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九)--《唐诗鉴赏(六)》

12 刘禹锡 【中唐】

12.1 诗歌创作

刘禹锡现存诗歌七百多首,设计题材较广,内容包括比兴体制的讽谕诗,借古讽今的咏怀诗,反映时事和个人遭际的感遇诗,模仿与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
刘禹锡的诗歌总体上说豪迈刚劲,老辣犀利,气度森严,故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宋.张戒
梦得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其诗尤多感慨,唯“在人虽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差闲婉。《答乐天》云“莫道桑榆晚,馀霞尚满天。” 亦足见其精华老而不竭。----宋.刘克庄
元和之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白首。....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明.杨慎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明.胡震亨

12.2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奉诏回长安。
他借玄都观赏花之事写下这首讽刺诗,对那些永贞革新后新得势的权贵报以讥讽。诗成后,传诵一时,但因“语涉讥刺”,引起执政者的不满,再贬播州刺史。
赏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写长安城中人们争相看花时热闹场景。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由物及人,写十年人生遭际。
王文濡:“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

小结
讽刺辛辣,大胆无畏。
沈祖棻( fēn:有香气的木头。):“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12.3 《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写作背景
(诗的小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 sì :等待。】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
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后,因其诗“语涉讥刺”,再度遭贬,先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刺史。又过了十四年,诗人回京担任主客郎中,故地重游,玄都观已不复往日盛况。诗人于是写下这首诗,再次对昔日权倾一时的弄权小人加以讽刺,表达出坚定乐观的精神。
赏析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盛况不再,满目萧条。
桃花,比喻昔日获宠新贵。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人事变迁,得失逆转。
有意旧事重提,表现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小结
俏皮尖酸,锋芒毕露。
沈祖棻( fēn:有香气的木头。):“和上一首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他只是写玄都观众桃花之盛衰存亡。....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再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12.4《竹枝词一首》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写作背景
《竹枝词》原是巴东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在巫山一带听到这种民歌,认为它清新刚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于是依声填词,创作了别具一格的《竹枝词》诗。
本诗使用双关手法描写爱情,具有民歌风范。

赏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河堤听者,江上歌者,两下有情。
踏歌:”唱歌“。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语,写听者知歌者之”有情“。
东边日出---”有晴“ ---”有情“。
西边雨---”无晴“ ---”无情“。
谢榛:”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措辞流利,酷似六朝。
小结
吸取民歌色彩,语言质朴无华,形象鲜明生动,采用双关语的形式表达了诗歌主人公那微妙而曲折的心理活动。

12.5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写作背景
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是长江中游要塞之一,三国时,是东吴西部的江防要地。刘禹锡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任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
诗歌咏晋、吴兴亡事迹,表达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的感慨,对中唐以来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发出警告。题一首《金陵怀古》。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
起句直接写导致吴国灭亡的事件。
此句一出,来势汹汹,有压倒一切、摧枯拉朽的气势。
金陵王气黯然收
紧承上句而来,谓金陵虽有王气,但战斗尚未打响,气势先已衰竭,吴国灭国时所难免。
千寻铁锁沉江底
写王濬【jùn】水军突破吴国江防,直抵金陵。
《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qì 浅水里的沙石。)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 hù 该字的主要字义是福的意思)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碍。“
一片降幡出石头
写孙皓被迫投降。
《晋书.王濬传》:”濬入于石头。(孙)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chèn 棺材)....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山形水势依然如故。
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查慎行:“专举吴亡一事,而南渡、五代以第五句含蓄之,见解既高,格局亦开展动宕。”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写唐朝天下一统,往事俱为陈迹,旧时遗迹淹没在芦荻丛中,一片秋日的萧瑟景象。
芦和荻属于同类植物,芦,粗而空心;荻,细而结实。
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发出警告,为走向衰亡的唐王朝感到担忧。
小结
(1)波澜壮阔,气势不凡。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事,二句一承,势在必然;后四句吊古伤今,二句一比,古今兴亡之事尽在其中。
(2)首尾呼应,一昔一今,意味深长。
(3)叙事写景中包含精辟议论,表现出浓厚的历史兴亡感与诗人的不凡见识。
薛雪:“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13 张籍 、王建 、元稹【中唐诗】

13.1 张籍

张籍诗歌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往往切中时弊,有讽诲之功用,一些诗也抒发了个人情感。张籍诗的最大特色是自然浑成,含义深刻,因而语句看似寻常,意义却奇崛不凡。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襦 rú 短衣;短袄。】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明光:是(汉)宫殿名】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写作背景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已婚妇女写给第三者的诗歌,中间交杂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由于诗下原注曰:“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诗割据在今河北、山东地带的藩镇,他为了罗致人才,曾向张籍发出邀请,因此清王尧衢【qú 四通八达的大路】说:“此张籍却李师道聘,托言如此。”
解析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点明女子身份:有夫之妇。
明知女子身份而仍然以明珠相赠,可见对方用情之真。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感情冲动下的行为:女子并非对赠珠者无意,而是颇具深情,将明珠“系在红罗襦”的举动,更说明女子从内心讲非常愿意接受这份爱情,渴望得到这份爱情。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理性回归后的沉思:家庭稳定和睦,丈夫才能卓著。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深思后的取舍,成为“节妇”。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的行止及内心矛盾。
行动坚定决绝,心情痛苦缠绵。
小结
(1)诗歌先五言而后七言,五言诉请,七言论理,将矛盾犹豫的心理描写得十分生动。
(2)意态婉转,余韵无穷。
虚增:“《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文昌真乐府高手。”
(3)通体比喻,意在言表。
原诗下注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八字。张籍自比“节妇”,谢绝方式既巧妙又含蓄,既婉转又坚决,特色十分鲜明。

13.2 王建

王建现存诗五百来首,以乐府诗、宫词最为著名。其乐府诗涉及题材广泛,不但能够反映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且也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王建诗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善写人物心理,语言平易朴素,富于变化。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写作背景
诗歌描写了人地生疏的新嫁娘意欲讨好婆婆的心理。同时,此诗也表现了官场上下属想方设法巴结上司的普遍心理,可谓意味深长。
赏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旧时习俗,女子婚后第三天,俗称“过三朝”,要下厨做菜,表示从今要侍奉公婆。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表现新妇慧黠之心。
黄叔灿:“新妇与姑未习,小姑易亲,转圜机绪慧甚。入情入理,语亦天然。”

小结
(1)以寻常话说寻常事,朴素生动。
沈德潜:“诗到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2)善于描写人物心理。
首二句闲闲道来,见出新妇谨小慎微之行为。
后二句淡淡写出,反映新妇聪慧圆圜的心机。
(3)寄言于外。
表现出科举场上考生不得不揣摩考官喜好,蓄意进行巴结的心理。

13.3 元稹

元稹写有不少乐府诗,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内心的愤懑,讽诫之意显著。以悼亡诗为代表的抒情诗作朴素自然,以情动人。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盛。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清.贺裳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男女间坚贞不移的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写经历过的感情无可替代,如同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是别处的水和云所无法比拟的。
《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
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因为曾经爱过,所以如今心灰意冷,对其他美色已无眷恋之心,愈显得孤寂和坚贞。
小结
本诗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艳而不俗,丽而不浮,悲不自胜,是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学习于《唐诗鉴赏》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LHE4FNVF1&mid=THFJ3O1J1

posted @ 2023-08-20 08:16  东山絮柳仔  阅读(13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