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八)--《唐诗鉴赏(五)》

十  韦应物 【中唐】

10.1 概述

唐诗多流丽妩媚,有粉绘气,或以辨博名家。惟韦苏州继陈拾遗、李翰林崛起,为一种清绝高远之言以矫之,其五言精巧处不减唐人。
至于古体歌行,如《温泉行》之类,欲与李杜并驱。前世惟陶,同时惟柳可以把臂入林,馀人皆在下风。---宋.刘克庄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故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宋.吴聿( yù)
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宋.苏轼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宋.朱熹
徐师串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苏州诗。自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宋.吕本中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宋.张戒

10.2 《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写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在长安与李儋(dān)分别,次年春,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给他。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官殿中侍御史。
唐朝的州分五等:京兆、河南、太原;大中小都督府;其他各州以人口多少分:户满4万以上为上州,刺史为从三品;户满2万以上,为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户不满2万之州为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滁州为州,管清流、全椒( jiāo)、永阳三县,天宝间有26486户,152734人。
这首诗既写了对朋友的思想之情,也披露了韦应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吏的思想矛盾和内心苦闷,揭示了他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内容深刻,真挚诚恳。
赏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叙别,以”花“为衬,见光阴无情,人事萧索。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时势与自况。
世事茫茫:国家朝政不稳,军阀嚣张,民不聊生。
春愁黯黯:自身前途莫测,情绪低沉,无以排遣。
首二句凡怀人者,皆有此意,作者淡淡写出,而怀友感时,深情无限。三、四句以阅世既深,万事无久而不变者,无可预料。料亦徒然。惟有春愁黯黯,倚枕独眠,付诸炊粱梦境耳---民国.俞陛云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矛盾与苦闷。
一”愧“字,写尽诗人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无功受禄的忐忑。
苕溪云:士君子当以此切切存心,彼一意供租,敛事土木,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明.高棅
刘须溪云: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明.高棅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清.贺裳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怀友之情。
首尾呼应,淡淡收住。
小结
(1)以思想性见长
中间两联将个人身世放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与诗人心态。
(2)语多对比
时间:去年,今日。
心情:世事茫茫,春愁黯黯。
境况:身多疾病,邑有流亡。

10.3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注“有本作‘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春天的潮汐。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时。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名上马河,在滁州城西。诗歌展现了一幅幽独恬静的晴雨图景,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寄托了对中唐前期动荡的社会状况的忧虑不安。
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
”独“字奠定此诗幽旷无人的境界,也表名诗人异于常人的审美情趣。
”怜“字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绪。
”幽草“:一见其生出幽暗,一见其葱茏茂密,一见其无人欣赏,一见其孤芳自赏,照应”独怜“二字。
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与前”幽草“相对,静谧神秘。
黄鹂之鸣,颇具动态声响,似动实静,反衬出环境的幽渺。南朝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杜甫也有”春山无半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春潮带雨晚来急
暮色中的雨景。
春潮涌动澎湃,其势已急,偏有”带雨“,夹杂着急雨而来,更见其来势迅猛。
野渡无人舟自横
时间已晚,原本荒僻的渡口,自然更无人求渡,在风雨吹打、潮水冲击之下,无人看管的小舟横于渡口。
此句诗眼在于”自“字,既有自然之理:风吹潮涌,舟自然而横;又有自在之趣:野渡无人,无需迎风破浪,任凭风吹雨打,适意自放。以之写雨中野渡精致固可,譬之人生旅途也不无哲理。
小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古也。---明.许学夷
此诗 语言凝练,却面面俱到,动静声色俱备。
前两句写晴,后两句写雨;前两句写日,后两句写夜;前两句先写静后写动,后两句先写动后写静。调动读者耳目,引发读者想象,使画面无限扩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句句呼应,字字相关。
首句”独“与末句”野渡“、”无人“相呼应。
这首诗代表了韦应物恬淡淳静的创作风格。

10.4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写作背景
”淮上“,在今江苏省淮安一带。”梁州“,汉南郑县,即今陕西省南郑县东。这首诗写久别十年之后的古人,忽然在淮水重逢时那种悲喜交集之情,感慨至深。
诗律自沈宋之后,日益靡曼,镂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宋.晁公武
赏析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概括以前的交谊:诗人昔日曾游江汉,与朋友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借往事以衬相逢之喜。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抒发十年阔别之伤感情怀。
十字写尽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事之杂。
用典不露痕迹。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苏武《诗四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滔云翔。“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重逢情景,悲喜交集。
喜:久别重逢,友情如旧。
悲:两鬓萧疏,人生已老。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
一正一反,交换成文。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相逢之因。
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韦应物《登楼》:”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结句贵有味外之味,弦外之音。......书怀则有......韦苏州之”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是皆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音者。---清.王寿昌

