挂掉,因为这种结果是谁都不能使用,我们希望那些在可接受的请求下,让在可接受请求范围内的请求还是可以正常使用,超出的请求可以被拒绝,但是它们绝对不能影响到全网站的稳定性,现在我们看到了12306网站的峰值从未减少过,而且是越变越多,但是12306出现全站挂掉的问题是越来越少了。通过12036网站改变我们更进一步思考下网站的瓶颈问题。
排除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网站在高并发下挂掉的原因90%都是因为数据库不堪重负所致,而应用的瓶颈往往只有在解决了存储瓶颈后才会暴露,那么我们要升级网站能力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提升数据库的承载能力,对于读远大于写的网站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将数据库从读写这个角度拆分,具体操作就是将数据库读写分离,如下图所示:
我们这时要设计两个数据库,一个数据库主要负责写操作我们称之为主库,一个数据库专门负责读操作我们称之为副库,副库的数据都是从主库导入的,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可以有效的保证关键数据的安全性,但是有个缺点就是当用户浏览数据时候,读的数据都会有点延时,这种延时比起全站不可用那肯定是可以接受的。不过针对12306的场景,仅仅读写分离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负责读操作的副库,在高访问下也是很容易达到性能的瓶颈的,那么我们就得使用新的解决方案:使用分布式缓存,不过缓存的缺点就是不能有效的实时更新,因此我们使用缓存前首先要对读操作的数据进行分类,对于那些经常不发生变化的数据可以事先存放到缓存里,缓存的访问效率很高,这样会让读更加高效,同时也减轻了数据库的访问压力。至于用于写操作的主库,因为大部分网站读写的比例是严重失衡,所以让主库达到瓶颈还是比较难的,不过主库也有一个读的压力就是主库和副库的数据同步问题,不过同步时候数据都是批量操作,而不是像请求那样进行少量数据读取操作,读取操作特别多,因此想达到瓶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听人说,美国牛逼的facebook对数据的任何操作都是事先合并为批量操作,从而达到减轻数据库压力的目的。
上面的方案我们可以保证在高并发下网站的稳定性,但是针对于读,如果数据量太大了,就算网站不挂掉了,用户能很快的在海量数据里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又成为了网站的一个瓶颈,如果用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数据,很多用户会失去耐心从而放弃对网站的使用,那么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了?
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百度,谷歌哪里得来,对于海量数据的读我们可以采用搜索技术,我们可以将数据库的数据导出到文件里,对文件建立索引,使用倒排索引技术来检索信息,我们看到了百度,谷歌有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我们任然能很快的检索到数据,搜索技术是解决快速读取数据的一个有效方案,不过这个读取还是和数据库的读取有所区别的,如果用户查询的数据是通过数据库的主键字段,或者是通过很明确的建立了索引的字段来检索,那么数据库的查询效率是很高的,但是使用网站的人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查询来查找自己的信息,那么这个操作在数据库里就是个like操作,like操作在数据库里效率是很低的,这个时候使用搜索技术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搜索技术非常适合于模糊查询操作。
(二)第二部分
上篇里我讲到某些网站在高并发下会报出503错误,503错误的含义是指网站服务端暂时无法提供服务的含义,503还表达了网站服务端现在有问题但是以后可能会提供正常的服务,对http协议熟悉的人都知道,5开头的响应码表达了服务端出现了问题,在我们开发测试时候最为常见的是500错误,500代表的含义是服务端程序出现了错误导致网站无法正常提供服务,500通常是服务端异常和错误所致,如果生产系统里发现了500错误,那么只能说明网站存在逻辑性的错误,这往往是系统上线前的测试做的不到位所致。回到503错误,我上文解释为拒绝访问,其实更加准确的回答应该是服务不可用,那么为什么我会说503错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90%的原因是数据库所致呢?上文我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但是今天我回味了一下,发现那个解释还不是太突出重点,问题的重点是在高并发的情况整个网站系统首先暴露出问题的是数据库,如果我们把整个网站系统比作一个盛水的木桶,那么木桶最短的那个板就是数据库了,一般而言网站的服务应用出问题都会是解决存储问题之后才会出现。
数据库出现了瓶颈并不是程序存在逻辑性错误,数据库瓶颈的表现就是数据库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访问后,数据库无法迅速的做出响应,严重时候数据库会拒绝进一步操作死锁在哪里不能做出任何反应。数据库犹如一把巨型的大锁,很多人争抢这个锁时候会导致这个大锁完全被锁死,最终请求的处理就停留在这个大锁上最终导致网站提示出503错误,503错误最终会传递到所有的客户端上,最终的现象就是全站不可用了。
上文里我讲到session共享的一个方案是将session数据存储在外部一个独立的缓存服务器里,我开始说用一台服务器做缓存服务器,后面提到如果觉得一台服务器做缓存不安全,那么采用分布式缓存服务器例如memcached,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了保证web服务的可用性,我们会把web服务分开部署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这些服务器都是对等关系,其中一台服务器不能正常提供服务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站的稳定性,那么我们采取memcached集群是不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了?即缓存服务器集群中一台服务器挂掉,不会影响到用户对网站的使用了?问题的答案是令人失望了,假如我们使用两台服务器做缓存服务器来存储session信息,那么如果其中一台服务器挂掉了,那么网站将会有一半的用户将不能正常使用网站,原因是他们的session信息丢失了,网站无法正常的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我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想告诉大家以memcached为代表的分布式缓存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分布式系统是有区别的,传统的分布式系统都会包含一个容灾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功能,但实际的分布式技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memcached的分布式技术并不是为了解决容灾维护系统稳定性的模式设计,换个说法就是memcached集群的设计是没有过分考虑冗余的问题,而只有适当的冗余才能保证系统的健壮性问题。分布式技术的实现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优秀的分布式系统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全面的讲述memcached技术并非本文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下memcached实现的原理,当网站使用缓存集群时候,缓存数据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缓存数据尽量均匀分不到不同服务器上,如果用户A的缓存在服务器A上,那么服务器B上是没有该用户的缓存数据,早期的memcache数据分布式的算法是根据缓存数据的key即键值计算出一个hash值,这个hash值再除以缓存服务器的个数,得到的余数会对应某一台服务器,例如1对应服务器A,2对应服务器B,那么余数是1的key值缓存就会存储在服务器A上,这样的算法会导致某一台服务器挂掉,那么网站损失的缓存数据的占比就会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mcached引入了一致性hash算法。关于一致性hash网上有很多资料,这里我就贴出一个链接,本文就不做过多论述了。链接地址如下:
http://blog.csdn.net/kongqz/article/details/6695417
一致性hash可以服务器宕机时候这台服务器对整个缓存数据的影响最小。
上文里我讲到了读写分离的设计方案,而读写分离方案主要是应用于网站读写比例严重失衡的网站,而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网站都是读操作的比例远远大于写操作,这是网站的主流,如果一个网站读写比例比较均衡,那么这个网站一般都是提供专业服务的网站,这种网站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它们和企业软件类似。大部分关注大型网站架构技术关心的重点应该是那种对于读写比例失衡的网站,因为它们做起来更加有挑战性。
将数据库进行读写分离是网站解决存储瓶颈的第一步,为什么说是第一步呢?因为读写分离从业务角度而言它是一种粗粒度的数据拆分,因此它所包含的业务复杂度比较低,容易操作和被掌控,从技术而言,实现手段也相对简单,因此读写分离是一种低成本解决存储瓶颈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案是一种改良方案而不是革命性的的方案,不管是从难度,还是影响范围或者是经济成本角度考虑都是很容易让相关方接受的。
那么我们仅仅将数据库做读写分离为何能产生好的效率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下硬盘的机制,硬盘的物理机制就有一个大圆盘飞速旋转,然后有个磁头不断扫描这个大圆盘,这样的物理机制就会导致硬盘数据的顺序操作比随机操作效率更高,这点对于硬盘的读和写还算公平,但是写操作在高并发情况下会有点复杂,写操作有个特性就是我们要保证写操作的准确性,但是高并发下可能会出现多个用户同时修改某一条数据,为了保证数据能被准确的修改,那么我们通常要把并行的操作转变为串行操作,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锁机制,锁机制的实现是很复杂的,它会消耗很多系统性能,如果写操作掺杂了读操作情况就更复杂,效率会更加低效,相对于写操作读操作就单纯多了,如果我们的数据只有读操作,那么读的性能也就是硬盘顺序读能力和随机读能力的体现,即使掺杂了并发也不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把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
既然读写分离可以提升存储系统的效率,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要引入缓存系统和搜索技术了?缓存将数据存在内存中,内存效率是硬盘的几万倍,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而选择搜索技术的背后的原理就不同了,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称之为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的限制很多,当结构化数据遇到了千变万化的随机访问时候,其效率会变得异常低效,但是如果一个网站不能提供灵活、高效的随机访问能力,那么这个网站就会变得单板没有活力,例如我们在淘宝里查找我们想要的商品,但是时常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买啥,如果是在实体店里店员会引导我们的消费,但是网站又如何引导我们的消费,那么我们必须要赋予网站通过人们简单意向随机找到各种不同的商品,这个对于数据库就是一个like操作的,但是数据里数据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以后like的低效是无法让人忍受的,这时候搜索技术在随机访问的能力正好可以弥补数据库这块的不足。
业务再接着的增长下去,数据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大了,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主库也会产生瓶颈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主库的瓶颈了?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要拆分主库的数据了,那么我该以什么维度拆分数据了?一个数据库里有很多张表,不同的表都针对不同的业务,网站的不同业务所带来的数据量也不是不同的,这个时候系统的短板就是那些数据量最大的表,所以我们要把那些会让数据库产生瓶颈的表拆出来,例如电商系统里商品表和交易表往往数据量非常大,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表建立在单独的两个数据库里,这样就拆分了数据库的压力,这种做法叫做数据垂直拆分,不过垂直拆分会给原有的数据库查询,特别是有事务的相关操作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造,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篇里进行讨论。
当我们的系统做完了读写分离,数据垂直拆分后,我们的网站还在迅猛发展,最终一定又会达到新的数据库瓶颈,当然这些瓶颈首先还是出现在那些数据量大的表里,这些表数据的处理已经超出了单台服务器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对这个单库单表的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拆分,也就是将一张表分布到两台不同的数据库里,这个做法就是叫做数据的水平拆分了。
Ok,今天内容就讲到这里了,有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理出一个解决大型网站数据瓶颈的一个脉络了,具体如下:
单库数据库-->数据库读写分离-->缓存技术-->搜索技术-->数据的垂直拆分-->数据的水平拆分
以上的每个技术细节在具体实现中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问题的缘由大致是一致的,我们理清这个脉络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如果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按何种思路进行思考和设计解决方案,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了,晚安。
(三)第三部分
存储的瓶颈写到现在就要进入到深水区了,如果我们所做的网站已经到了做数据库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的阶段,那么此时我们所面临的技术难度的挑战也会大大增强。
这里我们先回顾下数据库的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的定义:
垂直拆分:把一个数据库中不同业务单元的数据分到不同的数据库里。
