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架构演变
1 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 web 1.0。
- web 2.0。
- 互联网时代。
-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 ……
2 互联网架构演变
2.1 单体应用
2.1.1 单体应用早期
-
网站的初期,也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早时期。会在单机部署所有的应用程序和软件。
-
所有的代码都是写在JSP里面,所有的代码都写到一起。这种方式成为all in one。
-
特点:
- 1️⃣不具备代码的可维护性。
- 2️⃣单点容错性低。
故障容许度(英语:Fault tolerance)也称容错、容错性,是使系统在部分组件(一个或多个)发生故障时仍能正常运作的能力。
-
单体架构也称为单体地狱。
2.1.2 单体应用后期
- 针对单体应用早期问题的解决方案:分层开发(提高维护性),即MVC架构设计。
-
MVC架构设计的特点:
-
1️⃣分层开发,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方便定位问题)。
-
2️⃣应用和数据库的分开部署。
-
但是,随着用户的访问量的持续增加,单台应用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换言之,MVC并不能解决高并发的问题),这时使用应用集群(集群:同一个应用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和数据库集群来提高系统的功能。
- 虽然,集群某种意义上可以解决高并发和高可用,但是却带来了如下的问题:
- 1️⃣session共享问题(使用Redis、SpringSession以及Nginx的Ip Hash等)。
- 2️⃣请求转发问题(使用Nginx服务器来对请求进行转发,实现负载均衡策略机制)。
- 我们通过集群方案Nginx+Redis Cluster将应用层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提升。但是,虽然业务量的提升,数据库的压力在慢慢增加,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主从复制、读写分离(主从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同步。master负责增删改操作,slave负责读操作)来提升数据库的性能。
- 在数据库做读库的情况下,我们知道数据库本身对模糊查询的功能支持的不是很高,比如像电商类的网站,搜索是非常核心的功能模块。即使做了读写分离,也不能有效的解决电商网站查询(比如分词技术)等,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引入
搜索引擎
技术。
- 随着访问量的持续增加,数据库的访问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虽然做了主从复制)。对于一些热点数据(用户频繁访问的信息),或者手机登录的验证码操作,为了限制IP频繁访问服务器等,如果每次都到数据库中进行查询,那么数据库的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可以尝试使用Redis。
- 随着访问量的进一步增加,数据库的单表的压力也在增加(比如单表达到了200万),此时就需要考虑数据库表的水平拆分和垂直拆分。
- 所谓的数据库表的垂直拆分,就是指按数据表列的拆分,最常见的就是将数据库中的单表拆为冷数据和热数据。比如:用户表具有id、name、birthday、address、remark等字段,其中address和remark字段就是冷数据,就可以从用户表中拆出来组成一个新表。
- 所谓的数据库表的水平拆分,就是按行的拆分。比如表的行数超过了200行时,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将一个表的数据拆成多张表来保存。
- 目前常用的第三方的分库分表技术有:mycat、ShardingSphere等。
2.1.3 总结
- 优点:
- 1️⃣所有的功能集成在一个项目工程中。
- 2️⃣项目架构简单,前期开发成本低,周期daunt,小型项目的首选。
- 缺点:
- 1️⃣全部功能集成在一个工程中,对于大型项目不易开发、扩展和维护。
- 2️⃣系统性能扩展只能通过扩展集群结点,成本高、有瓶颈。
- 3️⃣技术栈受限。
2.2 垂直应用架构
2.2.1 概述
- 当访问量逐渐增加,单一应用增加机器带来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将应用拆成互不相干的几个应用,以提升效率。
2.2.2 水平拆分
- 以常见的Maven项目架构为例,以前是一个工程就是一个Maven项目,但是可以通过Maven的多模块功能将一个工程拆为几个模块。
- 可以解决如下的问题:
- 1️⃣模块复用。可以将功能类似的代码抽取出来放到common模块中,其他模块引用即可。
- 2️⃣部署内容变少。以一个电商项目为例,在拆分之前,所有的功能是写在一起,代码重复度很高,在进行水平拆分之后,将一些通用的代码抽成组件,供其他模块使用。
2.2.3 垂直拆分
- 按照功能将单体项目拆分成多个互不相干的小应用。每个应用都是独立部署的项目。
- 可以解决如下的问题:
- 1️⃣维护性:如果需要做需求的变更,只需要到对应的某个应用的模块修改即可。
- 2️⃣功能扩展: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加,只需要创建新的应用即可。
- 3️⃣协同开发方便:不同的开发团队,修改不同的代码,甚至不同的开发团队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
- 4️⃣部署内容大小/性能扩展(只需要对访问量大的应用多部署几台服务器)。
2.2.4 总结
- 优点:
- 1️⃣系统结构简单,前期开发成本低,周期短,小型项目的首选。
- 2️⃣通过垂直拆分,原来的单体项目不至于无限扩大。
- 3️⃣不同的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
- 缺点:
- 1️⃣全部功能集成在一个工程中,对于大型项目不易开发、扩展和维护。
- 2️⃣系统性能扩展只能通过集群结点,成本高、有瓶颈。
2.3 分布式架构
2.3.1 概述
-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例如:在2.2.3中的垂直拆分的电商系统中,用户管理在CRM或物流管理系统中就是重复的。所以,在分布式架构中就是将所有的功能抽取成独立的服务,如下图所示:
- 但是,服务的评估、治理和调度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3.2 分布式SOA架构
-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颗粒度应用组件(服务)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一个服务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操作系统进程中。
- 站在功能的角度,把业务逻辑抽象成可复用、可组装的服务,通过服务的编排实现业务的快速再生,目的:把原先固有的业务功能转变为通用的业务服务,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复用。
-
优点:
-
1️⃣抽取的公共的功能为服务,提高开发效率。
-
2️⃣对不同的服务进行集群化部署,解决系统压力。
-
3️⃣基于ESB/Dubbo减少系统耦合。
-
缺点:
-
1️⃣抽取服务的粒度较大。
-
2️⃣服务提供方和调用方接口耦合度较高。
2.3.3 微服务架构
- 微服务和SOA架构类似,微服务是在SOA上做得升华,微服务架构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业务需要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原有的单个业务系统会拆分成多个独立运行开发、设计、运行的小应用。这些应用之间通过服务完成交互和集成。
-
优点:
- 1️⃣通过服务的原子化拆分、以微服务的独立打包、部署和升级,小团队的交互周期将缩短,运行成本也将大幅度下降。
- 2️⃣微服务遵循单一原则。微服务之间采用REST等轻量级协议传输。
-
缺点:
- 1️⃣微服务过多,服务治理成本高,不利于系统维护。
- 2️⃣分布式系统开发的技术成本高(容错、分布式事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