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这本书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哲理小说,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笔者在看完这本书两天之后才从书里面缓过来。
这本书是我老婆让我看的,所以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只关注爱情,想知道她想告诉我什么,而不会去关注于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考、或者高压政策下人性的扭曲,所以这里的读后感只谈爱情。
爱,真的是件艰难的事。因为它是一辈子的事。我并非在强调婚姻的不可改变,但爱绝不是一个瞬间的钟情。我们天生具有“爱上”别人的能力,甚至不需要原因和理由,只要“六次难以置信的偶然巧合”。这样的“爱上”,是几千万年来,进化谱写在基因中的,是人类的本能。可是,真正的爱一个人的能力,却需要一辈子的修行。需要你填补自己内心的黑洞、驯服内心的恶宠。且不说这个学习的过程有多艰难,当你想去做这个修行,想要面对内心最深层的恐惧,去控制它。这个决定本身就让人觉得恐惧和煎熬。因为你要做的,是修改自己之前的整个人生。
然而,这一切都值得。
回过头来看,这偶然间的一段经历,或许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当我注视着小说中四个主角的人生时,我会为他们的苦苦不能解脱而感到无比心疼。看到他们一次次在痛苦中挣扎、又一次次努力的想要挣脱,我感同身受。
痛苦缘于内心和现实的冲突。我们内心的需求太繁多,因此总在痛苦。更为难办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它就像个孩子、像只恶宠,不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让你可以去静下来理性的思考。它只是哭只是闹只是觉得不满,于是我们也就跟着哭跟着闹跟着不满。
我们一方面不了解那只恶宠的的真正需求,一方面又不敢去直面它的需求。因为直面它的后果,一定是告诉它:“不行!你的要求无法被完全满足!你需要成长起来,用其他办法让自己觉得满意!”又有谁会喜欢被拒绝呢?哪怕是被自己。
可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不这样,必定是无止尽的痛苦!
托马斯快乐嘛?或许有人会觉得和几百个女人发生过关系,这不但快乐,更是无尚的光荣。我虽不赞同那些人追求的东西,但我接受。可托马斯快乐嘛?撇开政治高压带来的影响,假如在“和平圣世”,这样做会让他快乐吗?我不觉得。因为他真正需要的,不是性欲的满足。他想要抓住的,是“自我”。“‘我’的独特性恰恰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他迷恋的不是女人,而是每个女人身上无法想象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他想从那些女人身上,抓住人类的“自我”,从而确认他的“自我”。但是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人的自我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托马斯的内心已经给了他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对特蕾丝无法抑制的爱。“对这个几乎不相识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对他而言,她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上收留她。”
只是他暂时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一旦明白了,聆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也就抓住了“自我”。
而特蕾莎想要的,也是“自我”。
她从小在母亲的养育中,失去了对自己身体、隐私的控制,继而觉得失去了自我。她梦到“那些女人为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区别而兴高采烈。她们其实是在庆贺面临的死亡,因为死亡终使她们变得绝对相似。”人是可以选择放弃自我的,很多人就这样做了。这会让人“兴高采烈”,但那高兴不过如特蕾莎母亲当众放了几个响屁之后的哈哈大笑。除非人没有了“自我”这个意识,一旦感受到“自我”而又不被认可,便会觉得痛苦、困惑,会想尽办法去确认这个难以把握的感觉。她寄希望于最爱的人能真正的懂她,能认可她的与众不同。所以,她忍受着托马斯的出轨,又极度渴望成为他的唯一,她甚至觉得“既然她的这个身体不能成为托马斯生命中的唯一,那么她就输掉了特蕾莎一生中最大的战役。”能得到托马斯的认可,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希望着被自己深爱的人理解?内心的那个孩子不是也常常在吵闹、在发脾气:“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可是,这并不是TA真正的需求啊。这并不是特蕾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啊。TA、她,真正需要的是“自我意识”被尊重和认可。但除非自己认可自己、尊重自己,别人再怎么理解、倾听,都是没用的。爱人可以做的,只是陪伴。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内心的小孩成长,但是始终要我们自己站起来、跳出来。
不然,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就像所有人一样,在痛苦中挣扎。
然而幸好他们有彼此,爱彼此,虽然不是完整的爱,但仍然是深爱。爱是伟大的,是救赎。因为爱,特蕾莎忍受着托马斯一次次的不忠。因为爱,托马斯也放弃自己的一切只为了跟随着特蕾莎。有波有折,但是不离不弃,或许这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吧。
变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变化本身,却是一瞬间的。
在变化发生之前,我觉得整个世界一片漆黑,我觉得再也无法逃离这片黑暗。但是突然,或许只是一个念头、或许只是一个声音,你的眼睛睁开了,光线慢慢变亮了,一点一点,整个世界似乎都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托马斯的变化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应该是在他梦到那个完美女人之后。自从认识特蕾莎,他的灵魂一直在被撕扯。一方面是他不断追逐女性,以期找到那个完美女人,另一方面是对特蕾莎无法抑制的爱。
他想要把这两者融合起来,把无数个女人的身体和特蕾莎而二为一,变成那个完美女人。但是他无法做到。真正可以帮助他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是舍弃。他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想他对女人的追逐也是一种‘es muss sein!’,一种使他沦为奴隶的势所必然。他想要休假,摆脱一切的势所必然,摆脱所有的 ‘es muss sein!’。然而,如果他可以永远告别医院手术台,他为什么就不能告别这个世界的手术台呢?”
他可以选择舍弃这一切——一个有自我的人,一定是主动的选择人生的。他也做到了。他终于明白,那个梦里的完美女人无法帮助他抓住“自我”,睡过再多女人,也无法和特蕾莎一起,拼凑成梦里的那个完美女人(“没有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代替这一半的,是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流漂送给他的特蕾莎。”)。只有舍弃了虚妄的执着,专注于眼前这个自己用身心去爱着的女的,他才会完整。于是,“又一次,他在自己的内心感到了特蕾莎的痛苦!又一次他成了同情的俘虏,堕入了特蕾莎的灵魂。。。他知道自己已经准备随时离开他幸福的家,准备随时离开与他梦中的年轻姑娘一起生活的天堂,他要背叛爱情的 ‘es muss sein!’跟着特雷莎,跟着这个源于六次滑稽的偶然的女人走。”
在这一瞬间,他驯服了内心最深层的恶宠。他找到了自我。之后他们来到了乡村,托马斯至此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他的改变,也早晚会带来特蕾莎的变化。因为相爱的人,就是这样。
特蕾莎体会过真正的完美的爱。那是对卡列宁的爱,她“对卡列宁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就像我所发现的,爱完全是一个人的事。“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悟之后,特蕾莎发现自己每一次的“逃离”,都不是为了逃离,只是为了想要托马斯证明对她的爱。她有所求。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上帝啊,难道真的非得来这里,才能让她确信托马斯是爱她的吗?”),她真正学会了爱上一个人。
至此,撇开一切政治环境的因素,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只可惜作者恶意的安排了他们的死亡。这段爱情虽不长久,但足够圆满。对仍活在世上的我们,是一个充满泪水和艰辛的教训,只可惜,大部分人都视而不见。
读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想理解为它是一个爱情的宣告书是可以的,认为它毫无意义也是可以的,没有必要去了解普世的内涵。每个人眼中的的角色都是不同的,我永远也读不懂别人读过的书,我只懂自己,愿大家读书有所得有所乐。
如果,您认为阅读这篇博客让您有些收获,不妨点击一下右下角的【推荐】按钮。
如果,您希望更容易地发现我的新博客,不妨点击一下【关注我】
出处:http://www.cnblogs.com/xuwendong/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