水平拆分: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同一业务单元的数据拆分到多个数据库里。
垂直拆分是一个粗粒度的拆分数据,它主要是将原来在一个数据库下的表拆分到不同的数据库里,水平拆分粒度比垂直拆分要更细点,它是将一张表拆到不同数据库里,粒度的粗细也会导致实现技术的难度的也不一样,很明显水平拆分的技术难度要远大于垂直拆分的技术难度。难度意味着投入的成本的增加以及我们需要承担的风险的加大,我们做系统开发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识:能用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毫不犹豫的舍弃复杂的方案,当系统需要使用高难度技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感受到这是迫不得已的。
我是以java工程师应聘进了我现在的公司,所以在我转到专职前端前,我也做过不少java的应用开发,当时我在公司的前辈告诉我,我们公司的数据库建模很简单,怎么个简单法了,数据库的表之间都没有外键,数据库不准写触发器,可以写写存储过程,但是存储过程决不能用于处理生产业务逻辑,而只能是一些辅助工作,例如导入导出写数据啊,后面听说就算是数据库做到了读写分离,数据之间同步也最好是用java程序做,也不要使用存储过程,除非迫不得已。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些做法,这种不理解不是指我质疑了公司的做法,而是我在想如果一个数据库我们就用了这么一点功能,那还不如让数据库公司为咋们定制个阉割版算了,不过在我学习了hadoop之后我有点理解这个背后的深意了,其实作为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它和我们开发出的程序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存储和计算,那么当数据库作为一个业务系统的存储介质时候,那么它的存储对业务系统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它所能承担的计算功能,当数据库作为互联网系统的存储介质时候,如果这个互联网系统成长迅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数据库存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最后估计我们都想把数据库的计算特性给阉割掉,当然数据库基本的增删改查我们是不能舍弃的,因为它们是数据库和外界沟通的入口,我们如果接触过具有海量数据的数据库,我们会发现让数据库运行的单个sql语句都会变得异常简洁和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数据库已经在存储这块承担了太多的负担,那么我们能帮助数据库的手段只能是尽量降低它运算的压力。
回到关于数据库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的问题,假如我们的数据库设计按照我们公司业务数据库为蓝本的话,那么数据库进行了水平拆分我们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要比较下拆分前和拆分后会给调用数据库的程序带来怎样的不同,不同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被拆出的表和原库的其他表有关联查询即使用join查询的操作需要进行改变;
第二点:某些增删改(注意:一般业务库设计很少使用物理删除,因为这个操作十分危险,这里的删往往是逻辑删除,一般做法就是更新下记录的状态,本质是一个更新操作)牵涉到拆分的表和原库其他表共同完成,那么该操作的事务性就会被打破,如果处理不好,假如碰到操作失败,业务无法做到回滚,这会对业务操作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关于解决第一点的问题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方式方法也很多,下面我来讲讲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具体如下:
方法一:在垂直拆表时候,我们先梳理下使用到join操作sql查询,梳理的维度是以被拆分出的表为原点,如果是弱依赖的join表我们改写下sql查询语句,如果是强依赖的join表则随拆分表一起拆分,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可控,但是这个技术方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让拆分粒度变大,拆分的业务规则被干扰,这么拆分很容易犯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数据库里总会存在这样一些表,就是很多数据库都会和它关联,我们很难拆解这些关联关系,当我们无法理清时候就会把该表做冗余,即不同数据库存在雷同表,随着业务增长,这种表的数据同步就成为了数据库的一个软肋,最终它会演变为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短板甚至是全系统的短板。
方法二:我们拆表的准则还是按业务按需求在数据库层面进行,等数据库拆好后,再改写原来受到影响的join查询语句,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查询语句修改的成本很低,因为查询操作是个只读操作,它不会改变任何底层的东西,如果数据表跨库,我们可以把join查询拆分为多次查询,最后将查询结果在内存中归纳和合并,其实我们如果主动拆库,绝不会把换个不同的数据库产品建立新库,肯定是使用相同数据库,同类型的数据库基本都支持跨库查询,不过跨库查询听说效率不咋地,我们可以有选择的使用。这种方案也有个致命的缺点,我们做数据库垂直拆分绝不可能一次到位,一般都是多次迭代,而该方案的影响面很大,关联方过多,每次拆表几乎要检查所有相关的sql语句,这会导致系统不断累积不可预知的风险。
以下三段内容是方法三:
不管是方法一还是方法二,都有一个很根本的缺陷就是数据库和上层业务操作耦合度很高,每次数据库的变迁都导致业务开发跟随做大量的同步工作,这样的后果就是资源浪费,做服务的人不能天天被数据库牵着鼻子走,这样业务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业务扩展会很存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服务和数据库解耦方案,那么这里我们就得借鉴ORM技术了。(这里我要说明下,方法一和方法二我都是以修改sql阐述的,在现实开发里很多系统会使用ORM技术,互联网一般用ibatis和mybatis这种半ORM的产品,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写sql和数据库最为亲近,如果使用hibernate则就不同了,但是hibernate虽然大部分不是直接写sql,但是它只不过是对数据库操作做了一层映射,本质手段是一致,所以上文的sql可以算是一种指代,它也包括ORM里的映射技术)
传统的ORM技术例如hibernate还有mybatis都是针对单库进行的,并不能帮我们解决垂直拆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开发一套解决跨库操作的ORM系统,这里我只针对查询的ORM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到这里是不是有些人会有种似成相识的感觉,这个不是和分布式系统很像吗)。
其实具体怎么重构有问题的sql不是我想讨论的问题,因为这是个技术手段或者说是一个技术上的技巧问题,我这里重点讲讲这个ORM与服务层接口的交互,对于服务层而言,服务层最怕的就是被数据库牵着鼻子走,因为当数据库要进行重大改变时候,服务层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不要发生变化,对于数据库层而言服务层的建议都应该是合理,数据库层要把服务层当做自己的需求方,这样双方才能齐心协力完成这件重要的工作,那么服务层一般是怎样和数据库层交互的呢?
从传统的ORM技术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具体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以hibernate为代表的,hibernate框架有一套自己的查询语言就是hql,它类似于sql,自定义一套查询语言看起来很酷,也非常灵活,但是实现难度非常之高,因为这种做法相当于我们要自己编写一套新的编程语言,如果这个语言设计不好,使用者又理解不深入,最后往往会事与愿违,就像hibernate的hql,我们经常令可直接使用sql也不愿意使用hql,这其中的缘由用过的人一定很好理解的。
第二种:就是数据层给服务层提供调用方法,每个方法对应一个具体的数据库操作,就算底层数据库发生重大变迁,只要提供给服务端的方法定义不变,那么数据库的变迁对服务层影响度也会最低。
前面我提到技术难度是我们选择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案将会是我们的首选。
垂直拆分数据库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事务的影响,垂直拆分数据库会导致原来的事务机制变成了分布式事务,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如果我们想使用业界推出的解决分布式事务方案,那么要自己实现个分布式事务就更难了,不过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更难是和我写本文有关,我本篇文章之所以现在才写是因为我想先研究下业界推出的分布式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方案的原理看得我很沮丧,我就想如果我们直接用方案的接口实现了它,因为还是不懂他的很多原理,那么这些方案其实就是不可控方案,说不定使用过多就会给系统埋下定时炸弹,因此这里我就只提提这些方案,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研究下:
一、X/OPEN组织推出的分布式事务规范XA,其中还包括该组织定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模型X/OPEN;
二、大型网站一致性理论CAP/BASE
三、 PAXOS协议。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PAXOS协议,我以前写过好几篇关于zookeeper的文章,zookeeper框架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本身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当我们往zookeeper写数据时候,zookeeper集群能保证我们的写操作的可靠性,这个可靠性和我们使用线程安全来控制写数据一样,绝对不会让写操作出错,之所以zookeeper能做到这点,是因为zookeeper内部有一个类似PAXOS协议的协议,这个协议类似一个选举方案,它能保证写入操作的原子性。
其实事务也是和线程安全技术类似,只不过事务是要保证一个业务操作的原子性问题,当然事务还要有个特点就是回滚机制即业务操作失败,事务可以保证系统恢复到业务操作前的状态,回滚机制的本质其实是维护业务操作的状态性,具体点我这里列举个例子:当系统将要执行一个业务操作时候,我们首先为业务系统定义一个初始状态,业务执行操作时候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执行状态,操作成功就是一个成功状态,操作失败就是一个操作失败状态,如果业务操作是失败状态,我们可以让业务回滚到初始状态,更进一步如果执行状态超时也可以将整个业务状态回退到初始状态,其实所有事务回滚机制的本质基本都是如此。记得不久前,在群里有个群友就问大家如何实现分布式事务,他想要知道的分布式事务是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像我们操作数据库或者是jdbc那样一个commit,一个rollback就搞定,但是现实中的分布式事务比commit和rollback复杂的多,不可能简单的让我们写几个标记就能实现分布式事务,当然业界是有方案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有人真想知道可以自己研究下,不过我本人现在还是不太懂上面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思想。
其实当时我马上给那位群友一个解答,我说我们开发时候是经常碰到分布式事务,但是我们解决分布式事务大多数从业务角度来解决的,而没去选择纯技术手段,因为技术手段太复杂难以控制。这个答案可能不会令提问者满意,但是我现在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符合我提到的原则,当技术方案难度过高,我们就不要轻易选择使用它,因为这么做是很危险的,今天我就举个例子吧,这样可能更有说服力。我现在做的系统很多业务操作经常要和其他系统共同完成,其他系统有我们公司自己的系统,也有其他企业的系统,这里我还是把业务操作比作一辆在高速公路的汽车,那么每个系统就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收费站,业务每到一个收费站,该系统的数据库就会在对应的数据库的某张表里某条记录上记录一个状态,当汽车跑完全程,各个收费站就会相互通知,告诉大家任务完成,最终将所有的状态置为已完成,如果失败,就废掉这辆汽车,收费站之间也会相互通知,让所有的记录状态回归到初始状态,就当从来没有这辆汽车来过。这个做法的原理就是使用了事务回滚的本质,状态的变迁和回退,这个做法在业务系统开发里也有个专有术语就是工作流。其实大多数问如何实现分布式事务如何实现的问题的本质就是想解决事务的回滚问题,我们其实不要被这个分布式事务的名字给吓住了,其实有很多不起眼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都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晚上11点了,看来本文今天写不完了,今天就到此为止,最后我要总结下本文的内容,具体如下:
1. 大型网站解决存储瓶颈的问题,我们要找准存储这个关键点,因为数据库其实是存储和运算的组合体,但是在我们这个场景下,存储是第一位的,当存储是瓶颈时候我们要狠下心来尽量多的抛弃数据的计算特点,所以上文中我提出我们数据库就不要滥用计算功能了例如触发器、存储过程等等。
2. 数据库剥离计算功能不代表不要数据的计算功能,因为没有数据的计算功能数据库也就没价值了,那么我们要将数据库的计算功能进行迁移,迁移到程序里面,一般大型系统程序和数据库都是分开部署到不同服务器上,因此程序里处理数据计算就不会影响到数据库所在服务器的性能,就可以让安装数据库的服务器专心服务于存储。
3. 我们要尽一切可能的把数据库的变化对服务层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好是数据库做拆分后,现有业务不要任何的更改,那么我们就得设计一个全新的数据访问层,这个数据访问层将数据库和服务层进行解耦,任何数据库的变化都由数据访问层消化,数据访问层对外接口要高度统一,不要轻易改变。
4. 如果我们设计了数据访问层来解决数据库拆分的问题,数据访问层加上数据库其实就组合出了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拆分数据库的难度是很高的,因为数据库将拥有分布式的特性,而分布式开发就意味开发难度的增加。
5. 对于分布式事务的处理,我们尽量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感觉这个事务操作本质是分布式事务就去寻找通用的分布式事务技术手段,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回避困难的思想,结果可能会是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祝大家晚安,生活愉快!
