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217 2016-2017-2 《Java程序设计》第3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第四章
-
要产生对象必须先定义类,类定义时使用class关键词,建立实例要使用new关键词。
-
参数名称与对象数据成员同名时,可以在数据成员前使用this区别。
-
java.util.Scanner中的nextInt()、next()、nextLine()。
-
java.math.BigDecimal类来得到想要的精确度。
-
=是用在指定参考名称参考某个对象,而==是用在比较两个参考名称是否参考同一对象。
-
除了使用new创建基本类型打包器之外,还有了自动装箱功能。自动装箱和自动拆箱的功能实际上是编译程序蜜糖。
-
数组在Java中就是对象,索引从0开始。有了增强式for循环语法,可用于循环取得数组元素。
-
无论System.arraaycopy()还是Array.copyOf(),用在类类型声明的数组,都执行浅层复制。
-
字符串本质是打包字符数组的对象,是java.lang.String类的实例。
-
以""包括的字符串,只要内容相同,无论在程序代码中出现几次,JVM都只会建立一个String实例,并在字符串池中维护。想要比较字符串实际内容是否相同,要使用equals()。
-
使用+连接字符串会产生新的String实例。
-
部分代码运行截图
-
-
-
-
-
第五章
-
方法封装了操作对象的流程,封装的主要目的就是隐藏对象细节。封装取值方法的名称需要以get开头,之后接上首字母大写的单词。
-
如果想在其他包的类程序代码中存取某包的类或对象成员,则该类或对象成员必须是公开成员,在java中要使用public声明。
-
默认构造函数和重载构造函数。
-
除了被声明为static的地方外,this关键词可以出现在类中的任何地方。this()代表调用了另一个构造函数。而被声明static的成员属于类。static方法中不能用非static数据或方法成员。
-
对象数据成员被声明final,但没有明确使用=指定值,表示延迟对象成员值得指定。在构造函数执行流程中,一定要有对数据成员指定的动作。
-
使用不定长度自变量时,方法上声明的不定长度参数必须是参数列的最后一个,使用两个以上的不定长度自变量也是不合法的。
-
部分代码运行截图
-
-
-
教材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
问题1:
System.arraaycopy()和Array.copyOf()用在类类型声明的数组,都执行浅层复制的话,如何执行深层复制呢?
-
问题1解决方案:
如图:
-
将c1每个索引参考对象复制,并分别指定给c2每个索引。而并不是像浅层复制那样仅仅只将c1参考的对象也给c2每个索引来参考。
-
问题2:
使用+连接字符串怎样达到可以更改字符串内容的?
-
问题2解决方案:
使用+连接字符串会产生新的String实例,而绝不是仅仅在参考字符串候附加内容。
具体为先建立java.lang.StringBuilder对象,使用其append()方法来进行+左右两边字符串附加,最后再转换为toString()返回。
-
问题3:
如果局部生命了final关键字,表示设值后不能再变动,如final int x=10;但为什么final int x中x的默认初始值为0,其他地方仍能对x设值?
-
问题3解决方案:
对象数据成员被声明final,但没有明确使用=指定值,表示延迟对象成员值得指定。在构造函数执行流程中,一定要有对数据成员指定的动作,否则编译错误。
代码调试中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
问题1:
按照课本敲如图所示的代码,运行之后发现和课本的执行结果细节处不相同。 -
-
-
问题1解决方案:
-
在Scanner scanner=new Scanner(System.in)之前添加了一个System.out.print("Input a number:")。
-
本次代码使用的是do-while循环,循环条件是while(number!=0),所以像课本中没有出现number=0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修改后的程序截图:
代码托管
-
代码提交过程截图:
-
代码量截图:
上周考试错题总结
-
~0b1011的十进制数值()
八位二进制:00001011
每位取反得:11110100
取反后补码:10001011+1=10001100
十进制表示:-12 -
在linux bash中查找两天前创建的java文件用()命令
find -ctime 2 -name *.java
其他(感悟、思考等,可选)
这周通过自学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发现了许多java不同于c的地方,也清楚地感觉到学习困难程度的加深。同时,再一次发现java需要背过的代码又多又难记,如果不勤于练习并有目的地去背诵记忆,会落后得越来越远。
学习进度条
代码行数(新增/累积) | 博客量(新增/累积) | 学习时间(新增/累积) | 重要成长 | |
---|---|---|---|---|
目标 | 5000行 | 30篇 | 400小时 | |
第一周 | 5/5 | 1/4 | 20/20 | |
第二周 | 140/145 | 1/5 | 18/38 | |
第三周 | 330/451 | 1/6 | 16/54 |
尝试一下记录「计划学习时间」和「实际学习时间」,到期末看看能不能改进自己的计划能力。这个工作学习中很重要,也很有用。
耗时估计的公式
:Y=X+X/N ,Y=X-X/N,训练次数多了,X、Y就接近了。
-
计划学习时间:20小时
-
实际学习时间:16小时
-
改进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背诵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