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 —— 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巅峰对决
这里谈谈立场不正确的问题,那就是中美高教的分析。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是平民教育,而美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完全意义上的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
中国的教育是公立教育,而美国的教育是私立教育,因此美国的教育成了有钱人才可以参与的游戏,而中国的教育呢,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教育等级的增加,中国的教育也逐渐形成了“有钱人的游戏”这一态势了,为了防止中国教育出现贫富等级过大,国家推出了禁止初高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规定,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有钱家的孩子依旧有方法进行“补习”,反而导致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的孩子直接掉到普通家庭孩子的那一堆里,反而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教育贫富差距更加拉大的坏局面。
总的来说,那就是不论哪个国家的教育,其实并没有完全意义的精英和平民教育之分,只不过是相对程度不同罢了。
由于美国是资本集团支持的私立教育,这一点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更加绝对,因此美国的教育成本很高,能接受的起美国这套教育的家庭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美国的初高中教育的优质学生数量很少,而这部分优质学生正好对应了招生数量也同样很少的高等教育,要知道美国的优等的高等教育可都是犹太集团投资的私立大学。
可以说美国的优质教育是一点也没有浪费,你可以说美国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但是需要知道美国的介绍优质的初高中教育的人多数也都接受了国际一流的(顶级的)高等教育(大学),如果说教育是一门投资,那么虽然美国的教育份额小,但是成品率高呀,妥妥的高回报率。也正是美国的这种小众教育导致美国出现了大批的文盲(不敢想象吧,美国是欧美发达国家中文盲比例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同时美国也是所有美欧国家中科学家、商人、社会活动家,等等,培养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样是遥遥领先。你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最终导致人才分层,要么是普通人,甚至是文盲或者流浪汉,要么就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等等。本来美国的这套教育虽然看着有些恶心,但是运行了一二百年也并没有出什么大乱子,因为这个时间段里美国都是在经济腾飞的阶段,所以即使是一些文盲或只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也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如做超市收银,长途货车司机,汽车厂子里的工人,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产业化,美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无以为继,大量的低端产业的从业人员失业,同时由于美国的人才培养的两极化,除了科学家就是普通人,中间缺少了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就导致本身就实体产业外流的美国更加去工业化。不过,要知道,美国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没有培养出技术工人群体和工程师群体,但是却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家群体,同时也是世界上创造力最强的科学家群体。
中国的教育则是初高中教育进行大众化教育,几乎人人都可以接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这一点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而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法进行这种大众化教育了,说白了就是没钱,而且也不可能有钱,因为如此大的人口基数要是人人都接受美国大学的那种优质教育,那么这个花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上国家采用分等级投资的策略,也就是全国前两所大学给予最高等级的投资,全国前九所大学给予第二等水平的投资,全国前34所大学给予第三档水平的投资,全国前100所大学给予第四等投资,其余的3000多所大学再接着依次降级投资。也正是我们国家对高等教育采用的这种分级投资才造就了清北两所顶级高校,C9这9所国际一流大学,985这34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内的211这100所国内优质大学的这种局面,以及后面的那3000多所叫不到名的普通大学。要知道并不是中国这一个国家搞等级划分的高校投资策略,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印度,印度全国把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全部投给了印度理工大学,由此就出现了印度理工大学比MIT等男考的局面,但是与中国搞阶级划分的不同,印度是几乎只投一个大学,这就出现了印度只有一所国家顶级大学,甚至可以媲美欧美的最高等级的大学,但是印度的其他高校就远远不行了,而中国的等级划分至少保证前两所大学可以出科学家,前10所大学可以出社会精英,前34所大学可以出优质工程师,前100所大学可以出质量过得去的科学家,前几百所大学可以出优质的产业工人和普通工程师,这就出现了我国培养大批工程师和产业工程师的局面,而印度这唯一的大学培养出的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都几乎清一色的去美国发展了,而中国虽然前两所学校培养的大批科学家也同样去美国发展了,但是中国前百所大学培养的大批的工程师可都是在国内发展的,毕竟他们想去欧美发展还是有些困难的,这样就为我国的发展培养和保留住了大量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
