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ActiveMQ集群
回顾总结前一段时间学习的ActiveMQ分布式集群相关的知识,分享出来希望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
一、分布式ActiveMQ集群的部署配置细节:
官方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clustering.html
基本上看这个就足够了,本文就不具体分析配置文件了。
1、Queue consumer clusters:
同一个queue,如果一个consumer失效,那么未被确认的消息都会被发送到这个queue的其它consumer上。
如果某个consumer处理消息比较快,那么它将处理更多的消息。
(Queue consumer clusters 不需要特殊的配置。)
2、Master-Slave高可用性:
主要目的是实现AMQ的高可用性和容错,如果某broker挂了,需要等待它重启才能继续处理消息。而如果消息被复制到slave上,在当master挂了时,可以直接切换到slave导致消息不会丢失。分为3种形式:
(1)pure master-slave。
该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http://activemq.apache.org/pure-master-slave.html
(2)Shared File System Master Slave。
官方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masterslave.html
利用共享文件系统:当多台机器上都部署了AMQ时,指定这些机器的一个共享的文件路径作为存储。
存储默认是基于AMQ的kahaDB(底层是文件系统)实现。
当一个AMQ实例获得了共享文件的锁,这个实例就成为了Master,其它实例即为Slave。如果这时Master挂了,其它AMQ实例会竞争共享文件的锁,获得锁的就成为Master,其它实例还是Slave。部署时Slave没有限制数,而且自动切换Master不需要人工干预。(官方资料有详细的过程图片介绍)
(3)JDBC Master Slave。
官方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masterslave.html
其实与Shared File System一样,只是把共享文件系统换成数据库作为存储。方便实用,但要保证数据库的高可用性。
3、Broker Cluster中的静态与动态发现:
如何让一个broker知道网络上的其它多个broker呢?主要分为静态发现和动态发现两种类型:
(1)The Static Transport(静态发现,包括failover协议)。
官网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static-transport-reference.html
所谓静态发现:就是将所有已知的broker uri连接时手工进行配置,对client端uri地址做相应修改。
关于failover:
当一个client连接到某个broker,而这个broker挂了,客户端就需要自动连接到网络上其它已知的broker上。
AMQ使用failover协议实现该功能,但需要在client连接时将所有broker以硬编码的形式进行配置。
AMQ的failover协议官方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failover-transport-reference.html
(2)The Discovery Transport(动态发现)。
官网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static-transport-reference.html
所谓动态发现,就是部署前不需要知道所有AMQ实例的uri地址,只要进行相关配置,启动后让AMQ自己检测。
需要修改AMQ配置文件,同时client端连接uri地址也要相应修改。
4、Network of Broker:
主要目的是实现负载均衡,提高消息处理能力。
一个client1连接broker1发送消息,另一个client2连接broker2消费消息,这时就需要将broker1上的消息路由到broker2上。而当broker2上的consumer挂了,也需要将消息转发到其它的有consumer的broker上,避免消息大量堆积无法处理,目前的解决方案是Network of Broker。
官方资料:http://activemq.apache.org/networks-of-brokers.html
本文主要对ActiveMQ分布式集群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具体配置过程见上文中的官方资料,很详细的。
网上一些不错的参考资料:
http://www.doc88.com/p-086413647667.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d0cd7757ad02de80d4d8408a.html
http://bh-keven.iteye.com/blog/1617788
出处:www.cnblogs.com/xumanbu/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