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之法》第四、十七章有感
前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是有感而发,还是无病呻吟,为此我在不断揣摩作者本来用意的同时,又联系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力求不仅仅是为了“看”,而是用心去读,在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与他人合作编程的一些技巧,包括代码规范,代码复审以及合作的的不同阶段和技巧问题,这使得我对接下来的结对项目有了一定的信心;在第十七章,主要探究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如何进行绩效管理以此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理规范等问题,这使得我对如何快速融入一个团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也让我展开了对于软件工程师职业道德的探索。具体的问题与看法请看下文:
第四章
问题一
原文:
现代程序设计设计语言中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是在程序的函数(Function、Method)中实现。关于函数,最重要的原则是:只做一件事,并且要做好。
疑惑:以函数为程序的基本单位,有什么好处?
看法:
在求解一个复杂问题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逐步分解、分而治之的方法。也就是说程序员在设计一个复杂的应用程序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把整个程序划分为若干功能较为单一的子模块,然后分别予以实现,最后,再像搭积木一样装配起来。这也正是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的精髓。
在C语言中,函数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可以很方便地用函数作为程序模块来实现C语言程序利用函数,不仅可以实现程序的模块化,程序设计得简单和直观,提高了程序的易读性和可维护性,而且还可以把程序中普通用到的一些计算或操作编成通用的函数,以供随时调用,这样可以大大地减轻程序员的代码工作量。
联想上一周做的四则运算小程序,我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生成随机运算式,二是计算生成的运算式,三是将运算式打印到result.txt文档中。中间还声明了实现小功能的方法,比如,生成随机随机运算符,将真分数化解的gcc方法等。这种模块化编程的方法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易于维护和增加新的功能。
问题二
疑惑:在4.4小节中,书中讲解了代码复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代码复审,我的问题是代码复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也就是什么样的代码才算是复审后符合规范的代码?
看法:
我平时会在oj上刷一些算法题,做ACM题的过程中也会进行代码复审。复审的前提条件往往是自己的编的程序没有通过oj的审核,在重新检查代码的过程中我往往会关注于编译错误,算法错误以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否合理等问题。复审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能够通过oj的审核就可以了,从此就把这段程序甩手放一边了。然而实际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不可能这么容易,即使满足了用户提出的功能,也要进行一定的算法优化,而且一味地追求时间复杂度低的算法也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你的编程效率可能会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复杂的算法在维护起来会有所困难。所以,我觉得在实际开发过程,要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算法的可读性之间做一个折中。
第十七章
问题一:
原文描述: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敢于互相分享自己或其他团队的薄弱环节”
感悟:
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对于一个团队,敢于承认并去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需要的是一种勇气。盲目自大,隐瞒自己团队的弊端,就好比治理洪水时,只堵不疏一样,看上去问题是解决了,但总会有一天洪水会冲破大坝,到时候,需要面对的难题会更多。而且,无论从团队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有针对性去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问题二:
原文描述:
承诺并不意味着团队在达到共识之后,我才决定做某件事。在实践中可以有“保留意见,但坚决执行”的做法。等到项目结束后的“事后诸葛亮会议”上,大家在来盘点复查。
疑惑:如果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你的想法与团队其他一部分成员的观点相违背,你该如何处理这类情况?
看法:
在我看来,当领导着还未做决定之前,协商与讨论是必要的,讨论正是深入思考的一个过程,要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一个没有冲突的团队,未必是一个团队,相反适当的冲突会化解团队内部隐藏的一些不满;当领导做完决定之后,如果我还认可我的想法的话,我会保留我的意见,但坚决执行领导的决策;最后,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事后诸葛亮会议上”,我会重述自己的观点,并做相应的总结。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也欢迎大家提出不一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