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源码分析(五)--cluster(集群)结构

Redis集群

  Redis支持集群模式,集群中可以存在多个master,每个master又可以拥有多个slave。数据根据关键字映射到不同的slot,每一个master负责一部分的slots,数据被存储在负责它的slot的master节点上。slave会同步它的master节点上的数据到本节点,当master节点挂掉时,slave可以上升为master节点继续服务,保障集群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Redis集群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拥有其它所有节点的信息,任意节点都知道客户端请求的数据被存储在哪一个master节点上,因此客户端可以连接到任意节点执行操作。这不同于hdfs文件系统的namenode与datanode的概念,namenode一旦挂掉,整个系统就不可用了,namenode成为了系统的瓶颈。Redis中master不仅拥有多个slave,并且空闲的slave还可以在不同的master之间流动,加强集群的可靠性。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redis的集群结构及内部集群信息的管理,slave与master之间数据的同步将在其它文章中介绍。

1. Redis集群结构

  Redis中存在多个master,每个master又可以有多个slave,现假设有集群中有9个节点,3个master,每个master节点又有2个slave,那么它的结构可以表示如图1-1:

 

图1-1 集群结构图

不同的master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slave,且集群中任意一个节点都与其它所有节点建立了连接,每一个节点都在称为cluster port的端口监听其它节点的集群通信连接。

2. Redis集群数据结构

  与集群相关的数据结构主要有clusterState与clusterNode两个(在cluster.h源文件中声明):每一个redis实例拥有唯一一个clusterState实例,即server.cluster;而clusterNode的实例与集群中的节点数目n对应,每一个节点上都拥有n个clusterNode实例表示它知道的n个节点的信息,存储在clusterState结构的nodes成员中。

  clusterState中有2个与集群结构相关的成员,声明如下(省略了大部分成员,仅留下了与集群整体结构相关的成员):

typedef struct clusterState {
    clusterNode *myself;  /* This node */
  ...
    dict *nodes;          /* Hash table of name -> clusterNode structures */
  ...
    clusterNode *slots[CLUSTER_SLOTS];
  ...
} clusterState;

nodes成员是一个字典,以节点nameid为关键字,指向clusterNode的指针为值,假设集群有4个节点,那么nodes存储内容大致可以表示如下:

 

图2-1 nodes结构

  集群中的节点都有一个nameid,以nameid为索引即可在nodes字典中找到描述该节点信息的clusterNode实例。而slots是一个clusterNode结构的指针数组,CLUSTER_SLOTS是redis中定义的支持的slot最大值,所有的key计算得到的slot都小于该值。slots[slot]存储着负责该slot的master节点的clusterNode结构的指针。每一个节点上都拥有该slots数组,因此在任意节点上都可以查找到负责某个slot的主节点的信息。假设集群拥有3个master节点,那么slots结构可表示如下:

 

图2-2 clusterState中的指针数组slots

  clusterNode结构描述了一个节点的基本信息,如ip,port, cluster port等,其声明如下:

typedef struct clusterNode {
    mstime_t ctime; /* Node object creation time. */
    char name[CLUSTER_NAMELEN]; /* Node name, hex string, sha1-size */
    int flags;      /* CLUSTER_NODE_... */
  ...
    unsigned char slots[CLUSTER_SLOTS/8]; /* slots handled by this node */
    int numslots;   /* Number of slots handled by this node */
    int numslaves;  /* Number of slave nodes, if this is a master */
    struct clusterNode **slaves; /* pointers to slave nodes */
    struct clusterNode *slaveof; /* pointer to the master node. Note that it
                                    may be NULL even if the node is a slave
                                    if we don't have the master node in our
                                    tables. */
  ...
    char ip[NET_IP_STR_LEN];  /* Latest known IP address of this node */
    int port;                   /* Latest known clients port of this node */
    int cport;                  /* Latest known cluster port of this node. */
    clusterLink *link;          /* TCP/IP link with this node */
  ...
} clusterNode;

name即是nodes字典中用作关键字的节点nameid

slots与clusterState中的slots有所不同,这里以bit的索引作为slot值,以该bit的状态标识该clusterNode对应的节点是否负责该slot。

slaves与slaveof代表了节点之间的master-slave关系。如果这是一个master节点,那么它的slave节点的clusterNode指针存储在slaves数组中;如果这是一个slave节点,那么slaveof指向了它的master节点的clusterNode。

link,指向当前节点与该clusterNode代表的节点之间的连接的相关信息,节点之间通过该link定期发送ping/pong消息。

 

