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

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始终是每个程序员纠结的问题,也是各大论坛经常被辩论的问题。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愿意承认自己不精通某项技术,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能做管理。技术方面有问题多能够校正自我,而管理方面有了问题却总认为是对方的错,总之领导怨员工,员工怨领导,闹得不可开交。

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中,不能不说管理路线占了绝对性的优势,尤其是在稳定的外企,管好管坏极难衡量的情况下。

做技术苦啊,相比于管理路线,有如下的弱势:

 

首先,IT业的技术变化太快,弄的技术人员疲于奔命。年轻人可以每天晚上几个小时的看新技术的书籍,而年纪偏大的你上有老下有小,做饭,洗衣,陪老婆,照顾老人小孩,逛超市,每天能有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十分不易了。如果是你已经很熟悉的领域,你自然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达到年轻人较长时间看完的东西(理想状态下),然而公司的项目所用的技术方向可不是随你心愿的。如果你是一个Java高手,碰巧公司买的一个第三方的库是用C++写的,需要对其进行封装,如此艰巨的任务,工程师中你的薪水最高,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你总不能说:我只负责Java的部分,C++的别来找我吧。

 

也许你经常听领导说:“编程主要靠思想,语言和平台无所谓”。然而如果你跳槽的时候,却经常听到面试官这样说:“好像你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嘛”,你却不能以我很有编程的思想来回答。此矛盾之处着实使人困惑许久。技术路线还是分很多的方向的,正如武林有很多的门派。语言,操作系统等属于内功,然而只有内功却不足以行走江湖,必须还要有一定的套路,如Debug tool,profile tool,出现问题后的分析办法,编程时候的各种习惯,一些非常管用的技巧等,都是因语言和平台不同而不同。虽然对于初级的工程师来说,这些不是很重要,然而工作三年五年之后,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套路来准确的定位问题和解决问题,却是区别你是初级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的一个标志。当然当你在上升到项目经理的时候,又可以只谈编程思想的时候了。一句实话,一个要饭的不要因为听富人说吃青菜养生就见肉也不吃。周易中,同样在乾卦,同样元亨利贞,初九则应潜龙勿用,九五则可飞龙在天了,不同的位,同样的话,意义不同。

 

其次,没有优先知情权。当任务到来的时候,美国那面的老大一般是先发邮件给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会进行一系列统筹考虑后再选择发给那些人。作为同项目经理同一级别的技术人员,是否提前或同时,甚至晚于与其他技术人员收到邮件,取决于你技术外的能力(你的reputation, 你和项目经理的关系等)。上面的文章也说过了,在外企,邮件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决定了从属关系。把本来你擅长的任务先发邮件给他人,从而变成了他人的任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当美国老板过来的时候,陪同和展示成果的,也多是管理人员的事情,虽然里面全是你的心血。

 

其三,没有资源支配权。项目经理一般可以支配多种资源的,如买硬件,Team building的经费,培训的机会等。但是相同级别的技术人员却没有。

 

其四,没有绩效评定权。任何员工的绩效都是基本由其report得顶头上司起决定作用的。相同级别的技术人员可能会有一些评价做参考,但是你不会知道和你平级甚至下级的薪水和绩效。

 

最后,没有人事任免权。一个员工是否能够进某个项目组,也基本是项目经理起决定作用的。一般的外企都会有推荐的制度,而通常会发现一般状况下(被推荐人不是明显的差),管理路线的人推荐到其他组的人比较容易录取(同组推荐没有推荐费啊)。大家总要多少照顾个面子嘛,万一哪天要向对方的组推荐自己的人呢?

 

基于上述几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也就怪不得基层员工对你仅仅是因为技术而产生的尊敬,而对manager则是因为既威且信而产生的敬畏了。也许其实是你的建议是正确的,大家却都同意按照manager的来做;也许你一把年纪还要和年轻人因一个小小的设计争得面红耳赤,而他在manager面前总是yes, ok, i am 100% agree;也许你因一项新技术不很精通而被新人鄙视;也许就没有也许。

 

当前的中国是浮躁的,以上的原因造成大批大批的人涌入管理路线的独木桥,也造成了一些不合格的管理者走上了管理岗位。也许有这样的现象,明明在国外仅够做高级工程师的在中国做了Team lead,却在和普通工程师争功劳;在国外仅够做Team lead的,在中国做了manager,却不能很好的领导多层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情况是悲剧的,却不仅仅在软件业,包括高校(系主任更容易拿项目),包括医院(院长更容易申请经费),包括研究所。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转管理,转售前,转销售,甚至转其他行业的论调的原因了。

