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一)--《唐诗鉴赏(八)》
15 杜牧 【晚唐】
15.1概述
其七言近体诗,精炼含蓄、明丽俊爽、委婉曲折,自成一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唐.杜牧《献诗启》
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明.胡震亨
杜紫薇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明.胡震亨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清.沈德潜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清.李调元
15.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五湖:指太湖及周边的几个小湖:菱湖、胥湖、游湖、莫湖、贡湖。】
写作背景
开元寺:在安徽宣城,相传建于东晋。
《名胜志》:“宣州县城中景德寺,晋名永安。唐名开元,兰诺中之最胜者。”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七律写于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任上。此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感慨。其中流露出诗人较浓的感伤情绪,描绘婉曲细腻,节奏和语调轻快爽利,突出了杜牧诗歌豪宕俊爽、空灵深婉的特点。
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首联是诗人登临游赏所引起的古今联想,营造出全篇的总体氛围,六朝的繁华早已逝去,放眼四望,依旧是青草连空,天淡云闲。
六朝文物指开元寺。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这种感伤的情绪渗入到颔联的景物描写中,静穆的敬亭山与山色掩映中的飞鸟、人歌人哭,亦是古时景。
《礼记.檀( tán )弓》中“晋献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哉!美哉,奂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杜牧用这典故,应当是有指人事变迁的意思。
查慎行:“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倏(shū 副词。极快地;忽然)然是文物,倏然却是荒草,乌知不倏然又是文物?古古今今,兴兴废废,知有何恨?今日方悟一总不如天淡云闲,自来一如本不有兴,今亦无废,直使人无所容心于其间。“去”、“来”、“歌”、“哭”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字,是再写二。妙再“鸟”、“人”平举。夫天淡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清.金圣叹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颈联尤为独特,它所展现的景象在时间上虽然是截然分开的,但阴与晴却交融在一起,构成宛溪独有的风貌。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由此使人感慨万千,感叹自己不能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后就归隐江湖。
小结
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清.薛雪
寄托高远,不是逐句写景,若未题所谩,便无味矣。“今古”二字,已暗透后半消息。五六正为结句蓄势也。---清.何焯
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漑玄晖(谢朓)、太白剩语。【宣城上的两大名人。】
许印芳:此诗在景中有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
15.3 《早雁》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菰 gū: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 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菰黑粉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均可食。】
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掠夺。本诗即咏其事,以早雁比喻因遭受侵略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赏析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金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时当仲秋八月,胡人射猎,提早南归的大雁因受到袭击而逃散。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汉武帝在建章宫,中立铜柱,高二十丈,上有仙人像,仙人掌中托承露盘,接取露水。武帝取来和玉屑服食,以求长生。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本联是说,早雁失群后,或落了单,只有一只,在月明之夜,掠过仙掌,雁影使仙掌更显岑寂;或一行还有几只,在冷宫中人对着昏灯发愁的时候,越过上空,雁声使失宠者更觉悲哀。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仙掌“和”长门“起到烘托的作用。写出大雁失群后的那种凄凉的景象。
”’仙掌‘ 一联,语在景中,神游象外,真名句也。 “ ---皇叔灿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劝说早雁既已南来,到了春天,也别忙着回去。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进一步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物,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小结
胡本渊:前半写雁之来,后半挽雁之去,句格用意,犹有老杜风骨。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苏轼也写过一篇关于孤雁的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苏轼以孤雁自比,自己来到黄州,就像那个受了伤的孤雁一样, 来到异地他乡,不知道等着自己的命运将要如何,充满了一种悲凉凄婉之感。
15.4 《赠别》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写作背景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这首写离愁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赏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
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唯觉樽前笑不成
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前两句结合起来看,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后两句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流下的泪珠。
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的:”属色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晏几道《蝶恋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亦从此化出。
学习于《唐诗鉴赏》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LHE4FNVF1&mid=THFJ3O1J1
【推荐】编程新体验,更懂你的AI,立即体验豆包MarsCode编程助手
【推荐】凌霞软件回馈社区,博客园 & 1Panel & Halo 联合会员上线
【推荐】抖音旗下AI助手豆包,你的智能百科全书,全免费不限次数
【推荐】博客园社区专享云产品让利特惠,阿里云新客6.5折上折
【推荐】轻量又高性能的 SSH 工具 IShell:AI 加持,快人一步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Plotly.NET 一个为 .NET 打造的强大开源交互式图表库
2021-08-22 MySQL 学习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