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中的态度问题

某位大佬的话:

                 选定了要走的路,就是选定了它通往的目的地。

有几个关键词,为做事而工作。欲速则不达。对事不对人。排除万难,奋勇前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实习项目中间,犯过一个错误,在进行某个指标的计算的时候,没有考虑除0异常,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偏偏就在我的继任者接手的时候发生了。他有一天很兴奋的说,“你的程序有bug”。我当时应激反应就是你告诉我这个有pi用。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出了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都想到这个是谁负责的。要找出元凶,仿佛找出元凶是我们的目的,找到元凶问题就解决了,并且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找出元凶后,接踵而来的是无止境的埋怨、指责,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老板也不会因为你发现了这个问题。揪出了元凶而对你有任何好感,资本家永远关注的是利益,只有解决了问题才有利益。相反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多想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能做些什么?这样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很正面的感受。这是敏捷开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即所有的工作为做事。我们不是批评家,不是以找出多少别人的问题来评价。

       还有就是规范、标准。符合了标准不代表不出问题。总结一下,指责不能修补bug。“这不是我的错”这句话不对,“这全是你的错”这句话就更不对了。

       码农都会遇见一个问题,出现一个bug的并且时间紧迫的时候,快速修复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只需要加若干行代码。它就可以正常工作了。但下面的做法能更好的诠释谁是拙劣的代码工人,谁是优秀的程序员。优秀的程序员会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去理解为什么要加这几行代码。别的地方也有这个问题么,可能你会问,敏捷开发的目的不就是解决问题么。这里很快的解决问题了,为什么又不行了?我在上篇文章中提过。敏捷开发主要是在三个方面迭代: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要想着预防问题。这次的bug可能加几行代码就解决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别的地方会不会出现由这个原因导致的更严重的bug呢。这就是所谓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快速修复的诱惑,很多人把持不住。但是程序崩溃的痛苦,这些人同样承受不了。

       个人英雄主义的编码方式不被推崇。代码复审很有意义,提交代码前,把代码发给同组的其他人检查,这种传阅的方式,特别有用。

       不懂的代码,千万别动。

        还有一个就是开会、讨论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反对性意见不是不能提,但是一定要注意提出问题?脱离实际的反方观点,会让会议没有效率?什么是脱离实际的反方观点?比如说:我们不能用这个数据库系统,万一哪天这个数据厂商倒闭了咋办?

        建设性的意见很受欢迎。

       能容纳自己并不接受的观点,说明你自己很有学识。

       我们常常是要找一个优点多缺点少的方案,并不是找一个没有缺点的方案。这个观点很重要,并且要达成这个目的,在决策的时候,通常有下面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1、设定决策时间限制。找到在这段时间内最好的方案

2、设立仲裁人

3、支持已经做出的决定

最后要说的是,面对问题的勇气。这个我觉得最关键的表率作用。比如说,我的上个项目代码可读性差,参数复杂。每次提及要重构代码,大家都含糊应对。后来我花了两天时间把后台代码整个重构一遍,效果好不好先不说,至少我已经开始干了。

最后感慨一下,设计充满妥协(生活也是如此),成功属于意识到这一点的人。

posted on 2011-11-16 19:02  xuq  阅读(2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