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博客作业123456题
(1)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当初选择计算机专业一部分是因为感兴趣,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计算机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专业。
本人的兴趣来源于我的表哥,从小学开始我就跟他厮混在一起,或多或少的培养了我自己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看他编写出一些有恶搞同学的小程序(比如无限循环关不掉的.VBS)感觉到计算机能做好多有趣的事情。一路见证他从小白到编程小牛的经历,也给到我一些深刻的感觉——从0到1并不容易,需要经历一些磨练,也需要面临自己的弱点。
说到计算机前景的认识,就要提到小时候家里那台大屁股电脑,那时打开电脑只能看到一面好多格子的旗子,上面写的好像是WINDOWS 2000?等了好久还是这个界面,我以为电脑就是这个样子的,给我们放映照片吧。。。后来通过这台电脑了解到键盘鼠标,软盘还有那个界面很丑的BIOS。那个时候就想自己以后有机会就学学这个玩意,还有当时的我真的想象过能不能在电脑上看见真实的同学呢,当然,这个设想现在已经实现了。说到现在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已经比原先强大太多,从而导致软件也能实现更多跟强大的功能。当然,我认为计算机的前景还远远不止于此,现在大牛们正在研究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机器视觉,大数据挖掘,无人驾驶等等一些有待突破的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认为过去学习过的课程基本符合我对计算机的期待,有一些则是因为课程的先后顺序不是很合理。
综上所述,计算机是我喜欢的领域,同时也是我稍稍擅长的领域。虽然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去深入研究,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能使计算机专业成为我未来的一部分。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
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首先我认为我具备了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理解,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其次熟悉数据结构的内容,对数据的排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对编程也有过一些认识。
说到距离合格的水平,我认为我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首先在编程水平上有一定的欠缺,没有做过真正的实战项目,其次对数学基础掌握的不是很好,英语还要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 ?
说到社会实践,我有过半年的经历,也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半年,我进入了一家做餐饮软件的IT公司,由于对专业知识不够熟练,也学习的不够深入,因此在公司里面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工作——为研发测试BUG,稳定性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促使我考取的研究生。因此,我的选择是暂时放弃社会实践,也就是实习的机会,潜心提升自己的能力,重点放在学术研究与工程项目上面,在这种选择下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带着一些经验去学习,使学习的东西更加精准。在本学期中,要尽量提升自己的编译程序的能力以及在项目中与同学互相协作的能力。
(4)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
当然是努力学好软件工程这门课程了,上过第一节课后,对杨老师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感觉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第二感觉是杨老师对事物认识的维度非常广。希望通过学习之后,自己能对实战项目有一定的实操能力以及协同编译的能力。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花费了4个小时来读构建之法这本书了,然而才读了不到一半,加上写第二个问题的博客花费1个多小时,这样算起来大概要每周花费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在这门课上。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统计,等我读完书后,时间的把握会更加精准吧。
生认真负责,第二感觉是杨老师对事物认识的维度非常广。希望通过学习之后,自己能对实战项目有一定的实操能力以及协同编译的能力。到现在为止(2018-9-14),我已经花费了4个小时来读构建之法这本书了,然而才读了不到一半,这样算起来大概要每周花费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在这门课上。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统计,等我读完书后,时间的把握会更加精准吧。
博客作业3
《构建之法》提出的5个问题:
构建之法这本书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软件体系的精密之美,也分别从个人的技术流程,发展前景,合作,团队,项目流程延伸剖析了IT业的创新性问题。
问题一:
构建之法(第三版)书中第一章,第9页提到:计算机硬件的能力大致以每两年提高一倍的速度在发展,而软件开发的流程却没有这样的提速过程,开发成本也没有下降。我个不解的是硬件能力的提升为什么要直接去和开发速度以及开发成本去比较?是不是去和软件本身来比较的话比较恰当?
问题二:
书中第三章说到软件工程师的成长,那么对一个工程师来说,到底考证,能力,经验或者是均衡发展,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如何考量一个工程师现在到底处于哪一个阶段?
问题三:
书中96页提到改了再写模式,仅仅是文中提出的反例而已,还是现实中真的有团队用这种模式开发软件?