(四)第四部分
如果数据库需要进行水平拆分,这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因为它代表公司的业务正在迅猛的增长,对于开发人员而言那就是有不尽的项目可以做,虽然会感觉很忙,但是人过的充实,心里也踏实。
数据库水平拆分简单说来就是先将原数据库里的一张表在做垂直拆分出来放置在单独的数据库和单独的表里后更进一步的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表进一步拆分成多张表,每一张表都用独立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当表被水平拆分后,原数据表成为了一个逻辑的概念,而这个逻辑表的业务含义需要多张物理表协同完成,因此数据库的表被水平拆分后,那么我们对这张表的操作已经超出了数据库本身提供给我们现有的手段,换句话说我们对表的操作会超出数据库本身所拥有的处理能力,这个时候我就需要设计相关的方案来弥补数据库缺失的能力,这就是数据库水平拆分最大的技术难点所在。
数据库的水平拆分是数据库垂直拆分的升级版,它和垂直拆分更像继承机制里的父子关系,因此水平拆分后,垂直拆分所遇到的join查询的问题以及分布式事务的问题任然存在,由于表被物理拆解增加了逻辑表的维度,这也给垂直拆分里碰到的两个难题增加了更多的维度,因此水平拆分里join查询的问题和分布式事务会变得更加复杂。水平拆分除了垂直拆分两个难题外,它还会产生新的技术难题,这些难题具体如下:
难题一:数据库的表被水平拆分后,该表的主键设计会变得十分困难;
难题二:原来单表的查询逻辑会面临挑战。
在准备本篇文章时候,我看到一些资料里还提到了一些难题,这些难题是:
难题三:水平拆分表后,外键的设计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难题四:这个难题是针对数据的新增操作的,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到底按什么规则把需要存储的数据存储在拆分出的那个具体的物理数据表里。
难题三的问题,我在上篇已经给出了解答,这里我进行一定的补充,其实外键问题在垂直拆分就已经存在,不过在讲垂直拆分时候我们没有讲到这个问题,这主要是我设定了一个前提,就是数据表在最原始的数据建模阶段就要抛弃所有外键的设计,并将外键的逻辑抛给服务层去完成,我们要尽全力减轻数据库承担的运算压力,其实除了减轻数据库运算压力外,我们还要将作为存储原子的表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互不关联,那么要做到这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掉表与表之间关联的象征:外键,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根基上为将来数据库做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难题四,其实问题的本质是分库分表后具体的数据在哪里落地的问题,而数据存储在表里的关键障碍其实就是主键,试想一下,我们设计张表,所有字段我们都准许可以为空,但是表里有个字段是绝对不能为空的,那就是主键,主键是数据在数据库里身份的象征,因此我们在主键设计上是可以体现出该数据的落地规则,那么难题四也会随之解决。因此下文我会重点讲解前两个水平拆分的难题。
首先是水平拆分里的主键设计问题,抛开所有主键所能代表的业务含义,数据库里标的主键本质是表达表里的某一条记录的唯一性,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我们可以由一个绝对不可重复的字段表示主键,也可以使用多个字段组合起来表达这种唯一性,使用一个字段表示主键,这已经是很原子级的操作,没法做进一步的修改,但是如果使用多个字段表示一个主键对于水平拆分而言就会碰到问题了,这个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数据到底落地于哪个数据库,关于主键对数据落地的影响我会在把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再着重阐述,这里要提的是当碰到联合主键时候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没有任何业务含义的字段来替代,不过这个要看场景了,我倾向于将联合主键各个字段里的值合并为一个字段来表示主键,如果有的朋友认为这样会导致数据冗余,那么可以干脆去掉原来做联合主键的相关字段就是用一个字段表示,只不过归并字段时候使用一个分隔符,这样方便服务层进行业务上的拆分。
由上所述,这里我给出水平拆分主键设计的第一个原则:被水平拆分的表的主键设计最好使用一个字段表示。
如果我们的主键只是表达记录唯一性的话,那么水平拆分时候相对要简单的多,例如在Oracle数据库里有一个sequence机制,这其实就是一个自增数的算法,自增机制几乎所有关系数据库都有,也是我们平时最喜欢使用的主键字段设计方案,如果我们要拆分的表,使用了自增字段,同时这个自增字段只是用来表达记录唯一性,那么水平拆分时候处理起来就简单多了,我这里给出两个经典方案,方案如下:
方案一:自增列都有设定步长的特性,假如我们打算把一张表只拆分为两个物理表,那么我们可以在其中一张表里把主键的自增列的步长设计为2,起始值为1,那么它的自增规律就是1,3,5,7依次类推,另外一张物理表的步长我们也可以设置为2,如果起始值为2,那么自增规律就是2,4,6,8以此类推,这样两张表的主键就绝对不会重复了,而且我们也不用另外做两张物理表相应的逻辑关联了。这种方案还有个潜在的好处,那就是步长的大小和水平数据拆分的粒度关联,也是我们为水平拆分的扩容留有余量,例如我们把步长设计为9,那么理论上水平拆分的物理表可以扩容到9个。
方案二:拆分出的物理表我们允许它最多存储多少数据,我们其实事先通过一定业务技术规则大致估算出来,假如我们估算一张表我们最多让它存储2亿条,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设定自增列的规律,第一张物理表自增列从1开始,步长就设为1,第二种物理表的自增列则从2亿开始,步长也设为1,自增列都做最大值的限制,其他的依次类推。
那么如果表的主键不是使用自增列,而是业务设计的唯一字段,那么我们又如何处理主键分布问题了?这种场景很典型,例如交易网站里一定会有订单表,流水表这样的设计,订单表里有订单号,流水表里有流水号,这些编号都是按一定业务规则定义并且保证它的唯一性,那么前面的自增列的解决方案就没法完成它们做水平拆分的主键问题,那么碰到这个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了?我们仔细回味下数据库的水平拆分,它其实和分布式缓存何其的类似,数据库的主键就相当于分布式缓存里的键值,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分布式缓存的方案来设计主键的模型,方案如下:
方案一:使用整数哈希求余的算法,字符串如果进行哈希运算会得出一个值,这个值是该字符串的唯一标志,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下字符串的内容,计算的哈希值肯定是不同,两个不同的哈希值对应两个不同字符串,一个哈希值有且只对应唯一一个字符串,加密算法里的MD5,SHA都是使用哈希算法的原理计算出一个唯一标示的哈希值,通过哈希值的匹配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过。不过大多数哈希算法最后得出的值都是一个字符加数字的组合,这里我使用整数哈希算法,这样计算出的哈希值就是一个整数。接下来我们就要统计下我们用于做水平拆分的服务器的数量,假如服务器的数量是3个,那么接着我们将计算的整数哈希值除以服务器的数量即取模计算,通过得到的余数来选择服务器,该算法的原理图如下所示:
方案二:就是方案一的升级版一致性哈希,一致性哈希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当我们要扩展物理数据表的数量时候以及物理表集群中某台服务器失效时候才会体现,这个问题我后续文章会详细讨论物理数据库扩容的问题,因此这里先不展开讨论了。
由上所述,我们发现在数据库进行水平拆分时候,我们设定的算法都是通过主键唯一性进行的,根据主键唯一性设计的特点,最终数据落地于哪个物理数据库也是由主键的设计原则所决定的,回到上文里我提到的如果原库的数据表使用联合字段设计主键,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合并联合主键字段,然后通过上面的算法来确定数据的落地规则,虽然不合并一个字段看起来也不是太麻烦,但是在我多年开发里,把唯一性的字段分割成多个字段,就等于给主键增加了维度,字段越多,维度也就越大,到了具体的业务计算了我们不得不时刻留心这些维度,结果就很容易出错,我个人认为如果数据库已经到了水平拆分阶段了,那么就说明数据库的存储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为了让数据库的存储特性变得纯粹干净,我们就得尽力避免增加数据库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去掉外键,还有这里的合并联合字段为一个字段,其实为了降低难度,哪怕做点必要的冗余也是值得。
解决数据库表的水平拆分后的主键唯一性问题有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案,这也是很多人碰到此类问题很自然想到的方法,那就是把主键生成规则做成一个主键生成系统,放置在单独一台服务器上统一生成,每次新增数据主键都从这个服务器里获取,主键生成的算法其实很简单,很多语言都有计算UUID的功能,UUID是根据所在服务器的相关的硬件信息计算出的全球唯一的标示,但是这里我并没有首先拿出这个方案,因为它相比如我前面的方案缺点太多了,下面我要细数下它的缺点,具体如下:
缺点一:把主键生成放到外部服务器进行,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通过网络通信完成主键值的传递,而网络是计算机体系里效率最低效的方式,因此它会影响数据新增的效率,特别是数据量很大时候,新增操作很频繁时候,该缺点会被放大很多;
缺点二:如果我们使用UUID算法做主键生成的算法,因为UUID是依赖单台服务器进行,那么整个水平拆分的物理数据库集群,主键生成器就变成整个体系的短板,而且是关键短板,主键生成服务器如果失效,整个系统都会无法使用,而一张表需要被水平拆分,而且拆分的表是业务表的时候,那么这张表在整个系统里的重要度自然很高,它如果做了水平拆分后出现单点故障,这对于整个系统都是致命的。当然有人肯定说,既然有单点故障,那么我们就做个集群系统,问题不是解决了吗?这个想法的确可以解决我上面阐述的问题,但是我前文讲到过,现实的软件系统开发里我们要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简单方案尽量选择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引入集群就是引入了分布式系统,这样就为系统开发增加了开发难度和运维风险,如果我们上文的方案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何必自讨苦吃做这么复杂的方案呢?
