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万亿移动支付产业的难点和痛点
移动支付为何物?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的模式很多,早已突破了传统以SMS、网页访问或RFID等所限定的框架,主导方和参与方主要有卡组织、银行、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技术公司、商家等。甚至有人断言,移动支付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是交易的发起者,任何人也都可以是交易的接受者,交易互动将前所未有的便利、迅速。
而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
- 远程支付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
远程支付主要包括两种子模式:一是客户端模式,二是内嵌插件支付模式。其中客户端模式是指在手机终端上加载远程支付客户端,然后借助客户端对相应账号(银行卡账号或其他支付账号)的读写来完成交易。根据账号输入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无卡模式和有卡端模式。内嵌插件模式是指支付插件内嵌于移动电商网页或其他移动客户端中,用户在用手机进行移动购物或进行收费游戏娱乐时,采用该客户端自带的支付应用来完成付费。
- 近场支付
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简单来说,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
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不仅是支付距离,也决定了交互方式。传统意义上来说,近场支付更多依赖设备和终端技术,如射频、红外、蓝牙、POS机终端;而远程支付更多依赖网络和交互平台,是运营商平台,还是支付公司平台,抑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
近场支付有多种技术模式,按无线通信频段的不同,可分为基于13.56MHz的模式,如NFC模式、FeLiCa模式、RFID—SIM模式等,以及非基于13.56MHz的模式,如2.45GHz模式、条形码或二维码模式等。2.45GHz频段下产品仍处于试验及小规模试点阶段,基于13.56MHz频段下的技术模式为主要应用方式。
通俗一点举例子来说的话,在我国上演的支付之争可以分为这三类:基于实体卡的刷卡型支付(POS机、拉卡拉)、基于远程ID的线上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以及NFC近场支付。中国主要是围绕前两种形态之间,以及远程ID支付的“内战”。在过去的这段时间,线上支付占上风,但是随着运营商、银联和手机厂商等巨头的不甘落幕,他们领衔的近场支付也被迫发力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