小结
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明.谢榛
纪昀云:清圆可诵。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结构疏密有致,情意曲折婉转。
语言自然流畅,文字洗练概括。

11 柳宗元 【中唐】

11.1 概述

其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山水田园诗与韦应物齐名。
后人也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其五古幽峭明净,自成一家。绝句或清迥凄婉,或明净简峭。七律亦有佳作。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俾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唐.司空图
柳仪曹诗,忧中带乐,乐中带忧,妙绝古今。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仪曹何忧之深也。---阮阅
故东坡论柳子厚诗晚年极似陶渊明,知诗病者也。--宋.陈鹄(gǔ 或 hú )
韩子苍云:予观古今诗人,唯韦苏州得其(陶)清闲,尚不得其枯谈,柳州独得之,但少遒尔。柳州诗不多,体亦备众家,唯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宋.胡仔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谈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若中边皆枯,亦何足道。佛言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也。---苏轼

11.2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飐:zhǎn 风吹物使颤动。薜荔:bì lì,植物名,又称木莲,常绿藤本,蔓生。】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写作背景
唐顺宗李诵(805)时,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事败,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但阻力太大,结果他们仍被分发到更荒原的地区。柳宗元被变为柳州刺史。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起宣泄出来,此情凄恻,委婉动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发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
柳州,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师水路相乘五千四百七十里,至东都水路相乘五千六百里。---《旧唐书.地理志》
柳州龙城郡,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县五:马平、龙城、象洛、漕洛、容下。---《新唐书.地理志》
赏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首联写城上高楼与辽阔荒凉的大地连接,极目远望,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辽阔、深远。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颔联写近见暴雨的景色,暗寓(前四句)此前解恰与许仲晦《咸阳城西门晚眺》前解便是一付印板,然某独又深辨其各自出好手,了不曾相。何则?许擅场外,是其第二句抽出七字,令自向题外方作离魂语,却用快笔飕地疾接。怕人风雨,便将上句登时夺生,于是不觉教他读者亦都心神愕然。今偏是”惊风“、”密雨“,全不顾人;”乱“、”斜侵“,有加无已。虽盛夏读之,使人无不洒洒作寒,默默无言。然则,可悟许妙处是三四句夺失第二句,此妙处是三四句加染第二句,正复彻底相反,云何说是印板也?---清.金圣叹
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清.沈德潜
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如....”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只就此写景,已不可堪,不待读其”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矣。--清.贺裳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颈联写远景。因怀念好友,而极目远望,然而重峰密岭,遮断了千里之目,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不见好友,更增深了自己的愁思。
吴乔云:中四句皆寓比意,惊风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岭树句喻君门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清.何焯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被谪边远之地),已够痛心,犹自音书滞一乡,更加深了悲愤的情感。
小结
查慎( shèn)行: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纪昀: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喻震撼危疑之意,好不着相。
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淡泊而实则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从字面上看,受害对象是”水“和”墙“,而就诗意观之,真正对象乃是”芙蓉“ 和”薜荔“。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的叹喟( kuì:叹气),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
从眼前的”薜荔“ 和 ”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韩愈:”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故纪昀评为:如水中之盐,不露痕迹。

11.3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也做散作、散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早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先贬永州,后贬柳州。这首诗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
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秋天来临,满目萧索。柳州的山陡峭如剑锋,刺痛谪人的愁肠。
形象性强,比喻贴切。
仆自东武适文登,并嗨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铓。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苏轼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作者思念故乡至极,突发奇想,怎样才能变幻出无数的身姿,登上这异地山尖,眺望故乡。
充满了神奇色彩。
小结
诗由景入情,想象奇特,设喻新颖,抒发了沉挚缠绵的思乡之情。同时,深微婉转地把作者被贬荒远之地的悲苦愁绪表现了出来。
作者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苏轼评价柳宗元的诗歌”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柳子厚诗云:“海上群(千)山若(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云:“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苏轼

 

学习于《唐诗鉴赏》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LHE4FNVF1&mid=THFJ3O1J1

posted @ 2023-08-19 00:03  东山絮柳仔  阅读(1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