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1
最近阅读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在阅读期间对这些有了些许认识,同时费孝通大师这十四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看到费孝通先生书上写的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说到:“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让我了解到费先生是一个重视开发有意义课题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课一定很有趣。这跟他强调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相符,一样的不那么刻板,这或许就是《乡土中国》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重要原因吧。
在其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了解了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城市人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书中还举了其母亲在他初次出国时给了一包灶土用来“治疗”水土不服和思乡之苦的例子。这让我想起了之前阅读过的文章中,经常有学子临行前长辈在庙里取香炉里的香灰以保佑出门在外一切安全。如此通俗易懂的例子令我理解到“土”与中国社会基层的密切联系。难怪中国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中无数英雄豪杰风流雅士在逝去后一定要回归故土的原因。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人们彼此特别熟悉。但是,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相比,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