缺点三:使用外部系统生成主键使得我们的水平拆分数据库的方案增加了状态性,而我上面提到的方案都是无状态的,有状态的系统会相互影响,例如使用外部系统生成主键,那么当数据操作增大时候,必然会造成在主键系统上资源竞争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对主键系统上的竞争状态处理不好,很有可能造成主键系统被死锁,这也就会产生我前文里说到的503错误,而无状态的系统是不存在资源竞争和死锁的问题,这洋就提升了系统的健壮性,无状态系统另一个优势就是水平扩展很方便。
这里我列出单独主键生成系统的缺点不是想说明我觉得这种解决方案完全不可取,这个要看具体的业务场景,根据作者我的经验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合适使用单独主键生成器的场景。
上文里我提出的方案还有个特点就是能保证数据在不同的物理表里均匀的分布,均匀分布能保证不同物理表的负载均衡,这样就不会产生系统热点,也不会让某台服务器比其他服务器做的事情少而闲置资源,均匀分配资源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均匀分布式数据往往会给我们业务运算带来很多麻烦。
水平拆分数据库后我们还要考虑水平扩展问题,例如如果我们事先使用了3台服务器完成了水平拆分,如果系统运行到一定阶段,该表又遇到存储瓶颈了,我们就得水平扩容数据库,那么如果我们的水平拆分方案开始设计的不好,那么扩容时候就会碰到很多的麻烦。
以上问题将是我下篇文章里进行讨论的,今天就写到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
(五)第五部分
上文里我遗留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数据库做了水平拆分以后,如果我们对主键的设计采取一种均匀分布的策略,那么它对于被水平拆分出的表后续的查询操作将有何种影响,第二个问题就是水平拆分的扩容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深入下去,本系列就越来越技术化了,可能最终很多朋友读完后还是没有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启迪,而且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像BAT这样巨型互联网公司才会认真思考的,因此本篇我打算换个角度来阐述本文的后续内容。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去做数据库的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业务发展的需求,前文里的水平拆分技术方案基本都是抛弃千变万化的业务规则的限制,尽量将水平拆分的问题归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实现方案,而纯技术手段时常是看起来很美,但是到了面对现实问题时候,常常会变得那么苍白和无力。
水平拆分的难题里我还有个难题没有讲述,就是水平拆分后对查询操作的影响,特别是对单表查询的影响,这点估计也是大伙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不在延着水平拆分的技术手段演进是阐述上文的遗留问题,而是我要把前面提到的技术手段和一些典型场景结合起来探讨如何解决网站存储的瓶颈问题。
前文中我总结过一个解决存储瓶颈的脉络,具体如下:
单库数据库-->数据库读写分离-->缓存技术-->搜索技术-->数据的垂直拆分-->数据的水平拆分
这个脉络给一些朋友产生了误解,就是认为这个过程应该是个串行的过程,其实在实际的场景下这个过程往往是并行的,但是里面有一个元素应该是串行的或者说思考时候有个先后问题,那就是对数据库层的操作,具体如下:
单库数据库-->数据库读写分离-->数据的垂直拆分-->数据的水平拆分
而缓存技术和搜索技术在数据库的任意阶段里都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随时切入其中帮助数据库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例如,当网站的后台数据库还是单库的时候,数据库渐渐出现了瓶颈问题,而这个瓶颈又没有达到需要采取大张旗鼓做读写分离方案的程度,那么我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引入缓存机制。不过要合理的使用缓存我们首先要明确缓存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下所示:
特点一:缓存主要是适用于读操作,并且缓存的读操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从数据库以及硬盘读取数据的效率。
特点二:缓存的数据是存储在内存当中,因此当系统重启,宕机等等异常场景下,缓存数据就会不可逆的丢失,且无法恢复,因此缓存不能作为可靠存储设备,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缓存里的数据必须首先从数据库里同步到内存中,而使用缓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数据库的读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到缓存的操作会因为数据库的效率低下而在性能上大打折扣,所以缓存适合的场景是那些固定不变的数据以及业务对实时性变化要求不高的数据。
根据缓存的上述两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数据库里和上述描述类似操作的相关数据迁移到缓存里,那样我们就从数据库上剥离了那些对数据库价值不高的操作,让数据库专心做有价值的操作,这样也是减轻数据库压力的一种手段。
不过这个手段局限性很强,局限性主要是一台计算机了用于存储缓存的内存的大小都是远远要低于硬盘,并且内存的价格要远贵于硬盘,如果我们将大规模的数据从硬盘往内存迁移,从资源成本和利用率角度考虑性价比还是很低的,因此缓存往往都是用于转存那些不会经常变化的数据字典,以及经常会被读,而修改较少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规模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当单库数据库出现了瓶颈时候马上就着手进行读写分离方案的设计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前文我讲到我们之所以选择数据库读写分离是主要原因是因为数据库的读写比例严重失衡所致,但是做了读写分离必然有个问题不可避免,写库向读库同步数据一定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我们想减小读库和写库数据的时间差,那么任然会导致读库因为写的粒度过细而发生部分性能的损失,但是时间差过大,或许又会无法满足实际的业务需求,因此这个时间差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实际的业务需求合理的设计。
同步的时间差的问题还是个小问题,也比较好解决,但是如何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做读写分离这其实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这里我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读写分离的难度问题,我们这里以淘宝为例,淘宝是个C2C的电商网站,它是互联网公司提供一个平台,商家自助接入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卖东西,这个和线下很多大卖场的模式类似。淘宝是个大平台,它的交易表里一定是要记下所有商户的交易数据,但是针对单个商家他们只会关心自己的网店的销售数据,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某一个商家要查询自己的交易信息,淘宝就要从成千上万的交易信息里检索出该商家的交易信息,那么如果我们把所有交易信息放在一个交易表里,肯定有商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网店每天交易额不大,为什么我查询交易数据的速度和那些大商家一样慢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是解决这样的场景了?
碰到这样的情况,当网站的交易规模变大后就算我们把交易表做了读写分离估计也是没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就算我们做的彻底点把交易表垂直拆分出来估计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一个业务数据库拥有很多张表,但是真正压力大的表毕竟是少数,这个符合28原则,而数据库大部分的关键问题又都是在那些数据压力大的表里,就算我们把这些表单独做读写分离甚至做垂直拆分,其实只是把数据库最大的问题迁移出原来数据库,而不是在解决该表的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要解决交易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交易表做业务级的拆分,那么我们要为交易表增加一个业务维度:实时交易和历史交易,一般而言实时交易以当天及当天24小时为界,历史交易则是除去当天交易外的所有历史交易数据。实时交易数据和历史交易数据有着很大不同,实时交易数据读与写是比较均衡的,很多时候估计写的频率会远高于读的频率,但是历史交易表这点上和实时交易就完全不同了,历史交易表的读操作频率会远大于写操作频率,如果我们将交易表做了实时交易和历史交易的拆分后,那么读写分离方案适合的场景是历史交易查询而非实时交易查询,不过历史交易表的数据是从实时交易表里同步过来的,根据这两张表的业务特性,我们可以按如下方案设计,具体如下:
我们可以把实时交易表设计成两张表,把它们分别叫做a表和b表,a表和b表按天交替进行使用,例如今天我们用a表记录实时交易,明天我们就用b表记录实时交易,当然我们事先可以用个配置表记录今天到底使用那张表进行实时交易记录,为什么要如此麻烦的设计实时交易表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时交易数据同步到历史数据时候提供便利,一般我们会在凌晨0点切换实时交易表,过期的实时交易表数据会同步到历史交易表里,这个时候需要数据迁移的实时交易表是全表数据迁移,效率是非常低下,假如实时交易表的数据量很大的时候,这种导入同步操作会变得十分耗时,所以我们设计两张实时交易表进行切换来把数据同步的风险降到最低。由此可见,历史交易表每天基本都只做一次写操作,除非同步出了问题,才会重复进行写操作,但是写的次数肯定是很低的,所以历史交易表的读写比例失衡是非常严重的。不过实时交易表的切换也是有技术和业务风险的,为了保证实时交易表的高效性,我们一般在数据同步操作成功后会清空实时交易表的数据,但是我们很难保证这个同步会不会有问题,因此同步时候我们最好做下备份,此外,两个表切换的时候肯定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就是有人在凌晨0点前做了交易,但是这个交易是在零点后做完,假如实时交易表会记录交易状态的演变过程,那么在切换时候就有可能两个实时表的数据没有做好接力,因此我们同步到历史交易表的数据一定要保持一个原则就是已经完成交易的数据,没有完成的交易数据两张实时交易还要完成一个业务上的接力,这就是业界常说的数据库日切的问题。
历史交易表本身就是为读使用的,所以我们从业务角度将交易表拆分成实时交易表和历史交易表本身就是在为交易表做读写分离,居然了设计了历史交易表我们就做的干脆点,把历史交易表做垂直拆分,将它从原数据库里拆分出来独立建表,随着历史交易的增大,上文里所说的某个商户想快速检索出自己的数据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要分析下难题的根源在那里。这个根源很简单就是我们把所有商户的数据不加区别的放进了一张表里,不管是交易量大的商户还是交易量小的商户,想要查询出自己的数据都要进行全表检索,而关系数据库单表记录达到一定数据量后全表检索就会变的异常低效,例如DB2当数据量超过了1亿多,mysql单表超过了100万条后那么全表查询这些表的记录都会存在很大的效率问题,那么我们就得对历史交易表进一步拆分,因为问题根源是单表数据量太大了,那我们就可以对单表的数据进行拆分,把单表分成多表,这个场景就和前面说的水平拆分里把原表变成逻辑表,原表的数据分散到各个独立的逻辑表里的方式一致,不过这里我们没有一开始做水平拆分,那是会把问题变麻烦,我们只要在一个数据库下对单表进行拆分即可,这样也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并且避免了水平拆分下的跨库写作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又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我们按什么维度拆分这张单表呢?
