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黏包问题
什么是黏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黏包的情况?该如何避免黏包的情况?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服务端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1024) print(resl.decode('utf-8'))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time 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180)) client.send(b"1234") client.send(b'world')
结果:
1234world #为什么会连在一起了
这种简单的情况其实也好解决: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time 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180)) client.send(b"1234") client.send(b'world') time.sleep(3) #用时间隔开就能不让它黏在一起 client.send(b'world')
执行结果:
12345
world
还可以这样: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5) #指定的字节数就不能黏在一起了 print(resl.decode('utf-8')) res2 = conn.recv(5) print(res2.decode('utf-8'))
我们可以猜测的:当包的大小有限,同时连续发送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黏包的情况。
什么是黏包?
只有TCP有黏包现象,UDP永远不会黏包。
之前提到过,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提供了顺序、可靠、不会重复的数据传输,而且不会加上边界。
这个就意味着,每一个要发送的信息,可能会被拆分成多份,每一份都会不多不少地正确地到达目的地,然后被重新拼装起来,传给正在等待地应用程序。
问题就出现了,传输地数据没有界限,当传输到另一台地机器的时候,从内存中取值的时候,取值的大小取决于recv地参数。
如果需要传输地数据比较大,那么recv肯定无法一次取完,在内存中有残留,这样就会出现黏包地现象。
还有就是为了提高效率,tcp协议在传输地过程中,会将数据包较小的和时间间距比较小的数据包一起发送,这样也会造成黏包。
黏包是如何产生的?
黏包出现的时候,表现在有可能并没有取到自己想要的包,为什么没有取到自己的包了?
难道是内存中没有吗?不是,是因为系统按顺序给你取,而上一个又没有取完,所以就可能取到别人的包,怎么解决了?
改变recv参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recv受制于当前系统可供支配的内存,如果传输的数据比内存大,这样也会产生黏包。
刚才说了,你之所以会取别人的,是别人没有取完,只要能保证每个人都取到自己的包并且不残留就可以了。
那为什么就不能取完了?还是TCP的性质决定了,没有边界,不知道取到那里为止,因此只要让它知道了边界的位置,问题也就解决了。
怎样解决黏包问题?
在传输之前,我们先给对方添加一个包头,这样它就知道取到那里了;
#服务方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888)) server.listen(5) while True: conn,addr = server.accept() print('收到来自%s的访问' % addr[0]) while True: try: cmd = conn.recv(1024) cmd = cmd.decode("utf-8") #接受的是二进制的格式,因为下面需要执行这条消息,所以必须解码 ret = subprocess.Popen(cmd,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正确输出 stderr=subprocess.PIPE, #错误输出 ) stdout = ret.stdout.read() stderr = ret.stderr.read() #发送之前先创建一个报头 total_size = len(stdout) + len(stderr) #报头必须是定长,不然发过去,不知道边界也没有意义 header_size = struct.pack('i',total_size) #转化为可以直接传出的二进制,而且i就为4 print(header_size) conn.send(header_size) conn.send(stdout) conn.send(stderr)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break conn.close() server.close()
接收方: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truct client = socket() client.connect(('127.0.0.1',8888)) while True: cmd = input(">>>").strip() if len(cmd) == 0:continue client.send(cmd.encode("utf-8")) header_size = client.recv(4) #先接受报头,这样就能知道这个包的边界了 total_size = struct.unpack('i',header_size)[0] #返回的是一个元祖 fact_size = 0 fact = b'' while fact_size < total_size: #使用循环,只有这个包取完了,才能取下一个,这样就没有遗漏 data = client.recv(1024) fact += data fact_size += len(data) print(fact.decode('gbk')) #由于实在window下面执行,所有返回的编码是GBK格式,也只能用GBK解开。 client.close()
上面的代码加上一个包头,已经解决了黏包问题,但是如果我想在包头之中添加其它信息,而struct只能接收数字参数,又该如何了?
我们可以先把需要传输的信息解出来,再在信息中提取边界。
升级版:
#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json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888)) server.listen(5) while True: conn,addr = server.accept() print('收到来自%s的访问' % addr[0]) while True: try: cmd = conn.recv(1024) #因为一般命令都不会太长,使用1024足矣 cmd = cmd.decode("utf-8") ret = subprocess.Popen(cmd,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正确输出 stderr=subprocess.PIPE, #错误输出 ) stdout = ret.stdout.read() stderr = ret.stderr.read() #发送之前先创建一个报头 total_size = len(stdout) + len(stderr) #报头必须是定长,不然发过去,不知道边界也没有意义 # 先创建一个报头 header_dict = {'total_size':total_size, #封装的包头 "md5":78978900967890878, "filename":"a.txt" } header_str = json.dumps(header_dict) #字典不能传输,先使用json转化为字符串 header_bytes = header_str.encode('utf-8') #转化成二进制格式,不然直接报错 header_size = struct.pack('i',len(header_bytes)) #第一层数据(包含包头大小) conn.send(header_size) #发送大小给客户端 conn.send(header_bytes) #包头信息也要一并发过去 conn.send(stdout) conn.send(stderr)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break conn.close() server.close()
为什么UDP不会出现黏包问题了?
UDP的数据报会保留边界,这就表示,数据是整个发送的,不会像面向连接的协议那样先被拆分成小块。自然就不会存在残留,所以不会出现黏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