其实技术路线也有它的好处,你可以埋头认认真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由于一直没有放下技术,跳槽也相对容易的多,毕竟在中国,号称会管理一个团队的一抓一大把,而真的很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却不是很多。

作为软件工程师,我们应该找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演示文稿1

让我们来看上述三条曲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变化。

 

很不幸,技术人员的收入曲线基本成C曲线状,也即刚开始收人较高,也能较快增加,后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收人增长略显平缓。

 

这主要是技术更新迅速的结果,设想从工作开始,就接触某项技术和某项框架,逐渐的掌握直到精通,到了十年的时候,正是规模效应开始体现的时候,可惜,此框架已经不流行了,已经淘汰了,行业中已经使用另一种语言或者框架了。也许你会说,以我十年的经验,对于新的框架也会更好的掌握。是的,我承认,然而由于框架的更新,你所谓的更好的程度,相对于刚接触新框架两三年的人来讲,公司不足以付给你另外7年经验所应给的薪水,毕竟,你也不是很熟。所以C曲线的形态显示出来了,由于技术的更新,你所得到的薪水增长远远低于你的经验所应该带来的薪水增长。

 

原因就在于:不易积累。

 

积累,尤其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最后成功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大家》栏目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成功人士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天才,很年轻就能够取得很伟大的成就,当然我们不可能是这种人。另一种是泰斗,即靠多年的积累而取得的最后的成就,比如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征镒院士,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虽然我们不期望能够成为大家,但是他们的精神和经验却能给我们启迪。像植物,或者是医生,是相对比较容易积累的行业,吴老可以在90高龄,如数家珍的说着自己年轻的时候积累下来的各种植物的知识。而工作十年的软件工程师,却难以启齿十年前的语言和框架,那已经out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销售的同学最后薪水会越做增长越快的原因。比如他们培养一个客户能得来收入1000元,随着客户的不断积累,手中有20个客户就有20000元。而软件工程师,看了10本fortran的书,得到一份1000元的工作,后来又读了10本Java的书,再加上经验,可能得到1500元的工作。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积累,争取从C曲线变成B曲线,使得我们积累的经验能够带来相应的薪水。所以本人窃以为(仅供参考,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有至于从事技术的软件工程师,尽量选择一些可以积累,相对稳定的方向,如Linxu内核,windows driver等,相信一个做了10年的Linux kernel工程师,绝不是一个可以读几本书就能够赶上的人。而很多流行的上层框架,如SSH等,如果你熟悉了它们的每一行代码,当Web开发开始使用其他框架的时候,岂不悲剧。(没别的以上,也希望SSH青春常在)

 

然而如果在事业的后期,想成就A曲线,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当你想以较少的经验积累获得较高的收入,则必须要有放大器的作用,这种放大器我们经常能够接触的到,即营销。

很多研发人员十分鄙视管理和销售,营销。然而我认为,我们可以不从事管理和销售工作,然而我们最好了解一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而非天天埋头于人与机器的交流规则。

 

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卖烤鸭,当我们做的不好吃的时候(技术不好),一只烤鸭卖5块钱,慢慢的我们有经验了,能烤出好吃的烤鸭了,也就能够卖10块钱,再加上好吃的调料,良好的环境,最多也就一只20元,到头了。而全聚德的烤鸭198元一只。

再比如,普通包子铺的包子5毛一个,你如果能够做的好吃1块一个,也就差不多了,而天津狗不理包子一个10多块,20多块。

这就是营销的作用,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开复要给大学生写信了,从而创新工厂即便比原来薪水少,即便每周工作60小时,也有大批程序员欣然而往。也就可以理解各个公司的老总总是不定时的出现在电视上,不断重复着自己成功的故事。

 

程序员不应该老待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多交朋友,多参加技术会议,多参加各种聚会。

有很多人抱怨,刚毕业就要工作经验,诸葛亮没有工作经验,不也成功就业了吗?《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这那是隐居啊,不出茅庐而名声在外,工作也是至交徐庶鼎力推荐的,卧龙先生可不仅仅是束发读史书啊。

 

总而言之,窃以为,做一个程序员,一要钻下去,积累技术,二要跳出来,影响世界(虽然只是一点点)。

posted @ 2010-06-13 11:11  Rechro  阅读(46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