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唐诗鉴赏(1)》

一 唐诗繁荣的原因

1.1 社会原因

社会统一,经济繁荣;

广开言路,政治开明;

对外开放,中外交流;

举贤任能,实行科举。

课外话: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多是30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两人,超过60人的仅有四年.最多为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

1.2 文学原因

继承《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

格律诗的成熟;

七言歌行体的盛行;

文学理论的推动。

二 初唐诗

2.1 概说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独陈拾遗者倡高雅冲澹之音,一扫六朝之纤(xian)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宋. 刘克庄]

 

初、盛间五言古,陈子昂为冠; 七言短古、五言绝,王勃为冠; 长歌,骆宾王为冠; 五言律,杜审言为冠; 七言律,沈佺期为冠; 排律,宋之问为冠。 ---[明.胡应麟]

 

初唐人专务铺叙,读之常令人闷闷,闺闱、戎马、山川、花鸟之辞,时有善者。求其雅人深致,实可兴观,惟陈拾遗、张曲江两公耳。---[清.贺裳]

 2.2 赏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鉴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有”与“偏惊”的强调,逗出作者的心思,为全篇的基调。陆丞也好,杜审言也好,都是异地他乡来到江南做官,对这里的气候、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纪昀:“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则无通套之病”。物候:自然界的现象变化,反应出结节的不同。提起后面四句景色描写。“新”:扣住诗题的“早”字,使得诗歌因物兴感的中心内容更加鲜明动人。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承上句铺写“物候新”,描写江南早春清新明快的景色,有华妙超然之感。动词"出"、"渡"、"催"、"转"传神。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淑气”,暖气,陆机《悲哉行》:“蕙草绕淑气,时鸟多好音。”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既赞陆丞诗格调近于古人,又写出无限思乡之情。“忽闻”与篇首“偏惊”遥相呼应,顿挫有力,具有婉曲跌宕之妙。“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千百言。”---[清.王夫之]
这首诗,以情托景,情景结合,将对异地风情的新鲜感和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结合起来。辞藻清丽,声调谐畅,境界华美。

 2.3 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 yàn yàn:波光荡漾的样子。】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1)甸 diàn:杂花飘香的原野。 (2)霰 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2)汀 tīng:沙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1)纤尘:微细的灰尘。(2)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1)穷己:穷尽。(2)江月年年只相似 的 另一种版本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但见:只见、仅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1)悠悠:渺茫、深远。(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2)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妆镜台:此处指思妇。】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2)捣衣砧 捣 dǎo 砧 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逐:zhú (2)月华月光。】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文 同“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闲潭:幽静的水潭。】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乘月:趁着月光。(2)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鉴赏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思索及男女相思离别之苦。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 至”但见长江送流水“,重在写景及由此引起的思索。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描写男女的月下相思,以抒情为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推出春江与明月,境界阔大。《太平御览》卷四引《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 。 与张九龄《望月抒怀》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异曲同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写江与月的关系:月逐江流,江因月明。为后面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铺垫。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引入”花“,并写出江、月与花的关系。境界朦胧,幽静神秘。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重在描写月光的流动和月色的洁白。动静结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突出”月轮“。空旷,澄明,孤独。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面对”孤月“而生发出的哲理性思索。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人生代代无穷己“,暗含欣慰与乐观。
李白《把酒问月》也有类似的句子”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待“,一”送“,逝者自逝,来者自来,江月有情,江水也有情。自然过渡到下段对男女离别之思的描写。

第一部分小结:

兼写春、江、花、月、夜及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以”白云“比游子,写出离别。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写月夜两地相思。”谁家“、”何处“,互为见义。依旧以”月“相统摄。分别写男女两方面,写月夜下的两地相思。一是远方的丈夫驾着一叶扁舟,外出或做生意,或外出求学,或求仕为官,或其他为生活谋生,坐着扁舟【显然坐扁舟不是有多高地位的人】。后一句,重在写女子,他的妻子在月光底下思念着他。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借月光的多情写人的多情。”可怜“ 古今不同意,此处是 可羡慕(可爱)月光底下人在徘徊。注意,徘徊不是月亮在徘徊,是人在徘徊。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色恼人,衬出思妇无法排遣的愁绪。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思妇心愿,借月传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以传书的鱼雁不得达情,写出两人分离之远、之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花落,江流,月斜--年华易逝,时不我待。书写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衬出现实的无情。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潇湘,极写两人相距之远。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境内;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夜将终而情未了。暗含希望。