我们按照前文讲到的水平拆分里主键设计方案执行吗?当然不行哦,因为那些方案明显提升不了商户检索数据的效率问题,所以我们要首先分析下商户检索数据的方式,商户一般会按这几个维度检索数据,这些维度分别是:商户号、交易时间、交易类型,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我这里就以这三个维度为例阐述下面的内容,商户查询数据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全表检索,其实商户查询至少有一个维度那就是商户号来进行查询,如果我们把该商户的数据存入到一张单独的表里,自然查询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系统开发里我们很少通过商户号进行拆分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电商平台的商户是个动态的指标,会经常发生变化,其次,商户号的粒度很细,如果使用商户号拆分表的必然会有这样的后果那就是我们可能要频繁的建表,随着商户的增加表的数量也会增加,造成数据的碎片化,同时不同的商户交易量是不一样的,按商户建表会造成数据存储的严重不平衡。如果使用交易类型来拆分表,虽然维度的粒度比商户号小,但是会造成数据的分散化,也就是说我们查询一个商户的全部交易数据会存在很大问题。由此可见拆表时候如何有效的控制维度的粒度以及数据的聚集度是拆分的关键所在,因为使用交易时间这个维度就会让拆分更加合理,不过时间的维度的设计也是很有学问的,下面我们看看腾讯分析的维度,如下所示:
腾讯分析的维度是今天这个其实相当于实时交易查询,除此之外都是对历史数据查询,它们分为昨天、最近7天和最近30天,我们如果要对历史交易表进行拆分也是可以参照腾讯分析的维度进行,不过不管我们选择什么维度拆分数据,那么都是牺牲该维度成全了其他维度,例如我们按腾讯分析的维度拆分数据,那么我们想灵活使用时间查询数据将会受到限制。
我们把历史交易数据通过交易时间维度进行了拆分,虽然得到了效率提升,但是历史交易数据表是个累积表,随着时间推移,首先是月表,接下来是周表都会因为数据累积产生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再引进一个维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商户号这个维度,但是商户号作为拆分维度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会造成数据分布不均衡,那么我们就得将维度的粒度由小变粗,其实一个电商平台上往往少数商户是完成了大部分电商平台的交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指标把重要商户拆分出来,单独建表,这样就可以平衡了数据的分布问题。
我们总结下上面的案例,我们会得到很多的启迪,我将这些启迪总结如下:
启迪一:数据库的读写分离不是简单的把主库数据导入到读库里就能解决问题,读数据库和写数据的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让读和写操作不能相互影响效率。
启迪二:解决读的瓶颈问题的本质是减少数据的检索范围,数据检索的范围越小,读的效率也就越高;
启迪三:数据库的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首先不应该从技术角度进行,而是通过业务角度进行,如果数据库进行业务角度的水平拆分,那么拆分的维度往往是要根据该表的某个字段进行的,这个字段选择要有一定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该字段的维度的粒度不能过细,该字段的维度范围不能经常的动态发生变化,最后就是该维度不能让数据分布严重失衡。
回到现实的开发里,对于一个数据库做拆表,分表的工作其实是一件很让人恼火的工作,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的,具体如下所述:
原因一:一个数据库其实容纳多少张表是有一定限制的,就算没有超过这个限制,如果原库本来有30张表,我们拆分后变成了60张,接着是120张,那么数据库本身管理这么多表也会消耗很多性能,因此公司的DBA往往会控制那些过多分表的行为。
原因二:每次拆表后,都会牵涉到历史数据的迁移问题,这个迁移风险很大,迁移方案如果设计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损坏,如果关键数据发生了丢失和损坏,结果可能非常致命。因此在设计数据库分表分库方案时候我们要尽量让受影响的数据范围变得最小。
原因三:每次拆表和分表都会让系统的相关方绷紧神经,方案执行后,会有很长时间的监控和观察期,所以拆数据库时常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
原因四:为了保证新方案执行后确保系统没有问题,我们常常会让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如果新方案出现问题,问题的影响面最低,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一个恶果就是会导致数据迁移方案要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增加迁移数据的风险
因此当公司不得不做这件事情时候,公司都会很自然去考虑第三种解决方案,第三种解决方案是指尽量不改变原数据库的功能,而是另起炉灶,使用新技术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例如前文所说的搜索技术解决数据库like的低效问题就是其中方案之一,该方案只要我们将数据库的表按一定时间导入到文件系统,然后对文件建立倒排索引,让like查询效率更好,这样就不用改变原数据库的功能,又能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现在常用的第三种解决方案就是使用NoSql数据库,NoSql数据库大多都是针对文件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和使用搜索引擎那样把数据导入到文件里就行了,NoSql基本都采用Key/Value这种简单的数据结构,这种数据结构和关系数据库比起来更加的灵活,对原始数据的约束最少,所以在NoSql数据库里建表我们可以很灵活的把列和行的特性交叉起来用,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下面我举个例子解释下,例如hadoop技术体系里的hbase,hbase是一个基于列族的数据库,使用hbase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列来灵活的拆分数据,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省份作为一个列,将该省份的数据都放入到这个列下面,在省这个维度下我们可以接着在定义一个列的维度,例如软件行业,属于软件行业的数据放在这个列下面,最终提供用户查询时候我们就可以减少数据检索的范围,最终达到提升查询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见当我们用惯了关系数据库后,学习像hbase这样的Nosql数据库我们会非常的不适应,因为关系数据库的表有固定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化数据,当表的定义好了后,就算里面没有数据,那么这个结构也就固定了,我们使用表的时候都是按这个模型下面,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但是到了hbase的使用就不同了,hbase使用时候我们都在不停的为数据增加结构化模型,而且这个维度是以列为维度的,而关系数据库里列确定后我们使用时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学习hbase的最大困难之一。Hbase之所以这么麻烦的设计这样的计算模型,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海量数据按不同维度存储起来,使用时候尽全力检索数据检索的数量,从而达到海量数据快速读取的目的。
(六)第六部分
在讲数据库水平拆分时候,我列出了水平拆分数据库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它们分别是主键的设计问题和单表查询的问题,主键问题前文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述了,但是第二个问题我没有讲述,今天我将会讲讲如何解决数据表被水平拆分后的单表查询问题。
要解决数据表被水平拆分后的单表查询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问题的源头,我们为什么需要将数据库的表进行水平拆分。下面我们来推导下我们最终下定决心做水平拆分表的演进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个演进过程:进行了读写分离的表在数据增长后需要进行水平拆分吗?回答这个疑问我们首先要想想进行读写分离操作的表真的是因为数据量大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最基本的读写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数据库的某张表读写比率严重失衡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一张表每天会增加1万条数据,也就是说我们的系统每天会向这张表做1万次写的操作,当然也有可能我们还会更新或者删除这张表的某些已有的记录,这些操作我们把它归并到写操作,那么这张表一天我们随意定义个估值吧2万5千次写操作,其实这种表的数据量并不大,一年下来也就新增的几百万条数据,一个大型的商业级别的关系数据库,当我们为表建立好索引和分区后,查询几百万条数据它的效率并不低,这么说来查询的效率问题还不一定是读写分离的源头。其实啊,这张表除了写操作每天还承受的读操作可能会是10万,20万甚至更高,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像oracle和mysql这样鼎鼎大名的关系数据库默认的最大连接数是100,一般上了生产环境我们可能会设置为150或者200,这些连接数已经到了这些关系数据库的最大极限了,如果再加以提升,数据库性能会严重下降,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数据库由于压力过大而变成了一个巨锁,最终导致系统发生503的错误,如是我们就会想到采用读写分离方案,将数据库的读操作迁移到专门的读库里,如果系统的负载指标和我列举的例子相仿,那么迁移的读库甚至不用做什么垂直拆分就能满足实际的业务需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数据库的连接压力。
第二个演进过程: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增长,系统的运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我们已经了解了系统的第一个瓶颈是从存储开始了,如是我们开始谈论方案如何解决存储的问题,这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做了读写分离,也使用了缓存,甚至连搜索技术也用上了,那么下个阶段就是垂直拆分了,垂直拆分很简单就是把表从数据库里拆出来,单独建库建表,但是这种直截了当的方案想想就能感到这样的做法似乎没有打中系统的痛点,那么系统的痛点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数据库本身的特性,我们会发现痛点主要是三个方面组成:
第一个方面:数据库的连接数的限制。原库的某些表可能承担数据库80%的连接,极端下甚至可以超过90%的连接,而且这些表的业务操作十分的频繁,当其他小众业务的表需要进行操作时候,搞不好因为连接数被全部占用而不得不排队等待空闲连接的出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考虑把这张表做垂直拆分,这样就减轻了原数据库连接的压力,使得数据库连接负载变得比较均衡。
第二个方面是数据库的读操作,第三个方面是数据库的写操作,虽然把读和写分成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在我们做垂直拆分时候要结合起来考虑。首先我们要分析下数据库的写操作,单独的写操作效率都是很高的,不管我们的写是单条记录的写操作,还是批量的写操作,这些写操作的数据量就是我们要去写的数据的大小,因此控制写的数据量的大小是一件很容易很天然的操作,所以这些操作不会造成数据库太大负担,详细点的话,对于数据库而言,新增操作无非是在原来数据后面追加些记录,而修改操作或者删除操作一般都是通过建立了高效索引的字段来定位数据后再进行的操作,因此它的性能也是非常高的。而读操作看起来比写操作简单(例如:读操作不存在像事务这些乌七八糟因素的干扰),但是当读操作面对海量数据时候就严重挑战着数据库和硬盘的极限能力,因此读操作很容易产生瓶颈问题,而且这个瓶颈不管问题表是否读写失衡都会面临的。前文里我详细列举了一个交易表设计的案例,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库垂直拆分在实际应用里的运用,在例子里我们首先根据业务特点将交易表分成了实时交易表和历史交易表,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将原交易表的读和写进行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和纯粹的读写分离相比会更加有深意,这个深意就是拆分实时和历史交易表也就是在分拆原表的读写操作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交易表的每次写和每次读几乎等价,这样我们没法单独解决读的性能问题,分出了历史交易表后我们再对历史交易表来做读的优化,那么这也不会影响到写操作,这样把问题的复杂度给降低了。在案例里我们对历史交易表进行了业务级别的水平拆分,但是这个拆分是以如何提升读的效率进行的,因此前文讲到的水平拆分里主键设计方案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因为这两种水平拆分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那么使用的手段和达到效果也将不一样。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数据库的水平拆分重新定义下,我在这几篇文章里一直讲述的水平拆分本质是从数据库技术来定义的,我把它们称为狭义的水平拆分,与狭义相对的就是广义的水平拆分,例如上文例子里把交易表根据业务特性分为实时交易表和历史交易表,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水平拆分,但是这个拆分不会遵守我前面讲到主键设计方案,但是它的确达到水平拆分的目的,所以这样的水平拆分就属于广义的水平拆分了。
第三个演进过程:到了三个演进过程我们就会考虑到真正的水平拆分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狭义的水平拆分了,狭义的水平拆分执行的理由有两个,一个那就是数据量太大了,另一个是数据表的读写的关联性很难进行拆分了,这点和垂直拆分有所不同,做垂直拆分的考虑不一定是因为数据量过大,例如某种表数据量不大,但是负载过重,很容易让数据库达到连接的极限值,我们也会采取垂直拆分手段来解决问题,此外,我们想减轻写操作和读操作的关联性,从而能单独对有瓶颈的写操作或读操作做优化设计,那么我们也会考虑到垂直拆分,当然数据量实在是太大的表我们想优化,首先也会考虑到垂直拆分,因为垂直拆分是针对海量数据优化的起始手段,但是垂直拆分可不一定能解决海量数据的问题。
