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五章读后感
本章的主题是“自组织系统方法”。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四部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学说和突变论,但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目前不完善。
在这里我只总结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重点内容。
其理论的提出是19世纪中期以来热力学同生物学矛盾发现的结果。19世纪中期热力学的主要成就有三个: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分子运动理论。作者提出了三点结论,如下图。
提到了一个东西叫熵,熵是热量与温度之比,实际上表现的是系统内无序态出现的程度,在热量的传递中,系统趋向平衡无序,所以熵就是系统内无序状态的量度,平衡态即无序态,熵值最大,反之为有序态,负熵态。
在第二节中作者陈述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列出系统分的三类:
1.孤立系统(与环境无能量、物质交换关系的系统)
2.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无物质交换关系的系统)
3.开放系统(两者都有)
耗散结构:建立在物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
耗散结构的特征:
1.动态性2.有序性3.宏观性
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1.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
2.系统的开放性
3.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1.为结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2.为提高系统的功能指出了一条新途径
3.为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自组织现象,但协同学研究内容比耗散结构理论更丰富,两者研究角度和范围不同。
组织:系统内部的有序结构或此结构的形成过程。
他组织: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
自组织: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情况下,系统内部自动形成的有序组织。
协同学的新贡献:
1.系统内的协同运动是自组织过程的内在根据
2.在临界过程中,涨落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推动力量
3.开放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
自组织系统理论方法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远离平衡态原则
3.非线性原则
4.协同原则
5.涨落原则
6.突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