第二部分小结:
下段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像中有想像,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垫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低徊宛转,缠绵悱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令人思索不尽。
结构安排独居匠心。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三 盛唐诗

3.1 概说

盛唐人诗,有血痕而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看盛唐诗,当从其气格浑老、神韵生动处赏之,字句之奇,特其馀耳。盖盛唐人一字一句之奇,皆从全首元气中苞孕而出,全首浑老生动,则句句浑老生动,古虽有奇句不碍自然。--清.贺贻孙。

四杰、陈子昂向往的:”气凌云汉,字夹风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的理想诗歌在盛唐出现。在盛唐诗人那里,很少缠绵悱恻、浅酌低唱;无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xiān,细小;细微)弱,不颓废,他们写得更多的是理想与抱负。 --罗宗强。

3.2 赏析 《终南山》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叫太白峰,是终南山的主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霭是一种水气或者雾气或者一种烟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古人是以二十八宿星座分标地上的十二州。如以鹑(chún)首对应周,以鹑(chún)尾对应楚。在天文为分星,在地为分野。】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鉴赏

诗写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妙景色,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与情趣。
《终南山》深得画理,移步换形。全诗不断变换视角,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以不全而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寓于象的艺术效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诗从大处着笔,先写终南山的高峻与广阔。山峰高耸(sǒng)入云,使人感到与天上的宫殿已经非常接近,足见其高,而山势绵延,一望无边,使人感到一直铺展到大海上,足见其广。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此联写诗人山行所见云烟变幻的景象。诗人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似无的色彩。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很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朦朦”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
(三四句)此右丞咏终南山而作,真能写出名山胜概。余曾游秦晋楚蜀,每见名山乔岳,长被云封,偶于云隙见青峰,俄顷已漫漫一白,尝在汾河望霍泰,在华阴望西岳,但见浓青霭霭,迥异凡山。及逼近山樊,则万仞削立,青霭全消。右丞诗”合“字、”无“字,洵善状名山。若吴越山川清远,不易睹云霭之奇也。--民国.俞陛云。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这两句也是极写终南山的高大和广阔。
站在山顶远眺,只见群峰罗列,千姿百态,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山峰的高低方位不同,所受到的光线亦明显有异,随着夕阳西下,光线照射的角度不断变化,更是阴暗显晦,变幻瞬息,峰壑异态,气象万千。所谓”阴晴众壑殊“,是以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人与山的对比中,山显得雄伟、辽阔;伐木声和人的呼喊声,也把难于表现的深山幽寂气氛反衬了出来。

小结

《终南山》一诗,是王维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用诗的语言同时表现出”三远“(高远、平远、深远)。
这里运用中国山水画移动视点透视法,从仰观、俯瞰、回望、入瞰等不同的角度,分别描绘终南山的高峻、山势的绵延、山域的阔大深远,以及山间岚霭变幻的景象。结尾两句,更以人的活动,衬托出山洞辽阔荒远。
整首诗,是一幅多角度、多层次、富有空间感和动态美的山水长卷,显示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独绝之处。

 3.3 赏析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xū,村】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念:想念,思念】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zhì gòu 指雉鸣叫,野鸡。】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鉴赏

全诗展现了一幅温馨自然的农家晚归图。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王维,生出由衷的羡慕,而面对现实中的进退两难,只能怅然而叹。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暮色苍茫,夕阳斜照村落,一片安详,牛羊徐徐归家,没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慈祥的老人惦记着小牧童,拄着拐杖,倚着柴门等候小孩放牧归来。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田里的野鸡动情地叫着,呼唤着归窝;桑林里的桑叶已经稀疏,蚕儿一次次蜕皮,渐渐长大,桑叶也渐渐少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
一幅乡村黄昏时分的晚归图,充满了恬然自乐,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王维,生出由衷的羡慕,而面对现实中的进退两难,只能怅然而叹。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落在”归“上。前面所写的牛羊归、牧童归、农夫归,实则反衬了诗人的无所归。众皆有归的恬然、惬(qiè)意,更反衬了诗人的进退两难之中的惆怅。
小结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之中,充满浓郁清韵。
《渭川田家》是一首描写渭水边上农村生活的风俗画,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画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声音与色彩之间,一切都搭配得十分和谐,浑成一气。
这首诗化用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语句,由于诗人用得灵活,化得无迹,所以让人读起来既觉得有陶渊明的韵味,有不失王维自己的特色。

posted @ 2023-08-04 21:55  东山絮柳仔  阅读(2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