狭义水平拆分的使用的前提是因为数据量太大,到底多大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下,假如某个电商平台一天的交易笔数有2亿笔,我们用来存储数据的关系数据库单表记录到了5千万条后,查询性能就会严重下降,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两亿条数据全部存进这个数据库,那么随着数据的累积,实时交易查询基本已经没法正常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考虑把实时交易表进行狭义的水平拆分,狭义的水平拆分首先碰到的难点就是主键设计的问题,主键设计问题也就说明狭义水平拆分其实解决的是海量数据写的问题,如果这张表读操作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个水平拆分是很好设计的,但是一张表只写不读,对于作为业务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那基本是非常罕见的,。
前文讲到的主键设计方案其实基本没有什么业务上的意义,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写入的数据分布均匀,从而能合理使用存储资源,但是这个合理分布式存储资源却会给查询操作带来极大的问题,甚至有时可以说狭义水平拆分后数据查询变得困难就是由这种看起来合理的主键设计方案所致。
我们还是以实时交易表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一个电商平台下会接入很多不同的商户,但是不同的商户每天产生的交易量是不同,也就是说商户的维度会让我们使交易数据变得严重的不均衡,可能电商平台下不到5%的商户完成了全天交易量的80%,而其他95%的商户仅仅完成20%的交易量,但是作为业务系统的数据表,进行读操作首先被限制和约束的条件就是商户号,如果要为我们设计的实时交易表进行狭义的水平拆分,做拆分前我们要明确这个拆分是由交易量大的少量商户所致,而不是全部的商户所致的。如果按照均匀分布主键的设计方案,不加商户区分的分布数据,那么就会发生产生少量交易数据的商户的查询行为也要承受交易量大的商户数据的影响,而能产生大量交易数据的商户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贡献度而得到应有的高级服务,碰到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解决,就是在做狭义水平拆分前,我们先做一次广义的水平拆分,把交易量大的商户交易和交易量小的商户交易拆分出来,交易量小的商户用一张表记录,这样交易量小的商户也会很happy的查询出需要的数据,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接下来我们就要对交易量大的商户的交易表开始做狭义的水平拆分了,为这些重点商户做专门的定制化服务。
做狭义水平拆分前,我们有个问题需要过一下,在狭义水平拆分前我们需要先做一下广义的水平拆分吗?这个我这里不好说,具体要看实际的业务场景,但是针对我列举的实时交易的例子而言,我觉得没那个必要,因此拆分出的重点商户交易量本来就很大,每个都在挑战数据库读能力的极限,更重要的是实时交易数据的时间粒度已经很小了,再去做广义水平拆分难度很大,而且很难做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直接使用狭义的水平拆分。拆分完毕后我们就要解决查询问题了。
做实时查询的标准做法就是分页查询了,在讲述如何解决分页查询前,我们看看我们在淘宝里搜索【衣服】这个条件的分页情况,如下图所示:
我们看到一共才100页,淘宝上衣服的商品最多了,居然搜索出来的总页数只有100页,这是不是在挑战我们的常识啊,淘宝的这个做法也给我们在实现水平拆分后如何做分页查询一种启迪。要说明这个启迪前我们首先要看看传统的分页是如何做的,传统分页的做法是首先使用select count(1) form table这样的语句查询出需要查询数据的总数,然后再根据每页显示的记录条数,查询出需要显示的记录,然后页面根据记录总数,每页的条数,和查询的结果来完成分页查询。回到我们的交易表实例里,有一个重要商户在做实时交易查询,可是这个时候该商户已经产生了1千万笔交易了,假如每页显示10条,记录那么我们就要分成100万页,这要是真显示在页面上,绝对能让我们这些开发人员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惊奇,反正我见过的最多分页也就是200多页,还是在百度搜索发现的。其实当数据库一张表的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select的count查询效率就非常低下,这个查询有时也会近似个全表检索,所以count查询还没结束我们就会失去等待结果的耐心了,更不要是说等把数据查询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学习下淘宝的做法,当商户第一次查询我们准许他查询有限的数据。我自己所做的一个项目的做法就是这样的,当某个商户的交易量实在是很大时候我们其实不会计算数据的总笔数,而是一次性查询出1000条数据,这1000条数据查询出来后存入到缓存里,页面则只分100页,当用户一定要查询100页后的数据,我们再去追加查询,不过实践下来,商户基本很少会查询100页后的数据,常常看了5,6页就会停止查询了。不过商户也时常会有查询全部数据的需求,但是商户有这种需求的目的也不是想在分页查询里看的,一般都是为了比对数据使用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般是提供一个发起下载查询全部交易的功能页面,商户根据自己的条件先发起这样的需求,然后我们系统会在后台单独起个线程查询出全部数据,生成一个固定格式的文件,最后通过一些有效手段通知商户数据生成好了,让商户下载文件即可。
对于进行了狭义水平拆分的表做分页查询我们通常都不会是全表查询,而是抽取全局的数据的一部分结果呈现给用户,这个做法其实和很多市场调查的方式类似,市场调查我们通常是找一些样本采集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样本数据推导出全局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这些样本选择的合理性就和最终的结论有很大关系,回到狭义水平拆分的表做分页查询,我们为了及时满足用户需求,我们只是取出了全部数据中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数据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问题是很有学问的,如果是交易表,我们往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查询部分数据,所以这里其实使用到了一个时间的维度,其他业务的表可能这个维度会不一样,但肯定是有个维度约束我们到底返回那些部分的数据。这个维度可以用一个专有的名词指代那就是排序,具体点就是要那个字段进行升序还是降序查询,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有异议,那就是这种抽样式的查询,肯定会导致查询的命中率的问题,即查出来的数据不一定全部都是我们要的,其实要想让数据排序正确,最好就是做全量排序,但是一到全量排序那就是全表查询,做海量数据的全表排序查询对于分页这种场景是无法完成的。回到淘宝的例子,我们相信淘宝肯定没有返回全部数据,而是抽取了部分数据分页,也就是淘宝查询时候加入了维度,每个淘宝的店家都希望自己的商户放在搜索的前列,那么淘宝就可以让商家掏钱,付了钱以后淘宝改变下商家在这个维度里的权重,那么商家的商品就可以排名靠前了。
狭义水平拆分的本身对排序也有很大的影响,水平拆分后我们一个分页查询可能要从不同数据库不同的物理表里去取数据,单表下我们可以先通过数据库的排序算法得到一定的数据,但是局部的排序到了全局可能就不正确了,这个又该怎么办了?其实由上面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要满足对海量数据的所有查询限制是非常难的,时常是根本就无法满足,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多满足些查询限制,也就是海量查询只能做到尽量接近查询限制的条件,而很难完全满足,这个时候我前面提到的主键分布方案就能起到作用了,我们在设计狭义水平拆分表主键分布时候是尽量保持数据分布均衡,那么如果我们查询要从多张不同物理表里取的时候,例如我们要查1000条数据,而狭义水平拆分出了两个物理数据库,那么我们就可以每个数据库查询500条,然后在服务层归并成1000条数据,在服务层排序,这种场景下如果我们的主键设计时候还包含点业务意义,那么这个排序的精确度就会得到很大提升。假如用户对排序不敏感,那就更好做了,分页时候如果每页规定显示10条,我们可以把10条数据平均分配给两个数据库,也就是显示10条A库的数据,再显示5条B库的数据。
看到这里有些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有疑问,那就是居然排序是分页查询的痛点,那么我们可以不用数据库查询,而使用搜索技术啊,NoSql数据库啊,的确这些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分页问题,但是关系数据库过渡到搜索引擎和NoSql数据库首先需要我们转化数据,而狭义的水平拆分的数据表本身数据量很大,这个转化过程我们是没法快速完成的,如果我们对延时容忍度那么高,其实我们就没必要去做数据库的狭义水平拆分了。这个问题反过来说明了使用狭义拆分数据表的业务场景,那就是:针对数据量很大的表同时该表的读写的关联性是没法有效拆分的。
最后我要讲的是,如果系统到了狭义水平拆分都没法解决时候,我们就要抛弃传统的关系数据方案了,将该业务全部使用NoSql数据库解决或者像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那样,改写开源的mysql数据库。文章写道这里,我还是想说一个观点,如果一个系统有很强烈需求去做狭义的水平拆分,那么这个公司的某个业务那肯定是非常的大了,所以啊,这个方案以公司为单位应该有点小众了。
(七)第七部分
本文开篇提个问题给大家,关系数据库的瓶颈有哪些?我想有些朋友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说出自己平时开发中碰到了一个跟数据库有关的什么什么问题,然后如何解决的等等,这样的答案没问题,但是却没有代表性,如果出现了一个新的存储瓶颈问题,你在那个场景的处理经验可以套用在这个新问题上吗?这个真的很难说。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场景最后解决它都要落实到数据库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场景一定是击中了数据库的某个痛点,那么我前面的六篇文章里那些手段到底是在解决数据库的那些痛点,下面我总结下,具体如下:
痛点一:数据库的连接数不够用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要求和数据库建立连接的请求超出了数据库所允许的最大连接数,如果我们对超出的连接数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它们直接落到了数据库上,那么就有可能会让数据库不堪重负,那么我们就得要分散这些连接,或者让请求排队。
痛点二:对于数据库表的操作无非两种一种是写操作,一种是读操作,在现实场景下很难出现读写都成问题的事情,往往是其中一种表的操作出现了瓶颈问题所引起的,由于读和写都是操作同一个介质,这就导致如果我们不对介质进行拆分去单独解决读的问题或者写的问题会让问题变的复杂化,最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痛点三:实时计算和海量数据的矛盾。本系列讲存储瓶颈问题其实有一个范畴的,那就是本系列讲到的手段都是在使用关系数据库来完成实时计算的业务场景,而现实中,数据库里表的数据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长,当表的数据超出了一定规模后,受制于计算机硬盘、内存以及CPU本身的能力,我们很难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处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采取新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我今天之所以总结下这三个痛点,主要是为了告诉大家当我们面对存储瓶颈问题时候,我们要把问题最终落实到这个问题到底是因为触碰到了数据库的那些痛点,这样回过头来再看我前面说到的技术手段,我就会知道该用什么手段来解决问题了。
好了,多余的话就说到这里,下面开始本篇的主要内容了。首先给大伙看一张有趣的漫画,如下图所示:
身为程序员的我看到这个漫画感到很沮丧,因为我们被机器打败了。但是这个漫画同时提醒了做软件的程序员,软件的性能其实和硬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我们碰到的存储问题不一定是由我们的程序产生的,而是因为好的炮弹装进了一个老旧过时的大炮里,最后当然我们会感到炮弹的威力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除此之外了,也有可能我们的程序设计本身没有有效的利用好已有的资源,所以在前文里我提到如果我们知道存储的瓶颈问题将会是网站首先发生问题的地方,那么在数据库建模时候我们要尽量减轻数据库的计算功能,只保留数据库最基本的计算功能,而复杂的计算功能交由数据访问层完成,这其实是为解决瓶颈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作为软件工程师经常会不自觉地忽视硬件对程序性能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候考察下硬件和问题场景的关系或许能开拓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上面的问题按本篇开篇的痛点总结的思路总结下的话,那么就是如下:
痛点四:当数据库所在服务器的硬件有很大提升时候,我们可以优先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提升硬件性能的手段来提升数据库的性能。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里,我讲到根据http无状态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剥离web服务器的状态性主要是session的功能,那么当网站负载增大我们可以通过增加web服务器的方式扩容网站的并发能力。其实不管是读写分离方案,垂直拆分方案还是水平拆分方案细细体会下,它们也跟水平扩展web服务的方式有类似之处,这个类似之处也就是通过增加新的服务来扩展整个存储的性能,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前面的三种解决存储瓶颈的方案也能做到像web服务那样的水平扩展吗?换句话说,当方案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瓶颈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就能解决新的问题吗?