  在每一个节点中都维护了它知道的所有节点的clusterNode结构,从集群角度上来讲所有节点地位都是平等的,避免了瓶颈节点的出现。而这些结构中的信息主要用于节点之间的通信(即ping/pong),类似于心跳信息,维护整个集群的状态。

3. Redis集群通信结构

  Redis集群中的节点没有namenode与datanode的区别,每一个节点都维护了所有节点的信息。如前一小节介绍,clusterNode结构中的link指向了当前节点与clusterNode所代表的节点之间的连接,Redis中每一个节点都与它所知道的所有节点之间维护了一个连接,通过这些连接发ping/pong消息,同步集群信息。集群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建立了两个tcp连接,例如有nodeA与nodeB,那么nodeA中代表nodeB的clusterNode中有一个link维护了A主动与B建立的连接,而nodeB中代表nodeA的clusterNode中也有一个link维护了B主动与A建立的连接,即构建了一个全双工的通信链路。假设集群中存在3个节点,那么它们之间的通信结构如下所示:

 

图3-1 3个节点的集群通信结构

注意每个节点也维护了自身的clusterNode结构,并且在clusterState中使用myself指向它。方便修改自身节点的状态。

4. link的建立与节点发现

  每一个节点都会在cluster port端口监听tcp连接请求,参见clusterInit函数,并且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定时任务clusterCron,其中会遍历nodes字典,检测其中的clusterNode的link是否建立,如果没有建立连接,那么会主动连接该clusterNode所代表的节点建立连接。如果nodes字典中没有某个节点clusterNode结构,那么便不会与它建立连接。

  建立clusterNode的时机大致有如下几处:

  1. 从文件中加载节点信息建立 clusterNode结构,在函数clusterLoadConfig中。
  2. 客户端执行meet命令告知节点信息,建立相应的clusterNode结构,由函数clusterCommand调用clusterStartHandshake完成。
  3. 接收到meet类消息,建立与发送方对应的clusterNode结构,在函数clusterProcessPacket中。
  4. 接收到的ping/pong/meet消息中带有其它不知道的节点信息,建立相应的clusterNode结构,同样在clusterProcessPacket函数中,调用clusterStartHandshake完成。

  新建立的clusterNode的nameid是随机的,并且此时的clusterNode中flag设置为CLUSTER_NODE_HANDSHAKE状态,表示尚未首次通信。当clusterCron中建立相应的link,并发送ping/meet消息,收到响应消息(Pong)时去除CLUSTER_NODE_HANDSHAKE状态,并将clusterNode的nameid修改为响应消息中附带的nameid,至此成功建立一个方向的连接,反方向的连接由对方主动发起建立。 

5. Redis处理通信的函数结构

  1. clusterInit中监听端口cport,注册读事件,响应函数为clusterAcceptHandler。
  2. clusterCron中主动建立连接,并将连接结构保存到clusterNode中的link指针中。注册读事件,响应函数为clusterReadHandler,并主动发送ping/meet消息,若先前未注册写事件,则为该link注册写事件,响应函数为clusterWriteHandler。
  3. clusterAcceptHandler中接受连接后建立link结构(未保存),并注册读事件,响应函数为clusterReadHandler。
  4.  clusterReadHandler中接收数据,当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消息后,调用clusterProcessPacket函数处理。

Redis中定义了集群通信消息的结构,每一个消息至少包含一个消息头,而消息头中包含整个消息的长度,因此clusterReadHandler中可以判断是否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link指向的结构中包含了sndbuf与rcvbuf两个缓存,其定义如下: 

/* clusterLink encapsulates everything needed to talk with a remote node. */
typedef struct clusterLink {
    mstime_t ctime;             /* Link creation time */
    int fd;                     /* TCP socket file descriptor */
    sds sndbuf;                 /* Packet send buffer */
    sds rcvbuf;                 /* Packet reception buffer */
    struct clusterNode *node;   /* Node related to this link if any, or NULL */
} clusterLink;

clusterWriteHandler负责将sndbuf中的数据发送出去,clusterReadHandler负责将数据接收到rcvbuf中,需要发送的集群数据都先填充到sndbuf中,需要接收到数据都先缓存到rcvbuf中,rcvbuf中积累了一个完整数据包再由clusterProcessPacket函数处理。通过缓存将io与数据包处理逻辑分离,简化代码结构。

posted @ 2019-10-07 15:20  yangzd~  阅读(9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