说完了美国、中国、印度的教育上的资金投资所造成的人才分布的特点,下来就该谈谈德国了,德国这个国家并不是像美国从小学开始就高精英优质教育,也不是像中国在小初高搞优等教育然后再在大学高等级划分教育,德国是在小初高搞普通教育,在大学则划分发展类型,一个类型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类型,这一个类型介绍的是精英教育,而另一个类型是普通教育,搞的是职业工人的技术教育,这部分培养的是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可以说德国的这种教育不像美国教育的高回报率,也不像中国的那种培养大量产业工人和少量的工程师,而是那种把每个类型的人才都培养的比较均匀,这就出现了德国这种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工程师、科学家等类型的分布比较均匀的局面。德国的这种人才培养政策在佰诗奴的时间里一直都比较好用,因为像美国的这种两级分化虽然可以取得一系列国际上大的创新但是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国内问题,而像中国这样搞广撒网虽然可以培养大量工程师但是所造成的低回报率也是德国社会接受不了的,可以说德国的教育上的均匀投资兼顾了中美两国的不足,但是近些年德国的这种教育投资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德国的教育投资太过均匀,因此德国的科学家很难取得像美国那种大规模的创新,而工程师群体又和中国相比显得过少而难以应付工业界的快速的技术迭代,而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水平虽然和中美对比下有极大优势,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供应链的完整化导致和美国一样在实体产业上难以与中国竞争,可以说在中国、美国、德国,这三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情况和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德国是问题最大,加上近两年的俄乌战争,德国的能源费用急剧增加,德国的实体产业已经难以为继,这时候反而不如像美国那种有大量科学家,至少可以像以色列那种犹太人搞高科技发展的路子还能赚钱。而中国同样面临教育上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发展变缓慢,大批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已经出现了冗余和难就业的问题,虽然中国的实体产业依然在发展,但是在技术工人这种职业化技能教育上却存在缺口,可以说是产业工人培养的多了,但是技术工人又不足,这时候中国的策略是像德国学习,把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吸收过来。而美国的教育目前也是出现了问题,由于实体产业留出美国,美国想要重振实体产业,结果发现在不考虑技术工人的情况下,就连普通的产业工人都不足,就连盖个厂房都变得十分困难。
可以说德国的教育想要改革,需要像美国和以色列那种搞精英教育,但是这又和德国的文化不符,这样搞会导致德国人一直骄傲的大家都可以过的不错的日子一去不回,同时要面临巨大的社会阶级差距,再加上俄乌战争和中东难民问题,德国政府如何安抚民众和保证民众的日常生活保障都是头大的大事,这时如果要去搞精英教育简直是要被民众骂死,哪个政党要想这么干都是要想想自己能执政多久的问题,而这也是整个欧洲搞人人均分和高福利政策宣传下的后遗症。
而美国想搞中国这种培养大量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这个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要知道美国的教育投资策略是深深刻录到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中的,美国的资本运作是世界第一的,而美国的这种精英教育也是资本运作教育下的产物,毕竟资本要求的是最高的回报率,估计如果有人要提改革美国的现有精英教育会被美国国会直接驳回,因为美国的精英教育下的科学家是美国统治阶层所引以为傲的事情,而搞低回报的大众教育又极为不符合资本社会的价值体系。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投资策略的改革是几个国家中最为可行的,毕竟在社会价值观和国体政策上并没有什么束缚,但是这也不容易,因为要改变整个教育领域的惯有思想和工作模式,这个挑战也是十分艰巨的,因此中国的策略是从上到下逐步改革,向从研究生的学术类型划分出工程类型,再从大学本科中划分出职业教育,再从高中教育分流到职业技校,再加上中央给出的各种宣传和政策解读,从而实现中国在培养大量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局面向培养大量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的局面发展。而中国教育投资上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精英培养,在这方面就是要加大投资,而这就需要钱,而资源是最难获得的,不过好消息的是近几年由于中国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比较给力,美国已经开始减少对中国科学家的接受比例了,这就出现了中国前十所大学(主要是前两所大学)培养的科学家开始大量回国,但是实际上在原先的精英培养的水平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要知道中国的高校太多,而中国又没那么多钱,同时又要保证投资的公平,要知道即使在美国这种资本运作最强,最为有钱的国家里面能建立的精英大学其实也就那几十所,而中国的高校的精英化建设是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并没有什么私有资金介入和资本运作的,因此目前来说在高校精英化建设投资上我国还是在原地踏步(唯一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精英化教育的投资,而是再多意味着对社会发展变缓的一种缓冲,并且在更多的是增加工程师队伍的朋友,毕竟不够“精英”,难以在科学家培养上有明显改进)。
PS:
我不认为所谓的美国创新力高是什么freedom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钱的原因,不论哪个国家,要是有美国的那种对科学家的高福利和高投资及环境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必然是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
如果中国可以有足够的资源,在保证现有的教育投资下搞精英投资,那么我想我国的科学家的创新是完全可以超过美国的。
posted on 2024-12-07 09:50 Angry_Panda 阅读(19)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