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详细分析下web服务的水平扩展原理,web服务的水平扩展是基于http协议的无状态,http的无状态是指不同的http请求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因此如果后台有多个web服务处理http请求,每个web服务器都部署相同的web服务,那么不管那个web服务处理http请求,结果都是等价的。这个原理如果平移到数据库,那么就是每个数据库操作落到任意一台数据库服务器都是等价的,那么这个等价就要求每个不同的物理数据库都得存储相同的数据,这么一来就没法解决读写失衡,解决海量数据的问题了,当然这样做看起来似乎可以解决连接数的问题,但是面对写操作就麻烦了,因为写数据时候我们必须保证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同步问题,这就把问题变复杂了,所以web服务的水平扩展是不适用于数据库的。这也变相说明,分库分表的数据库本身就拥有很强的状态性。
不过web服务的水平扩展还代表一个思想,那就是当业务操作超出了单机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方式水平拓展整个web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这个思想放到数据库而言,肯定是适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定义下数据库的水平扩展,具体如下:
数据库的水平扩展是指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方式提升整个存储层的性能。
数据库的读写分离方案,垂直拆分方案还有水平拆分方案其实都是以表为单位进行的,假如我们把数据库的表作为一个操作原子,读写分离方案和垂直拆分方案都没有打破表的原子性,并且都是以表为着力点进行,因此如果我们增加服务器来扩容这些方案的性能,肯定会触碰表原子性的红线,那么这个方案也就演变成了水平拆分方案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数据库的水平扩展基本都是基于水平拆分进行的,也就是说数据库的水平扩展是在数据库水平拆分后再进行一次水平拆分,水平扩展的次数也就代表的水平拆分迭代的次数。因此要谈好数据库的水平扩展问题,我们首先要更加细致的分析下水平拆分的方案,当然这里所说的水平拆分方案指的是狭义的水平拆分。
数据库的水平扩展其实就是让被水平拆分的表的数据跟进一步的分散,而数据的离散规则是由水平拆分的主键设计方案所决定的,在前文里我推崇了一个使用sequence及自增列的方案,当时我给出了两种实现手段,一种是通过设置不同的起始数和相同的步长,这样来拆分数据的分布,另一种是通过估算每台服务器的存储承载能力,通过设定自增的起始值和最大值来拆分数据,我当时说到方案一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步长的间隔,这样我们为我们之后的水平扩展带来便利,方案二起始也可以设定新的起始值也来完成水平扩展,但是不管哪个方案进行水平扩展后,有个新问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那就是数据分配的不均衡,因为原有的服务器会有历史数据的负担问题。而在我谈到狭义水平拆分时候,数据分配的均匀问题曾被我作为水平技术拆分的优点,但是到了扩展就出现了数据分配的不均衡了,数据的不均衡会造成系统计算资源利用率混乱,更要命的是它还会影响到上层的计算操作,例如海量数据的排序查询,因为数据分配不均衡,那么局部排序的偏差会变得更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数据根据平均原则重新分布,这就得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迁移了,由此可见,除非我们觉得数据是否分布均匀对业务影响不大,不需要调整数据分布,那么这个水平扩展还是很有效果,但是如果业务系统不能容忍数据分布的不均衡,那么我们的水平扩展就相当于重新做了一遍水平拆分,那是相当的麻烦。其实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如果一个系统后台数据库要做水平扩展,水平扩展后又要做数据迁移,这个扩展的表还是一个核心业务表,那么方案上线时候必然导致数据库停止服务一段时间。
数据库的水平扩展本质上就是水平拆分的迭代操作,换句话说水平扩展就是在已经进行了水平拆分后再拆分一次,扩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新的水平拆分是否能继承前一次的水平拆分,从而实现只做少量的修改就能达到我们的业务需求,那么我们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回到问题的源头,我们的前一次水平拆分是否能良好的支持后续的水平拆分,那么为了做到这点我们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主要注意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水平扩展和数据迁移的关系问题以及排序的问题。
问题一:水平扩展和数据迁移的关系问题。在我上边的例子里,我们所做的水平拆分的主键设计方案都是基于一个平均的原则进行的,如果新的服务器加入后就会破坏数据平均分配的原则,为了保证数据分布的均匀我们就不能不将数据做相应的迁移。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就算我们水平拆分没有过分强调平均原则,或者使用其他维度来分割数据,如果这个维度在水平扩展时候和原库原表有关联关系,那么结果都有可能导致数据的迁移问题,因为水平扩展是很容易产生数据迁移问题。
对于一个实时系统而言,核心的业务表发生数据迁移是一件风险很大成本很高的事情,抛开迁移的操作危险,数据迁移会导致系统停机,这点是所有系统相关方很难接受的。那么如何解决水平扩展的数据迁移问题了,那么这个时候一致性哈希就派上用场了,一致性哈希是固定哈希算法的衍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下一致性哈希的原理,首先我看看下面这张图:
一致性哈希使用时候首先要计算出用来做水平拆分服务器的数字哈希值,并将这些哈希值配置到0~232的圆上,接着计算出被存储数据主键的数字哈希值,并把它们映射到这个圆上,然后从数据映射到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查找,并将数据保存在找到的第一个服务器上,如果主键的哈希值超过了232,那么该记录就会保存在第一台服务器上。这些如上图的第一张图。
那么有一天我们要添加新的服务器了,也就是要做水平扩展了,如上图的第二张图,新节点(图上node5)只会影响到的原节点node4,即顺时针方向的第一个节点,因此一致性哈希能最大限度的抑制数据的重新分布。
上面的例图里我们只使用了4个节点,添加一个新节点影响到了25%左右的数据,这个影响度还是有点大,那有没有办法还能降低点影响了,那么我们可以在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一致性哈希上的分布节点越多,那么添加和删除一个节点对于总体影响最小,但是现实里我们不一定真的是用那么多节点,那么我们可以增加大量的虚拟节点来进一步抑制数据分布不均衡。
前文里我将水平拆分的主键设计方案类比分布式缓存技术memcached,其实水平拆分在数据库技术里也有一个专属的概念代表他,那就是数据的分区,只不过水平拆分的这个分区粒度更大,操作的动静也更大,笔者这里之所以提这个主要是因为写存储瓶颈一定会受到我自己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如果有朋友因为看了本文而对存储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我这里也可以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这样就能避免一些价值不高的探索过程,让学习的效率会更高点。
问题二:水平扩展的排序问题。当我们要做水平扩展时候肯定有个这样的因素在作怪:数据量太大了。前文里我说道过海量数据会对读操作带来严重挑战,对于实时系统而言,要对海量数据做实时查询几乎是件无法完成的工作,但是现实中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操作,可是当碰到如此操作我们一般采取抽取部分结果数据的方式来满足查询的实时性,要想让这些少量的数据能让用户满意,而不会产生太大的业务偏差,那么排序就变变得十分重要了。
不过这里的排序一定要加上一个范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啊,对海量数据进行全排序,而这个全排序还要以实时的要求进行,这个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为什么说无法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在挑战硬盘读写速度,内存读写速度以及CPU的运算能力,假如1Tb的数据上面这三个要素不包括排序操作,读取操作能在10毫秒内完成,也许海量数据的实时排序才有可能,但是目前计算机是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的。
那么现实场景下我们是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的实时排序问题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有点逆向思维的意识了,另辟蹊径的处理排序难题。第一种方式就是缩小需要排序的数据大小,那么数据库的分区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除了分区手段外,其实还有一个手段,前面我讲到使用搜索技术可以解决数据库读慢的难题,搜索库本身可以当做一个读库,那么搜索技术是怎么来解决快速读取海量数据的难题了,它的手段是使用索引,索引好比一本书的目录,我们想从书里检索我们想要的信息,我们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先查询目录,找到自己想要看的标题,然后对应页码,把书直接翻到那一页,存储系统索引的本质和书的目录一样,只不过计算机领域的索引技术更加的复杂。其实为数据建立索引,本身就是一个缩小数据范围和大小的一种手段,这点它和分区是类似的。我们其实可以把索引当做一张数据库的映射表,一般存储系统为了让索引高效以及为了扩展索引查找数据的精确度,存储系统在建立索引的时候还会跟索引建立好排序,那么当用户做实时查询时候,他根据索引字段查找数据,因为索引本身就有良好的排序,那么在查询的过程里就可以免去排序的操作,最终我们就可以高效的获取一个已经排好序的结果集。
现在我们回到水平拆分海量数据排序的场景,前文里我提到了海量数据做分页实时查询可以采用一种抽样的方式进行,虽然用户的意图是想进行海量数据查询,但是人不可能一下子消化掉全部海量数据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只对海量数据的部分进行操作,可是由于用户的本意是全量数据,我们给出的抽样数据如何能更加精确点,那么就和我们在分布数据时候分布原则有关系,具体落实的就是主键设计方案了,碰到这样的场景就得要求我们的主键具有排序的特点,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下水平拆分里主键的排序问题了。
在前文里我提到一种使用固定哈希算法来设计主键的方案,当时提到的限制条件就是主键本身没有排序特性,只有唯一性,因此哈希出来的值是唯一的,这种哈希方式其实不能保证数据分布时候每台服务器上落地数据有一个先后的时间顺序,它只能保证在海量数据存储分布式时候各个服务器近似均匀,因此这样的主键设计方案碰到分页查询有排序要求时候其实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让主键有个先后顺序最好使用递增的数字来表示,但是递增数字的设计方案如果按照我前面的起始数,步长方式就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单库单表的顺序性可以保障,跨库跨表之间的顺序是很难保证的,这也说明我们对于水平拆分的主键字段对于逻辑表进行全排序也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我们只得使用单独的主键生成服务器了,前文里我曾经批评了主键生成服务器方案,文章发表后有个朋友找到我谈论了下这个问题,他说出了他们计划的一个做法,他们自己研发了一个主键生成服务器,因为害怕这个服务器单点故障,他们把它做成了分布式,他们自己设计了一套简单的UUID算法,使得这个算法适合集群的特点,他们打算用zookeeper保证这个集群的可靠性,好了,他们做法里最关键的一点来了,如何保证主键获取的高效性,他说他们没有让每次生成主键的操作都是直接访问集群,而是在集群和主键使用者之间做了个代理层,集群也不是频繁生成主键的,而是每次生成一大批主键,这一大批主键值按队列的方式缓存在代理层了,每次主键使用者获取主键时候,队列就消耗一个主键,当然他们的系统还会检查主键使用的比率,当比率到达阀值时候集群就会收到通知,马上开始生成新的一批主键值,然后将这些值追加到代理层队列里,为了保证主键生成的可靠性以及主键生成的连续性,这个主键队列只要收到一次主键请求操作就消费掉这个主键,也不关心这个主键到底是否真的被正常使用过,当时我还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疑问,要是代理挂掉了呢?那么集群该如何再生成主键值了,他说他们的系统没有单点系统,就算是代理层也是分布式的,所以非常可靠,就算全部服务器全挂了,那么这个时候主键生成服务器集群也不会再重复生成已经生成过的主键值,当然每次生成完主键值后,为了安全起见,主键生成服务会把生成的最大主键值持久化保存。
其实这位朋友的主键设计方案其实核心设计起点就是为了解决主键的排序问题,这也为实际使用单独主键设计方案找到了一个很现实的场景。如果能做到保证主键的顺序性,同时数据落地时候根据这个顺序依次进行的,那么在单库做排序查询的精确度就会很高,查询时候我们把查询的条数均匀分布到各个服务器的表上,最后汇总的排序结果也是近似精确的。
自从和这位朋友聊到了主键生成服务的设计问题后以及我今天讲到的一致性哈希的问题,我现在有点摒弃前文里说到的固定哈希算法的主键设计方案了,这个摒弃也是有条件限制的,主键生成服务的方案其实是让固定哈希方案更加完善,但是如果主键本身没有排序性,只有唯一性,那么这个做法对于排序查询起不到什么作用,到了水平扩展,固定哈希排序的扩展会导致大量数据迁移,风险和成本太高,而一致性哈希是固定哈希的进化版,因此当我们想使用哈希来分布数据时候,还不如一开始就使用一致性哈希,这样就为后续的系统升级和维护带来很大的便利。
有网友在留言里还提到了哈希算法分布数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硬件的性能对数据平均分配的影响,如果水平拆分所使用的服务器性能存在差异,那么平均分配是会造成热点问题的出现,如果我们不去改变硬件的差异性,那么就不得不在分配原则上加入权重的算法来动态调整数据的分布,这样就制造了人为的数据分布不均衡,那么到了上层的计算操作时候某些场景我们也会不自觉的加入权重的维度。但是作为笔者的我对这个做法是有异议的,这些异议具体如下:
异议一: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系统引入权重都是把问题复杂化的操作,权重往往都是权益之计,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还要进一步扩展权重算法,那么问题就变得越加复杂了,而且我个人认为权重是很难进行合理处理的,权重如果还要演进会变得异常复杂,这个复杂度可能会远远超出分布式系统,数据拆分本身的难度,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我们还是尽量不去使用什么权重,就算有权重也不要轻易使用,看有没有方式可以消除权重的根本问题。
异议二:如果我们的系统后台数据库都是使用独立服务器,那么一般都会让最好的服务器服务于数据库,这个做法本身就说明了数据库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对数据库的任何分库分表的解决方案都会很麻烦,很繁琐甚至很危险,因此本篇开始提出了如果我们解决瓶颈问题前先考虑下硬件的问题,如果硬件可以解决掉问题,优先采取硬件方案,这就说明我们合理对待存储问题的前提就是让数据库的硬件跟上时代的要求,那么如果有些硬件出现了性能瓶颈,是不是我们忽视了硬件的重要性了?