问题四:
读过书后,还是没有理解书中第九章提到的项目经理与产品经理真正的区别在哪里,找到一些资料大概是说:客户群体不同,市场定位不同,沟通对象不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希望作者能提出两个职位本质上的不同在哪里。
问题五:
文中第十三章提到的各种测试,例如:单元测试,构建验证测试,验收测试,探索式测试,回归测试,场景测试,伙伴测试,效能测试等等,文中并没有提到真正应用在实战项目中,或者是最常用的测试是哪种或哪几种?
博客作业四:
很多人有不为大家所知的本事,而这个能力可以超过周围90%的人。比如课堂中教师提到,如果表现得不像高度近视,如何伪装得不像脸盲,能做40个俯卧撑。当然,也可能是篮球、足球、钢琴、ACM、演讲。
请给出你超出朋侪的特殊技能,并告诉我们,你如何通过何种努力、花了多久获得这样的成就。
冥思苦想,如果说非要找出一个超过身边90%的人的技能,那可能是我精通游泳,会五种泳姿(只要你在电视上见过的游泳比赛泳姿我都会),分别是: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反蛙泳,潜泳。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克服对水的恐惧,还要克服身体上带来的皮肤浮肿,爆皮的问题...从参加游泳培训班一共花了35天,每天两小时,也就是总共70小时左右。
博客作业五:
采访本课程往届同学(含外校和毕业生). 现代软件工程这门课已经上了好几年了,以前有很多学生做过团队项目(说不定包括本校的学生),请你们找一个以前的团队采访一下:
采访了一名学过杨老师课程的研二学长,名字暂不透露。
-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 1.当时是做一款电脑端PSP软件,当时估计14人左右吧,用户价值主要在于同学们每周都要做PSP,每次都汇总表格费时费劲,用这个软件的话,大家没那么麻烦。现在估计没人使用了。
-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 2. 可以继续开发,只要不用于申报项目或者商业用途,只是项目练习的话没啥问题。源代码和文档在codingnet上面都能找到。
- 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 3. 项目开发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仅涉及到技术,还会涉及到与人沟通。作为团队管理者,管人管事管项目。时间很重要,项目核心功能应该优先考虑,能否按承诺日期完成项目远远比这个项目的功能听起来很酷炫却很难实现重要的多。别完全信任你的小伙伴,请确保他们突然离开了,而你还能继续完成这个项目。
- 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 4.建议么,多学多看多做。一学期下来,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然而如果你坚持下来,当你最后结束了,回过头看这一切,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期间的好课或许并不多,负责的老师也并不少,但这节课在今后的你看来一定是一门好课,而老师也会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学习技术,平时多看看技术书籍,每天保证有一定量的代码输出。没了,总的也就这样吧。
博客作业六
你目前的代码量是多少?
目前真的没有想好做什么,所以代码量是0
你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你的理想选择以下两问中的一个)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需要多少代码量?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呢?
我认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少需要2000-4000左右行以上的代码量才有资格进入软件公司吧。
你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多少代码量?这些代码量分布在整个学期中,每周应完成多少代码量?
争取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500行代码以上,平均到每周应该完成30行以上。
博客作业七
以下两篇博客必读,并务必写一些心得:
(1)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 [http://www.scalerstalk.com/816-attention]
通读全文,对文中作者的大部分观点表示认可。在大学课堂中,聚精会神的汲取知识是一种属于学生能力,这种能力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培养,同时这种能力会贯穿学生与员工始终。作者认为学生的格局有限,这个我也同意,学生的经历很少,无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与问题的本质,因此需要文中作者这样的人来点醒学生们。而提升格局的前提是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又需要聚精会神的能力,因此陷入一种循环状态,只要中间一步脱节便无法继续循环。因此文中作者提到聚精会神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稀缺能力。
跟上老师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去做每一件事可能给你带来的成长不止一点点。
(2)你在大学中体验到了哪种师生关系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在本科学习中,遇到过大多数老师都是哥们/朋友关系,上这些老师的课程时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很大的压迫感,老师也不会强迫你去做什么,当然当老师看到你不够努力时还是会提醒你,但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动力以及控制力。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也是一种享受。然而,在本科中也遇到过一些严厉的老师,这种关系可以强行归为狱警与犯人的关系。为什么说是强行?因为描述的不是很恰当。作为学生的我们当然是犯人,我们痛恨的不是狱警这个人,而是痛恨法律的不完善,痛恨社会的不公,痛恨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因此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并不是非常差,只是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时常被动的汲取知识,但这种氛围的好处就是无关自己的动力与想法,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知识,时候回想起来还是一种感激老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