异议三:均匀分布数据不仅仅可以合理利用计算资源,它还会给业务操作带来好处,那么我们扩展数据库时候就让各个服务器本身能力均衡,这个其实不难的,如果老的服务器实在太老了,用新服务器替换掉,虽然会有全库迁移的问题,但是这么粗粒度的数据平移,那可是比任何拆分方案的数据迁移难度低的多的。
(八)第八部分
开始本篇主要内容前,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几张截图,首先是第一张图,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家电商网站的首页,当我们第一次打开这个首页,网站会弹出一个强制性的对话框,让用户选择货物配送的地址,如果是淘宝和京东的话,那么这个选择配货地址的选项是在商品里,如下图是淘宝的选择配送地点:
下图是京东选择配货地点:
那么图一跟京东和淘宝有什么区别呢?图一的电商强制用户选择地区后,那么我们在查询这个商品时候会因为地区不同,显示的查询结果会不一样,这个就和网站做国际化有点像,不过网站国际化是切语言和语言相关的静态资源,但是电商这个地域的选择是和业务相关的,不同的地域查询结果是不相同的,这个选择地域的弹出框很像一个路由器。相比之下,淘宝和京东把商品的配送和商品相关,那么我们在这些网站里查询商品时候,其实是按照全国查询的,全国不同的地方查询同一个条件所获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从业务角度而言,这说明第一个电商的业务没有全国铺开,就算是铺开了,地域的差异也影响到物流的问题,而淘宝和京东则正是一个全国意义的大型电商网站了。
回到技术的角度,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有没有可能还和技术问题有关了?今天我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不管网站大与小,一个网站肯定可以分为客户端、服务端和存储端,勾连这不同的组成部分是网络,网络是一种通讯设施,距离的远近会直接影响到网络传输的效率问题,如是乎就出现了像CDN这样的技术,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还会在不同的城市建立机房,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在解决距离对网络传输效率的影响,但是当这种就近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到存储层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上篇里我说道web服务的水平扩展问题,这种水平扩展是基于一种无状态性的原理设计的,但是到了存储层我们不管怎么拆分它,它都很难消除状态的问题,也就是存储层有状态性是它的天然属性。特别是碰到一个竞争性的存储资源时候,这种状态性会变得非常顽固,例如商品的库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库存数据对等的平移到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那么如何保证不同地方的库存信息总是准确的,这就成为了难题。这种问题放在一个小国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放到地大物博的中国那就很成问题了。所以存储是这种就近方案的短板了。
我曾了解到中国一家大型信息企业在设计它们第一代系统时候,就考虑到了这种地域性差异对系统设计的影响,它们的第一代系统在存储层这块就设计成了一个双核系统,什么叫做存储层的双核系统了?它们的做法是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系统的存储层分别部署在北京的数据中心和上海的数据中心,两个数据中心是等价的,那么中国北部的交易就走北京数据中心,中国南部的交易就走上海的数据中心。但是系统上线后,发现这种双核设计方案成为了整个系统的梦魇了,这个梦魇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同步问题,因为该企业是一个全国性业务的企业,因此有大量交易需要南北数据中心同步完数据后才能正常完成,但是想从北京和上海同步数据的效率是异常的低效,我曾经看过一份资料,里面说有机构做了一个测试,当两个数据中心的距离超过了80公里,那么网络的延迟性基本是无法忍受的,当然不差钱的企业可以专门铺设专线来连接两个数据中心,这种专线的成本高的吓人,我曾听人说就在上海,如果铺专线从浦东到浦西,那么这条专线基本是用人民币铺就的,更何况是从北京到上海铺专线,就算企业不差这些钱延迟性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业务的发展。除了延迟性外,通过网络大规模传输数据,数据的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也就是网络传输时候经常没有道理的丢包,这就造成了很多重复性传输,使得同步数据的效率更加的低效。
因为存储层这种双核设计缺陷,该企业马上从事了二代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而这个二代系统核心业务就是解决这个存储层的双核问题。那到底该怎么解决了?把双核变成单核,既然两个数据中心这么麻烦,那我们就搞一个数据中心算了,既省钱有没那么多麻烦事情,这个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了,双核设计的出发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最后该公司使用了一个新的方案替代双核,这个方案称之为主备方案,存储层任然部署到两个数据中心,到了业务运行阶段,一个数据中心为主,一个数据中心为辅,不过这个主备方案绝不是通常意义的数据备份方案,他其实是吸收了单核和双核方案的优点,同时尽量避免单核和双核的缺点,那么这点上这个主备方案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把系统业务交易分下类,系统有些交易对于实时性啊,数据的正确性啊要求非常高,那么这样的业务场景使用单核存储系统比较合适,一个业务系统不可能全是这样的实时性交易,也有一些交易对实时性要求比较差,当然我们还是得要考察下这种交易对于延时容忍度,具体就是一般延时多久用户是可以接受的,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就算是主备方案,那么数据还是会有同步的操作,只不过这个同步的时间粒度上会更粗些,我们可以以系统和业务角度合理设置一个同步时间间隔,如果延时性交易的延时时间超过了这个间隔时间的话,那么这样的业务场景其实是可以就近处理的,没有必要将这些请求都发送到主数据中心,这样可以减轻主数据中心的运行压力。该企业的二代信息系统还有个要求就是过了每天的零点,前一天的数据必须在两个数据中心完成同步,换句话说,两个数据中心数据的差异性最大容忍度是天,为什么要这样做了?有的朋友看到了一定认为这是为了备份数据,的确这是目的之一,但这个做法还有更大的深意,双核设计除了解决距离对网络效率的影响外,还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容灾,我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网站挂了6个小时,我当时很奇怪,我就问你们系统难道不是分布式吗?他说他们线上系统没有单点,那为什么网站还会整个挂掉了?答案真的让人不敢相信,因为他们的机房漏雨了,机房的线路短路了,那个朋友告诉我这件事情以后,他们公司又在附近租了个新机房做容灾,防止此类事情再发生了。这种情况真的可以称之为天灾了,不过这样的事情概率很低,可是一旦发生就会非常致命,记得日本爆发九级大地震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新网报道,报道里面有好多大型计算机倒掉了,而这个机房的机器的作用几乎关系到亚洲互联网系统的命脉,大家都知道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域名,域名是一个网站的入口,而日本那个机房放置的服务器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13台服务器之一,专门用来解析域名的DNS服务器,如果这些机器挂掉了,可能发生一整个国家都不能正常使用互联网。但是天灾毕竟是局部的,因此全国甚至全球设立不同的数据中心用来容灾是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必须走的道路,回到本文的主备方案,为了保证数据中心的容灾性,那么我们再设计主备方案同时还要保证主备数据中心可以迅速切换,当一个数据中心出现问题时候可以马上把辅助的数据中心转化为主数据中心。为了保证这种切换的可靠性,该企业经常在晚上交易量小的时候,把主备来回切换跑跑。
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三张截图,那个一开始弹出地域选择框的电商网站,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地域时候,查询同样的商品最后显示的商品列表是不同,而京东虽然也有地域选择,但是我们切换地域后查询商品后结果基本没有变化,至于淘宝和天猫压根就没有让我们选择地域的选项,配送都是在商品这边进行选择的。可能淘宝和天猫没有自营业务,因此天猫很难控制里面商家的地域区别,京东和前面哪家电商网站因为大部分是直营业务,因此配送地址和他们仓储所在地是有关系的,其实这个做法衍生下的话,地域其实还可以做到数据中心的划分,例如江沪浙用一个数据中心,中部地区用一个数据中心,那么这种方式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存储层的就近问题,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B2C和C2C的业务场景的一些区别。
由此我可以做一个总结,首先存储层做到对等多核的体系基本是不可能的,主备的方案可以解决单核和多核的缺点,同时可以发扬单核和多核的优点,距离的远近也能产生业务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性把数据中心变成分散式,这样还可以解决数据访问的就近原则。
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规模很大,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那么对于美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将数据中心分散化和本地化就变的非常重要,所以好的存储层的分布设计方案是完成网站全球布局任务的基础。但是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或者是刚刚创业的公司能在不同地域建立数据中心,或者不差钱但是能快速的建立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找一家全球性的云平台例如亚马逊的云平台,或者我们的业务就局限在中国,使用个本土优秀的云平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云计算的推广使得创业者的成本越来越低了。
好了,本系列的文章到此为止,本系列都是在讲数据库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任何程序或软件都是计算和存储的结合体,本系列着重讲到的是存储,时下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存储这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关系数据库这块都已经做到了去商业关系数据库,而使用开源的关系数据库,并将这些开源的关系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个做法应该算是互联网领域关系数据库发展的前沿了,同时将关系数据库很难做到的事情用Nosql数据库来替代也是一种大趋势。
本系列讲述时候设置了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尽量保持关系数据库存储的本性,因此我将很多计算建议迁移到应用层,这个观点我有很多理由说明它的好处,但是现实中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这个就要具体看了,因此我不想去苛求这么做的合理性,但是逻辑上合理的方案总是会有很多借鉴意义的,这就是我想表达的,至于关于存储层的计算我倾向于在数据访问层里做,因此按照我的思路,最终这个关系数据库存储层就会变成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数据访问层当然也是使用分布式系统原理来做,讲解分布式系统也是本文章后续想讨论,如果我有时间接着写这个大系列博客我会在分布式系统这块继续讲解数据访问层的设计问题。
好了,文章写完了,祝大家生活愉快。
本文整理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sharpxi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